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
蛛网膜下腔阻滞是一种局麻药液注入蛛网膜下腔的操作,通过阻滞脊神经根来使得其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功能暂时消失,也被称为脊椎麻醉或腰麻。

该操作适用于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但对于休克、血容量不足、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恶液质、严重高血压、高颅压、脑膜炎、脊柱畸型、穿刺部位感染、凝血机制障碍等病情不适合进行该操作。

老年及高龄、高血压、心脏病等病人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在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

患者需要在术前禁食、禁水6小时,同时进行肌注苯巴比妥钠0.1
克或安定10毫克。

此外,急救器具及药品也需要做好准备。

在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时,需要将患者取侧卧位,头前屈垫枕、背部贴近手术台边缘并与手术台平面垂直,双手抱膝,膝部贴腹和胸壁。

对于肛门会阴部手术,也可以取坐位,如“鞍麻”。

穿刺点一般选择腰3-4或腰2-3,最高不得超过腰2-3,以免损伤脊髓。

在进行穿刺前需要先行皮肤消毒,并检查腰穿针与针芯是否匹配。

在所选择的穿刺点棘突间隙中点做局麻,
注药后退针,用创可贴或敷料覆盖穿刺点,患者缓慢的改平卧位。

调节平面的方法是根据体位调节,针刺皮肤试痛后和观察运动神经麻痹情况来进行。

用重比重溶液时,病人头端越低,麻醉平面越高。

一般头低位不超过15度,麻醉平面上升至所
需高度时,即将头端放平,注药后15分钟阻滞平面固定。


用的局部麻醉药有布比卡因等比重液等。

选择穿刺点时,一般参考手术切口中点对应的脊神经节段。

例如,胸壁手术选择T4-5向头端置管,上腹部选择T8-10,
下腹部选择T10-12向头端置管,下肢选择T12-L1向尾端置管或L2-L3向头端置管。

对于腹部和会阴手术,可选择T12-L1
向头置管联合L4-L5向尾端置管。

在进行穿刺前,应仔细检查穿刺针和硬膜外导管是否通畅完整并匹配。

穿刺方法有直入法和侧入法。

直入法中,先在穿刺点作皮丘及皮下浸润麻醉,然后换12号粗针破皮,双手持针,经棘上、棘间韧带进入黄韧带,取出针芯,接5ml玻璃
注射器,内含生理盐水约1ml,然后缓慢推进,每次2mm左右,至针尖阻力消失,注入盐水无阻力,轻轻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根据需要向头(尾)置管,保留导管3~4cm,退针,包扎
穿刺点。

侧入法中,穿刺点离中线1cm,经皮肤、皮下组织,
针倾斜45度向中线方向刺入达黄韧带,其余操作同直入法。

完成穿刺后,改平卧位。

判断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依据是穿透黄韧带“阻力消失”感明确,注射无阻力,注射器内气泡不变形或负压明显(吸入
水注法)。

还需要进行回抽无脑脊液、气泡外溢试验和导管置
入通畅等。

在诱导时,先开放静脉后注入局麻药液3-5ml为试验剂量,观察5分钟后测试平面,平面排除脊麻后出现后分次追加局麻药液直至达到手术要求范围,一般首次总量10-15ml。

在维持
阶段,根据初次总量及药物的不同,决定术中追加剂量及间隔时间。

一般用量为首次量的1/2-1/3,间隔40-90分钟。

常用药物剂量及浓度有:对于高位硬膜外阻滞(穿刺点在
T6以上),可选择1%利多卡因和0.1%丁卡因混合液(内含
1∶20万肾上腺素)或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
对于中位硬膜外阻滞(穿刺点在T5~T12之间),可选择1.3-1.6%利多卡因和0.16-0.2%丁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
或0.5%布比卡因液;对于低位硬膜外麻醉(穿刺点在T12以
下),药物可选择2%利多卡因、1.73%碳酸利多卡因、1%罗哌卡因、0.75%左布比卡因。

对于虚弱或老年病人,所需浓度要偏低。

辅助用药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神经安定镇痛可采用哌替啶1mg/kg和氟哌利多
0.05mg/kg,在手术野消毒或进腹前静注。

当患者情绪紧张不安时,应在平面确切后立即给予。

咪唑安定可增强镇静作用,剂量为1mg-2mg iv。

若出现呼吸抑制和SpO2下降,应给予吸氧。

血管活性药物在诱导完成后应加快输液速度,常规备好和阿托品。

若出现血压下降明显,可给予10mg iv。

若出现心率减慢,可给予阿托品0.25-0.5mg iv。

若出现心率和血压同时较大幅度下降,可同时给予10mg和阿托品0.25-0.5mg iv。

为预防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率减慢,可于切皮前给予阿托品0.5mg iv。

注意事项包括遇穿刺困难应更换间隙,切忌反复多次在同一点穿刺;置管超过10cm遇阻力置管困难时,应将导管连同穿刺针一同退出,切忌单独拉出导管,以免发生断管;每次注
药前应常规轻轻回抽,注意有无血液及脑脊液,若遇血液返流,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或注入含有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冲洗,至流出清彻液体后方可插入导管,否则更换间隙穿刺或更换麻醉方法;待麻醉平面确切,达到预定范围之后再消毒手术野,铺无菌巾,以免造成被动;胸壁手术或平面较广的腹部手术,尤其是应用哌替啶等辅助药时要注意防治呼吸抑制,常规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麻醉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和循环变化,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和脉搏氧饱和度;遇镇痛、肌松作用不完善,宜改全身麻醉,不能过多复合使用镇静镇痛剂。

主要意外与并发症包括全脊麻、局麻药误入血管、低血压、心率减慢、脊髓和神经根损伤。

全脊麻是麻醉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可导致呼吸抑制、血压骤降、意识消失,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心跳骤停。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支持循环,心跳骤停应行心肺复苏。

若局麻药误入血管,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局麻药中毒症状,需停止注药,给氧和对症处理。

若症状轻微,停止注药后症状缓解,可将导管退出0.5-1cm,
轻轻回抽,无血液流出,无上述症状出现,多次小量地可完成诱导。

低血压、心率减慢的处理方法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相同,
以扩容加快输液为主,必要时应用及阿托品纠正。

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多因穿刺困难所致,需给予对症处理,需经数日或数月恢复。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常由穿刺损伤引起,特别是凝血功能障碍者更容易发生。

严重的硬膜外血肿可能导致截瘫。

对于反复穿刺或有出血的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

如果患者出现术后背痛、阻滞平面再次出现并伴有下肢活动障碍,应尽早进行CT检查。

一旦确诊,应尽快进行手术减压。

硬膜外腔脓肿是由不洁用具或脓毒血症合并出血引起的。

患者通常伴有高热、白细胞升高、背部剧痛和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压迫症状。

CT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应加强抗生素的应用,并进行手术引流减压。

断针和断管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事件,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适用于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和下肢手术。

腰麻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和肌松作用,并且起效快。

连续硬膜外麻醉可以提供长时间的手术麻醉,并且便于术后镇痛。

可以在一个穿刺点完成两种方法的麻醉。

骶管腔阻滞是将局麻药液注入骶管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其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暂时消失。

在成人中,由于骶管腔容量大,容易发生毒性反应和阻滞不全,因此多采用低位硬膜外阻滞。

但在小儿腹部、肛门、会阴和下肢手术中仍有应用价值。

在进行骶管腔阻滞前,应根据适应症和禁忌证进行评估和准备。

穿刺方法:首先在骶裂孔中央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然后穿过皮肤和皮下组织,将穿刺针与皮肤呈45度方向进针。

穿破
骶尾韧带后,会感到类似黄韧带脱空的感觉。

注入盐水时无阻力,快速注气时也无皮下气肿。

成人进针深度为3-4cm,小儿
约为1.5-2cm。

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即可注入试验量4-5ml。

5
分钟后观察无脊麻症状,再将余量一次注入。

也可置管,连续用药。

常用药物及浓度:常用的药物为1.6%利多卡因和0.2%丁卡因混合液(内加1∶20万肾上腺素)或0.5%布比卡因溶液,总量为20-30ml。

注意事项:首先,穿刺针不得超过骶2水平(平髂后上棘连线),以免刺破脊膜,导致大量局麻药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出现平面意外升高。

其次,单次给药时要注意局麻药中毒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