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细辛的临床运用经验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细辛的临床运用经验浅谈【关健词:细辛临床经验】
中药细辛是常见的一味中药材,其具有许多药用价值和功效,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对细辛颇有探究,运用广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独到之处在此浅谈一二。
1.细辛常规用途
细辛,性温,味辛,归肺肾[1]。
主要治疗功能:散风,散寒,利水,开窍。
多治风寒,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痛,鼻塞,流涕,少汗;肺寒湿,咳
嗽喘,痰多,色白,清稀,如泡沫;风寒湿痹,腰脊、骨节疼痛,俯仰屈伸困难,头风疼痛,长时间不能缓解的眉棱骨疼痛,龋齿疼痛;出现鼻渊、鼻塞、头疼、
经常流浊涕的症状等。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症状不宜服用。
细辛属
于辛温、峻峭、通阳逐寒之品,它的味道多辛辣,能上能下、能内能外,还能走
窜全身,将药物引入病人的病症所在之处[2]。
在临床上,多与其他药配伍,极少
单独应用,但在治疗疑难杂症时,却是见效快,而且疗效显著。
症状表现为阴寒
凝滞,气血郁结,青紫晦暗,经脉不畅,疼痛牵掣。
2.细辛之毒性
细辛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最好的药材之一。
有相关学者对《外台秘要》97篇“细辛汤剂”中所载的“细辛汤”进行了统计,发现其日用药量分别为:13.8克、27.6克、41.4克,每日最少6.9克,最多69.0克/日,其每日用药量
均超过了2010年《中国药典》所规定的上限。
在明朝的《本草发挥》中,已经
明确提出了细辛“有小毒”的观点。
南宋陈承《本草别说》曾对单味细辛粉致人
中毒的情况有过记载,故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
我国药学研究
人员对细辛属植物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共有的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并发现丁香酚,黄樟醚,榄香素,3种物质在不同的细辛品种中均有出现,这3种物质为其特征
性物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甲基丁香酚,有毒成分为黄樟醚,黄樟醚可导致呼吸瘫痪,是一种极具毒性的致癌物。
与甲丁香酚相比,黄樟
醚具有更高的挥发性,因此,细辛经高温煎煮后,可大量挥发,减少毒性,并可
大量保存药效物质[3]。
有研究显示,如果以黄樟醚为基础,选择同样的剂量,在
同样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测定,根中的黄樟醚含量比全草煎煮30分钟、20分钟
和10分钟高出50倍、12倍和2倍。
细辛在汤剂中煎煮的量,即使是在4到12
倍的范围内,也对人体无害。
细辛煎制方法:
15克,煎制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副作用不超过3克细辛散。
细辛入药时,其煎煮时间大于30分钟;由于药粉中的有毒物质不能被挥发,所以细辛粉是有
毒的。
临床试验表明,当前细辛剂量有效,无显著副作用。
一些学者提出废除
《中国药典》中关于饮片使用的规定,对《中国药典》《中药临床指南》进行调
查总结,并出版,在中药饮片的药味条目中,提出了急毒,缓毒,半致死量,不
良反应的设置。
细辛加入汤剂时,要视症状而定,适量的增加剂量,并且煎煮的
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否则会出现一定副作用。
3.重用细辛温阳治心疾
细辛味辛性温,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
《汤液本草》谓其
为“手少阴引经药”,笔者取其温阳散寒,能入心经之功用,以重量治疗心血管
疾病,辄能应手取效。
3.1冠心病心绞痛是因心阳虚损,血脉瘀阻,引起脏腑功能衰退,以收缩、凝滞为特点的虚寒之痛证。
中医认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血
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而心阳衰微,亦可导致肾
阳不足,故心绞痛反复发作,要温阳通脉,心肾同治。
而细辛温补心肾,散寒止
痛效果较佳,因此以细辛6~8克合益气活血之品同用,对于减少和防止心绞痛
发作确有良效。
如关某某,男,诊断为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频发心痛一日数次,经扩冠西药治疗不效,以细辛8克,伍用黄芪、党参、丹参、川芎等益气治
血药治疗,连续服药2周心痛则愈。
3.2病窦综合征与中医“惊悸怔忡”证相似,多因久病劳损,脏腑失调而成,其来也渐,缠绵难愈,病变较深,表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一组虚寒证候,多采
用温补法治疗,重用细辛10~15克,配伍益气活血药,心率可以逐渐提高到正
常范围。
如刘某,男,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心率40~50次/分,用细辛12克,
配黄芪、白术、熟附片、蜜麻黄、麦冬、川芎等药治疗,服药30余剂,心率提
高到60次/分以上。
4.善用细辛明目治眼病
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升发向上。
目为肝窍,与风气相通,其位在上,故易受
风邪而发病,细辛具有散风,“能止眼风泪下,明目”(《药性论》)之功用,细
辛散风能直达目疾,故而明目。
所以在临症时,见有眼涩痒痛,羞明难开,迎风
流泪等顽固性眼病,经久不愈者,善用细辛4—6克配伍川芎、菊花、石菖蒲、
黄连、密蒙花、白蒺藜等药散风、明目、活血,不但明显改善症状,而且能提高
视力。
如治疗慢性结膜炎、泪囊炎、病毒性角膜炎等病,常常药到病除。
5.巧用细辛暖肝治震颤
细辛多用于温阳散寒止痛,然而细辛还有暖肝熄风的作用,不为人们所重视,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厥阴,处下焦阴寒之地,体阴而用阳,当寒湿
之邪凝聚下焦。
肝寒不主筋脉,或肝阳不足,虚阳外浮,则虚风内动,发为肝风
出现震颤等症状。
《纲目》谓细辛“辛能补肝”,因此巧用细辛暖肝而达到柔筋
熄风的作用,治疗震颤这样—类肝风内动之证,常以细辛6~8克,与养血柔肝
之品同用,屡见功效。
如鲍某,男,诊断为帕金森氏病,四肢震颤,活动受限,
以细辛6克配伍白芍、枸杞子、鸡血藤、益智仁、党参等药治疗,服药40余剂,震颤消失。
6.活用细辛润燥治便秘
《本草纲目》云细辛“辛能润燥,故小便涩者宜用之”。
细辛为温散药,故
主治风秘、冷秘者为好。
6.1风秘多素有风病,或风搏肺脏,行于大肠,使传导艰难,遂成便秘。
或
中风病人,胸中积热致津枯便结,并多伴有眩晕,半身不遂等症,此时于祛风药
中加入少量细辛,既能加强搜风通络作用,又可通便。
如周某,女,诊断为脑梗塞,右肢活动受限,乏力头晕。
大便燥结难下,以细辛4克与黄芪、当归、玄参、地龙、川芎、牛膝等药同用,服药6剂大便通畅。
6.2冷秘为嗜食生冷之物,过用寒冷之剂,伐伤人之阳气,脾肾阳气虚弱,
温煦不利,不能生津以润燥,故而阴寒内结,糟粕不行,凝集肠道而大便不下。
此时活用细辛配温阳益气之品,每每服之有效。
如付某,男,诊断为急性心肌梗
塞恢复期,畏寒乏力,大便干燥,以细辛5克,加入生晒参、白术、当归、桂枝、丹参等药中治疗,服药4剂后大便解下,畏寒渐轻。
7.讨论
临床应用细辛应因地、因人、因病制宜的原则,根据药物配伍结合病症之需,既要考虑疗效,又要充分估计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同时在传
统用药方法上要敢于探索、敢于突破,充分发挥细辛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让
它在治疗中发挥最大的药效。
参考文献:
[1]丁香,赵万秋,蔡林.中药细辛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
志,2015,8(30):177-179.DOI:10.15887/ki.13-1389/r.2015.30.096.
[2]池红井.中药细辛临床用量及禁忌探析[J].河北医学,2014,20(10):1755-1756.
[3]王红丽,吴红展.细辛在中药汤剂中的临床用量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
学,2014,9(0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