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外孙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外孙翻译
12010515孙凯荧外文翻译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译文:讲故事的价值:儒家和犹太教女性的生活故事特拉维夫大学人文学院加利亚帕特夏米尔(在线出版:2010年4月10日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公司2010年)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25班孙凯荧导师:于淑娟它指的是两个理想的家庭照顾者:孟母,把她的整个生活都致力于她儿子的学习,和瑞秋,她把她的整个生活都致力于她的丈夫,著名的拉比阿基瓦。

然后,讲述两个几乎完全相反的典型人物的故事:圣人班昭和bruriah,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致力于学习和自我修养。

它强调,有更多一个二分法解决内心的矛盾在传统的框架中儒家与犹太教,而且,多个决议是内在的传统。

通过读一个故事,欣赏别人的生活中的复杂性而反思自己,我们可以达到一个抽象的水平,使我们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更好的敏感性和和更多的责任感。

关键词:学习;家庭;妇女;儒学;犹太教 1.引言关于人类生活的优秀的故事有着生命的力量,它体现了他们所产生的传统的本质。

故事涉及传统反映的价值,但有价值追求的普遍性,故事自然化和承担各种显示值的形式。

有趣的是,在这种方式的故事可以提供他们的读者最好的价值观,坚持通过不同的形式。

所以,哲学家和一个传统的学者不应该把一个故事的价值,坚持其外表着装而忘记价值本身、信息和生活。

根据目前透视,当有2个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故事反映了相同的传统,他们的力量我们不仅要重新思考他们所体现的传统,也要反思我们的不同方式以上结果故事里固有的价值观。

故事的多样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代表还可以培养一个多元化的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四个典型示范复述两个传统派系妇女的故事,儒家与犹太教,在相信这些故事的张力能教我们女性的生活在传统的界限之内,不管是之后还是现在。

更多具体来说,首先我指的是两个理想的家庭照顾者:孟子的母亲(不知道她的名字)和瑞秋,拉比阿基瓦著名的妻子。

从传统意义上讲她们都被认为是理想的女性:孟母(字面意思是孟子的母亲)把生命致力于她儿子的学习,瑞秋致力于她的丈夫。

然后,我会讲两个几乎完全对比的典型人物的故事:圣人班昭和bruriah,他们毕生致力于学习和自我修养通过一个较不传统的方式,同时保持一个家庭的生活,似乎不能忍受的复杂。

自儒家和犹太教认可的古老传统,家庭照料和学习一样在传统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然而,在这两个传统,故事目前我们在妇女生活的严重冲突,之间的学习和家庭照料作为主要价值。

人类社会历史已经极化了这些价值观,到了一个点存在分工:一个女人呆在家里,放弃学习,一个人可以离开家庭和致力于学习(见帕特夏米尔2009)。

这种二分法提高了问题,是否破裂和歧视是固有的传统,不能在传统的范围内改变。

我讲的故事是不容易处理的现代女人希望找到传统边界内的解析。

大量证据证明,在儒家思想与犹太教男女平等缺失。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强调的是一个以上的二分法解决内心冲突存在于儒家和犹太教的传统框架;决议是固有的传统。

这在本论文中体现的是四个女人来自两个传统,他们基本上都提出了相对的模式,更多的故事,更多的模型,以及更多的解释可以扩大我们的理解。

我的位置是儒家与犹太教有着深刻的传统故事,建议多个解释价值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达到这些价值,和理解的方法的多样性。

通过开放的重读和想象性的解释,我们可以达到一个建设性的区别,而不是一种压迫歧视,从而使紧张的创造性通过阅读故事和欣赏别人生活中的复杂,同时也能反映我们自己的生活对价值的丰富性的敏感性,实践和对我们生活的责任。

2.两个典型的家庭照顾者:仉氏,孟子的母亲,和瑞秋,拉比阿基瓦的妻子孟母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母亲,主要是在她教
育她的儿子成为伟大的哲学家,而牺牲自己的个人需求或欲望。

我们并不能完全的确定关于她的名字并不奇怪。

据传说是仉氏(来自姓仉的家庭),然而她是通常被称为孟子的母亲(孟母),他的儿子成为杰出的哲学家孟子(公元前371–公元前289年)。

她改变了她居住地三次,为她儿子的成长寻找最好的环境。

一开始,孟母和她的年幼的儿子住在一个墓地旁,在那里,小男孩在坟墓附近玩,接触与死亡和哀悼有关的场景。

接下来,他们搬到一所房子在市场,在那里小男孩有了市场性的幽默感,说低俗语言,并有不礼貌。

然后,他们又搬了一次,这个时候到了一家靠近公立学校的房子。

只有当孩子的注意力是面向学者的行为时,孟母才为她的住所高兴。

根据Bret Hinsch所说的,孟子的母亲操纵两个尊敬的社会角色:母亲和织布者,要求道德权威和辛勤劳动。

她的传统形象是一个勤劳的女人,不知疲倦地在她的织布机上织布养育和支持她的儿子。

她在儒家传统中,自我牺牲是一种母亲的终极模式为提高她儿子的道德教育行为(Hinsch 2002:112-114)。

我们了解母亲的故事,对儒家传统有重要意义,但更多的是为了它的哲学发展。

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学习什么?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她独特的教学方式,有一天,孟子从学校回来,他母亲问他在干什么,她不高兴他的回答是,他做得很好。

她认为他应该做更多的事情。

这个母亲又拿了一把刀,穿过了她织的线,把一天的工作毁掉了,为了证明一个浪费一天的危险。

年幼的孟子很惊讶地问起它意义。

母亲解释说,通过她的线切割是他的疏忽学习,这一天的工作浪费的危险却难以修复的损失(Hinsch2002:112-114)。

通过摧毁她自己的辛勤工作成果,孟母教她儿子第一个儒家教育来自《论语》1.1:学习不应该放弃;人们需要学习和不断的再次温习它。

此外,有效的行动表明,物质利益是次要的,而学习是首要的。

这个重要的教训将由成年的孟子给予给梁王,正如我们从他自己的书中学习的开放通道:周游距离甚至是数千里的李,以确保国王没有什么可以做有利益。

它是所有关于人类对(仁)和对(义)(孟子1A1)。

母亲的完整性超越了任何物质的限制,因为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习:当孟子问屠夫杀死猪的原因时,她回答说喂他。

因为她无法负担得起猪肉,为此她没有给出一个完全真实的回答为了养活她的儿子,她给他买了猪肉,尽管她的财务正遭遇困境。

在这个简单的轶事,不愿欺骗她的儿子或是不愿冒教他不诚实的风险是母亲引导孟子成为哲学家和老师的秘诀。

再次,故事教导一个重要的儒家教训,对一个人说的话要真实。

后来,孟子教育他学生们,没有更大的快乐比起寻找内在和寻找一个人的诚意(诚)(孟子7A4)。

作为一个年轻的已婚男人,孟子有一次在他妻子穿着不得体的情况下走进了他妻子的房间。

年轻的丈夫怒不可遏对于她的缺乏礼仪(礼),并和母亲一起分享他的愤慨。

她使他恢复了平衡,通过批评他自己缺乏侵犯规则,应提高声音和低下眼睛进入妻子的房间。

孟子道歉。

在孟子的名言中,行为准则是真正的行为指南;例如,如果人们不回应某人的礼仪,要看是否一个人的知识是真实的(孟子4A4)。

据孟子哲学,礼是内在德行的外在表现。

如果不是,那也不是礼。

传说在后来的一天,当母亲老了,她意识到她的儿子是不安的,问他为什么。

他解释说,他的学说没有被实践齐的状态,因此他希望离开,但认为他不应该离开,因为母亲年纪大了。

母亲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女人自己决定任何事情,她是根据三服
从规则。

年轻时,她不得不服从她的父母;结婚后,服从她的丈夫;当一个寡妇,服从她的儿子。

她儿子是一个成熟男人,她理所当然授予他许可,同意他遵守对公正的理解并承诺把采取行动的行为根据适用的规则。

在这个故事中,孟子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困境。

在一个方面,保存和传播的传统,他必须放弃自己在齐的立场,但另一方面,他的孝道要求他的事业为母亲的幸福牺牲。

在道德困境中,任何一种选择都可以通过相同的方式来证明道德体系。

孝道(孝)是一种美德,不得妥协,作为人类的根基(论语1.2),但以传播方式的教学是教道德,使孟子在两者之间无法决择。

母亲通过对自己的裁决解决了困境,鼓励她的儿子继续蓬勃发展。

儒家模式的提出母亲的自我牺牲是关键但和平的,诚实的和教育意义的,明智的总是屈服的。

然而,这位母亲并没有放弃学习。

相反,她鼓励学习,虽然通过她儿子的努力,而不是通过她自己的。

赠从弟其二的翻译赠从弟其二的翻译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
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

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注释1、本文选自《王子安集》(《四部丛刊》本)。

2、少府:官名。

3、蜀州:现在四川崇州。

也作蜀川。

4、城阙(què ):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

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书法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6、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7、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8、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9、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10、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1、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2、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3、比邻:并邻,近邻。

14、无为:不要效仿。

15、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6、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作品翻译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
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赏析一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张)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第一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第二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

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

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三句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第四句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
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

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总述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

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

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

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

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

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

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

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
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

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

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

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

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中心思想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词语注释⑴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向前看。

⑶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指:燕昭王⑷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chuàng )然:悲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作品译文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2]编辑本段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文学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
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登幽州台歌》诗意画[3]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