揭开济水神秘的面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开济水神秘的面纱
作者:姚景强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01期
一部古代颇具权威性的地理书籍——《尔雅·释水》中这样说:“江、河、淮、济为四渎。
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这里所说的济,就是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的济水,乃我国古代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独流入海的河流。
如今,享有“四渎”之名的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犹存,唯有昔日泱泱济水则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拨开历史的烟云,揭开济水神秘的面纱,济水,该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呢?
济水是一条神秘的河流
济源,因地处济水之源而得名。
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省济南、济宁、济阳诸市县,也与济水关系密切。
济水之神秘,是从源头开始的。
《书·禹贡》曰:“导沇水,东流为济。
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
”此言记述了济水所流经的地域及走向,仿佛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张济水水系图。
古人说沇水,是王屋山中升起的一种云气,落于天坛峰上,化而为水,滴到了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称其沇水。
古人认为沇水是神水,不愿与自然界的山溪河流为伍。
于是,神奇的沇水就从太乙池里穴地伏流百里,直至济源城北才平地开源,来到人间,在济渎庙西侧以及济渎庙北方的万泉寨平地开源,喷涌而出。
直到舜帝时,沇水泛滥,大禹导之东流,才称之为济水。
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导沇东流”就称之为“济”呢?根据文献资料分析,济水的得名,关键在于“入于河,溢为荥”。
因为,济者,渡也;渡者,从此岸渡河达于彼岸也,同时兼有跨越之意。
济水正是这样,它平地开源之后,水势东南流,当流至黄河北岸时,神秘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一说济水注入黄河之后,依然是清的,而且清浊分明,在黄河南岸的荥阳形成荥泽,继而东流入海。
现代学者研究济水时大都认为,济水入河不可能清浊分明,它之所以能一路清清注入大海,其所流经的黄河南岸的荥泽以及山东境内的菏泽、巨野泽和东平湖,起到了沉淀泥沙的关键作用。
另一种说法,即济水是从黄河底下潜流而过,在南岸的荥阳复出而溢为荥泽。
这也正是古典派学者的“潜流清济”说。
如此说来,不管是济水“入于河,溢为荥”,还是它从黄河底下潜流而过而溢为荥泽,都含有从此岸到达彼岸或者跨越之意。
这才应该是济水之所以称“济”的真正原因。
但是,济水的潜流和神秘远不止这些。
从《书·禹贡》中“东出陶丘北”可以看出,济水从荥泽东流,还有一次潜流过程,至陶丘北即今山东定陶县又从地下复出,流经菏泽,与其境内东北之汶水会合后,东流注入大海。
这就是被称为“渎”而独流入海的济水,真可谓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三起三伏,终到大海。
当然,这也正是济水有别于长江、黄河、淮河的奇特而神秘之处。
济水是一条神化了的河流
济水被神化,源于祭祀。
我国的祭祀之风,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千百年来,被神化了的济水又有何特色呢?
祭祀最早。
古人最早的祭祀对象是人祖和山川。
人祖是古人的生命之本,山川则是古人的生存之本。
祭祀人祖者,当以伏羲为先;祭水者,当数济水最早。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曾这样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
”这里提到的任、宿、须句、颛臾四个春秋时期的诸侯小国,都在今山东境内的济水流域,皆系风姓太皞之后。
太皞者,伏羲氏也。
由此可见,那时济水已被太皞部落之后辈奉为水神,而并未提及长江、黄河、淮河。
这说明,济水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与太皞一样,一直被风姓太皞之后辈所崇拜、所祭祀。
从这些先民的祭祀活动看,济水被太皞部落奉为山川之神,且与太皞并列,足以凸显济水在古代水系中的独尊地位。
水神庙最大。
继济水祭祀之后,“四渎”中的江、河、淮,都曾被古代先民和历代帝王尊为神,并分别建有水神庙。
长江的水神庙为江渎庙,史载共有两处:一处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建于东汉,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建于北宋年间,原在长江北岸,因修建长江三峡工程,这里属于淹没区,秭归县城和江渎庙、屈原祠等重要文物,一同搬迁到长江南岸的秭归县凤凰山,迁址复修的江渎庙呈四合院布局,面积858平方米。
黄河的水神庙是河渎庙,坐落在神都山下,初建于唐,水毁于宋。
明初朱元璋提高了洛水的祭祀规格,视洛水如同河渎,颁诏敕建庙宇,共祀河、洛二水之神于一庙之中,时称“大王庙”。
庙内现存正殿、前门及戏楼等明清建筑十余间。
淮河的水神庙是淮渎庙,坐落在淮河的源头河南省桐柏县境内。
可惜庙宇建筑已毁,只存遗址,占地约为3500平方米。
济水的水神庙是济渎庙,位于济水源头的河南省济源市区。
在我国现存的“四渎”水神庙中,济渎庙是建筑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堪称“天下第一水神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渎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是朝廷为祭祀济水神所建。
唐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鉴于“四海”之一的北海即贝加尔湖远在大漠之北,对北海神难于祭祀,又在济渎庙内增建北海祠,同祭济水、北海二神,故济渎庙身兼二职,又称济渎北海庙。
济渎庙总体平面是“甲”字形布局,蕴含道教“金龟探海”之意。
自隋唐之后,历代均有扩建。
明天顺四年(1460年)时,庙宇已扩建至400余间,占地33万余平方米。
在清代同治年间,遭捻军战火破坏,劫后余存的古建筑仍有72间,占地面积达86255平方米。
这是目前“四渎”之中现存最大的独领风骚的水神庙。
从庙门步入庙内,只见朱门重重,庭院深深,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绿水环绕,曲径通幽,亭台楼榭,交相生辉。
这里既是沇水东流的平地开源处,又是祭祀活动中皇帝钦差莅临小北海(亦称龙池)投掷金龙玉简的地方。
济水就是从这里流向大海的。
需要指出的是,济渎庙是皇家祭祀场所。
而在古济水沿岸,还有三座济渎庙,分布于荥阳、原阳、菏泽三地,均为民间祭祀场所。
地位独特。
封祀缘于祭祀,但是真正把祭祀山川之神写入典章并完全上升为国家行为的,应该是在秦代及其以后的岁月里。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水,曰济、曰淮、曰江、曰河。
”从中可以看出,“四渎”全部被列为祭祀水神的对象,并且济水名列“四渎”之首。
隋、唐统一中国后,更加重视祭祀水神的“硬件”建设,济水源头的济渎庙,就是隋文帝立国伊始,在隋开皇二年(582年)颁诏兴建的。
为了方便皇帝对济水的祭祀,隋文帝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再次颁诏析轵县,在济渎庙所在地筑城设邑,以水命地设立济源县。
济源就因济水之源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四渎”中,专门设邑并以水命名的行政治所,济水乃唯一一个,可见济水地位的独特。
济水是一条人格化的河流
在“四渎”之中,长江、黄河、淮河皆为巨川,封神、封公、封王,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济水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自然河流,唐代诗人白居易甚至说它“盈科不足尺,岸柳难通舟”,那它为什么又能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为“四渎”而受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的顶礼膜拜呢?甚至,就连唐太宗李世民对此也大惑不解。
他曾问手下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也?”许敬宗解释说:“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
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
”唐太宗闻之,对济水十分欣赏,曰:“善。
”一个“善”字,让我们看到了济水不仅是一条神化了的河流,更是一条人格化了的河流。
其意义所在,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济水有其志。
作为一条河流,最向往的地方莫过于大海,最远大的理想莫过于奔向大海。
大海是千万条河流灵魂的归宿,是它们期望的朝拜圣地和美好的精神家园。
每一条河流都有源头,却不是每一条河流都能独流入海的。
济水虽细,但正如唐达奚珣《游济渎记》所说的那样:“不以险阻断其势,不以清浊汩其流,终能独运长波,滔滔入海,沉潜刚克,斯君子之量欤。
”唐代诗人白居易《题济水》亦云:“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
”这些,都是对济水独运长波,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的赞美。
(2)济水有其德。
济水优秀而崇高的品德,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清”。
正因为它的清,老百姓才称它为“清济”,唐玄宗才封它为“清源王”,白居易才临水而叹:“自古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就像一个人应该保持“气节”一样,济水似乎也在坚守着一种鲜明的自律意识,为了自身之“清”,君不见济水流到黄河岸边,宁可从黄河底下穴地伏流而过,也不与浑浊的黄河水同流合污。
多么清高的一条河流啊!一条河尚能如此,做人尤其是做官,不更应该是这样吗?
古人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济水正是这样,它从源头一路走来,三起三伏,或平地开源,为河为渠,或穴地伏流,为泉为井,流经豫鲁两省诸市县,默默地滋润着两岸的农田,哺育着两岸的儿女,以善举之为,推动着古代的农业文明并在济水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应该说,作为一条河流,能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且有如此高尚的品质和美德而受到人们的崇敬,足矣!
济水是一条承载文化的河流
古代“四渎”曾与“五岳”齐名。
如今,“五岳”犹在,“四渎”中江、河、淮犹在,依然昼夜不停地向大海奔流。
唯有济水,已成为历史,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已不见其踪,在人们的视野中似乎早已消逝,不复奔流了。
济水真的消逝了吗?
济水这条神秘的河流,千百年来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和思索,人们总想揭开它存在和消逝的神秘面纱。
即便是在地理上已经认为它不复存在,但在心理上却依然认为它并未消逝。
清《济源县志·艺文卷》就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沇水发源于王屋山,东出为济,经流于徐、
兖,入海于青,凡三伏四见。
汉新莽后枯而复通,唐高宗前通而复枯,然其潜行于地中者未尝绝也。
历下东阿(历下,即山东济南;东阿,即山东平阳县东阿镇。
)发地得泉,皆济水也。
盖其秉性清劲,不与众水为伍,故能入而不溷,曲折千里而必达于海,其性然也。
”这段有趣的文字,实际上阐明了济水从发源到注海的全过程,并且指出济水在唐以前曾经两次断流,第一次是西汉末年,王莽执政后又“枯而复通”;第二次断流是在唐高宗李治之前,也就是说应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末期。
奇怪的是,唐高宗执政时是公元650年,济水已经断流,中间隔了两代皇帝之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于天宝六年(747年)又封济水为“清源公”,天宝十年(751年)又加封为“清源王”。
从唐高宗到唐玄宗,其间相隔百年,济水在断流的情况下,封祀不断且逐步升级,何故?这说明在古人的心目中,济水“潜行于地中未尝绝也”。
并且还认为“历下东阿发地得泉,皆济水也”。
也就是说,古人始终认为济水没有断流,尽管在地表上已看不到济水的身影,但济水有潜流的秉性和本领,仍在地下向大海奔流,仍是独流入海的河流。
近些年来,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探讨古济水在华夏文明中的作用,作为济水源头的济源市,曾先后组织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和《济源日报》社沿济水故道赴山东考察;山东境内济水流域的菏泽、定陶和因济水而得名的济南、济宁、济阳等市县,也先后组织学者和研究人员来济水源头参观探访。
通过互访和交流,彼此都对古济水的存在和消逝之谜以及古济水对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济水的源头,清清济水犹在;在济水的下游,从济南市到入海口,那条被称之为小清河的,就是昔日的济水故道。
那水以趵突泉为主注入大明湖后又注入小清河,如今仍在日夜奔流,并且尚可行舟。
如此看来,济水两头都有水,只是中间断了流。
难怪古人说济水“潜行于地中未尝绝也”。
当然,对于济水中间断流这一段,尽管人们对古人的“潜流说”持怀疑态度,但迄今为止,也没有人能说出令人信服的道道来。
不过,对于济水中间断流而且不见古河道踪影,多数人则倾向于是黄河下游几经改道,占领了济水中游这段河道,似乎可在情理之中。
针对济水上、下游两头有水之谜,济源、山东两地学者,经过数年研究,倒是有了破谜之说:济水上、下游之所以有水,关键在于泉,而泉之数年不竭,则得益于独特而相似的地形地貌。
济水在历史上不管是巨流还是细水,但它毕竟是一条实实在在的自然河流。
即使它时断时续或者说完全断流了,但是,它所产生的文化是不容忽视的。
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那样,过去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
但是,只要你研究济水,你就会发现,哺育华夏文明的,不仅仅是黄河。
在中原、在豫鲁大地,还应该有济水,是黄河与济水共同哺育了华夏文明。
济水是古代九州向冀州王都进贡的主要通道。
先秦时期,天下分为九州,因古代交通不便,各州向国家进贡多为水路运输。
据《尚书·禹贡》记载,当时天下九州共有八条水上贡道,其中四条与济水有关,或相通,或直航,最终将贡品运抵冀州王都(夏王朝都城——原城,在济水源头济渎庙之西,今原城遗址尚存)。
试想,年年岁岁,济水之上千帆竞发,万橹齐摇,官方船队往返于各州与王都之间,那会是一种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济水对推动两岸古代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
据山东《定陶县志》记载,定陶春秋时称为曹国,而曹国因“得济水之利,富甲天下”。
济水流经曹国,加上当地的各条支流,水路四通八达。
人们利用济水种植农桑,发展制陶业,并通过水路漕运,到淮河流域的楚国等地经商做生意,使曹国成为国强民富之邦。
另据《尚书·禹贡》记载:“济水所经,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变味,煮黑驴皮为胶,可疗风疏疾。
”这里记述的就是闻名天下的山东省平阳县东阿镇生产的阿胶。
阿胶早在春秋时期就是当地名产,阿胶之所以名贵,就贵在其水,而其水正是济水。
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济水源头的济渎大蒜。
济渎大蒜是古代皇家贡品,其产地就在济渎庙一带的那片“合瓦宝地”。
说是“宝地”,其实是一片由济水造成的低洼沼泽地带。
相传早在元末明初,为了根治洼涝,兴利除弊,发挥济水的作用,有人就想出一个办法,开挖地下水沟,顺着地沟用瓦筑成“非”字形、“井”字形、“米”字形互相沟通的地下排水系统,上覆黄土,下流清泉,既防旱,又除涝。
泉水冬温夏凉,可以调节地温。
在大雪纷飞,地冻如石的严冬,“合瓦地”上片雪不存。
这在古代没有塑料大棚,难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情况下,“合瓦地”就像个“天然温床”,人们在这块“合瓦地”上种植的大蒜,既早熟,又个儿大,经久耐放且味道鲜美,进贡皇宫,颇受青睐。
古代济水流域由于物产丰富,也往往成为古代王侯的争夺之地。
当然,战争是残酷的。
但是我们透过战争,更可以看到古济水在“富甲天下”中的作用。
最典型的就说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吧: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除了别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是齐国国力雄厚。
齐国地处山东北部,属于古济水流域。
因得益于济水,资源丰富,可事农桑,加上济水东通大海,有舟楫之利。
有人说,现代战争是拼实力(武器)、拼国力(经济),古代战争也同样。
可以说,没有济水,齐国也很难成为东方大国,更不可能成为第一霸主。
济水是把古代战争浓缩于棋盘之上的绝无仅有的河流。
有人说,象棋是中国将军最好的演兵场。
不管这话有没有道理,但它至少可以说明象棋与战争有关,即与中国古代秦末那场楚汉战争有关。
楚汉战争从公元前206年开始,刘邦和项羽经过数年较量,最后对峙于济水“入于河、溢于荥”的荥阳鸿沟两岸。
鸿沟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河道,其源头在黄河南岸的荥阳境内与济水相连,其水注入荥泽,也就是说,鸿沟应属济水水系。
现在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是源于这场战争。
试问,中国古代的战争有多少?又有哪一条河流能作为敌我双方的分界线而搬上棋盘的?可以说,济水是唯一一条。
济水流域名人辈出。
在古济水滋养下的中原大地(主要指豫鲁两省),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人文荟萃。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有: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今河南新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今山东曲阜人);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继承人孟子(今山东邹县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原为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国);春秋末期的军事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著有《孙子兵法》的孙子(即孙武,今山东博兴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今山东胶南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今山东临沂人);唐代大诗人杜甫(今河南巩义人);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今山东章丘人);清代文学家、《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今山东淄川人)……出生在济水源头济源市的古代名人也很多,如唐末五代时期的荆浩,是中国北方山水画集大成者;战国时期的聂政,是中国古代闻名天下的四大刺客之一;汉成帝之师、
修编《论语章句》的张禹;唐代集名相高僧为一身的裴休;唐代著名诗人、茶仙卢仝;唐代刚正不阿敢在武则天面前犯颜的大法官(职位司刑丞)徐有功;北宋著名画家武宗元……
济水的清丽秀美和神秘,也是历代诗人和名家向往的地方。
有人说“济水东流诗千首”。
据《济源县志》记载,从唐代到清代,因济水而吸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李颀、文彦博、文徴明、王铎等历代文人墨客,相继来到济水之畔游赏,并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使古老的济水大为增色。
往事越千年。
济水,曾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不息地奔流过,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
沧海桑田,尽管因黄河改道占用了济水故道,济水似乎是消逝了。
但是,济水的源头依然泉水叮咚。
济水,在人们的心目中、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依然不息地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