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良种繁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蔬菜良种繁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种子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内因。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推进方案》及《农业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方案》结合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工作部署,特制定本方案。

一、蔬菜良种繁育产业现状
我市完成登记的蔬菜品种25个,其中:辣椒8个,占登记蔬菜品种的32%;番茄11个,占登记蔬菜品种44%;马铃薯5个,占登记蔬菜品种20%;豌豆1个(菜用型),占登记蔬菜品种4%,完成登记的蔬菜品种均为我市种子企业及科研单位自育品种,自育率达到100%。

完成登记蔬菜品种12个,其中:马铃薯(菜用型)2个,豌豆(菜用型)1个,番茄6个,辣椒3个,登记的蔬菜品种占登记品种52%。

蔬菜良种繁育基地面积为11.2万亩,占制种面积的33%,其中豆类(架豆、豌豆、豇豆等)5.2万亩,叶菜类(菠菜、韭菜、大葱、苋菜、韭葱等)3.8万亩;瓜类(西甜瓜、南瓜、冬瓜、西葫芦等)0.7万亩,茄果类(番茄、辣椒、茄子等)1.5万亩,生产种子1605.1万公斤,总产值达4.5亿元,种子生产企业有31家,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

拥有蔬菜种子精选加工流水线3条,种
子精选加工设备104台(套)种子仓储设施4.2万平米、种子晒场16.5万平米。

每年带动2万农户近4万人从事种子生产。

企业与国内种子科研院所采取委托育种、合作育种、成果转让等方式,开展科研育种、亲本扩繁、纯度鉴定和市场开发等工作并加大推进科研平台建设,成立了“农作物种业研究院”和“分子育种与繁育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了18名高端人才帮助企业开展育种技术创新,重点在分子标记技术、抗病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新技术上取得突破。

编制了16项瓜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作为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实施的《蔬菜新品种选育及种子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型种子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不仅让我市种业逐步实现了育种方式由传统育种向现代分子育种的转变,由高产型品种选育目标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型品种选育目标的转变。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种子生产基地分散,集约化程度偏低。

农作物制种基地遍布15个县(区),布局零散,尤其是蔬菜制种基地比较分散,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的良种繁育基地屈指可数。

标准化蔬菜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率和机械化率较低,制种成本较高,影响企业制种计划的落实和制种技术标准的统一。

二是推广品种多。

由于品种试验审定路径多样化、引种程序简化、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管理,加快了品种进入市场的速度,特别是引种备案、联合体试验、登记的品种,造成市场推广品种大
幅增加。

三是同质化品种多。

受育种资源材料、育种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近年来审定通过的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品种适应机械化耕作、抗性水平高、丰产稳产性好、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突破性品种少,同质化品种多,主体品种不突出,大品种稀缺。

四是品种的安全隐患增大。

引种实行备案告知制度,从理论上讲,不管其品种适应性试验的丰产性是增产还是减产、抗病性鉴定是高感还是高抗,只要引种者愿意,都可以备案;品种登记实行承诺制,省级农业主管部门仅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文件进行书面审查,只要符合指南要求,就可以报农业部予以登记公告。

这些都将给农业生产带来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五是制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种结构需要优化。

目前蔬菜制种重头是菠菜和菜豆等常规制种,但平均亩产值在2000-3000 元,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对技术要求高,利润空间大,亩产值达到8000-15000元的杂交蔬菜制种面积少,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空间不大。

主要原因是种子企业85%为家族企业,以承担外地代繁代育任务为主,引进科技人才的意识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种研发能力弱,地方优势品种开发滞后,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路
按照农村工作会、1号文件会议精神,强举措,补短板,抓
落实。

蔬菜良种繁育产业工作要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产增收可持续”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蔬菜良种繁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菜篮子”安全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种性安全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提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鼓励创新为根本,把绿色优质、专用特用指标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引导品种选育方向,以绿色、优质、高产、特色为目标,加快突破性蔬菜良种选育,加速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二)发展目标
蔬菜良种繁育产业规模达到35万亩。

产值达到20.9亿元。

其中:常规蔬菜繁制种面积27万亩,产值4.9亿元,杂交蔬菜制种面积8万亩,产值16亿元。

(三)主要对策
一是强化蔬菜良种繁育产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

建议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财政投入,加强育种理论、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制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构建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新方法;深入开展全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提升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能力,提高我市种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

二是提升蔬菜良种繁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引导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技术、成果、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
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建立商业化科研育种专项,支持种业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加快突破性自主新品种选育,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品种后补助机制,按照推广面积和使用情况,鼓励和支持自主新品种的选育、育种材料的创制。

三是调整蔬菜良种繁育产业科研育种方向。

利用我市干旱少雨不缺水的气候资源禀赋,以自育为主、引种为辅。

根据企业需求、市场需要、生产实际,以绿色、优质、高产、特色为育种目标、方向,及时修改完善品种审定标准,引导育种方向调整。

抓好育种目标长短结合、育种内外结合、育种手段普高结合“三结合”,加快提升育种水平,加强优质、高产、广适、多抗与适合机械化、设施化、不同耕作制度的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攻关,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

四是强化蔬菜良种繁育产业风险监测。

进一步做好包括审定、引种备案、登记蔬菜品种的品种风险监测,加强品种事中事后监管,及时发现推广中存在不可克服严重缺陷的品种。

五是加强蔬菜良种繁育产业主导品种推荐。

修改完善蔬菜主导品种推荐办法,健全主导品种推荐机制,以适应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蔬菜产业主导品种的推广应用,助力蔬菜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是建立健蔬菜良种繁育产业全品种审定登记备案撤销机制。

及时对有不可克服严重缺陷的、种性严重退化或失去生产利用价值的、被原品种审定机构撤销审定的、以弄虚作假等不正当
方式通过审定和备案的品种,经确认后撤销审定、登记和备案,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四、产业区域布局
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制种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发挥国有农场耕地集中、组织化程度高等优势,建立一批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一是以发展豆类(架豆、豌豆、豇豆等)、叶菜类(菠菜、韭菜、大葱、苋菜、韭葱等)常规蔬菜制种及茄果类(番茄、辣椒、茄子等)杂交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良种繁育面积发展到32万亩,产值达到19.2亿元。

二是发展瓜类(西甜瓜、南瓜、冬瓜、西葫芦等)良种繁育基地。

良种繁育面积发展到2万亩,产值达到0.8亿元。

三是发展冷凉蔬菜、供港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良种繁育面积发展到1万亩,产值达到0.9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蔬菜良种繁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指导和协调蔬菜制种基地的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企业到我市开展蔬菜制种。

(二)引导整合资金。

整合项目,优化投资,积极争取财政、农业农村厅部门的支
持,拓宽财政投入渠道。

整合所有与农作物制种有关的重大工程项目,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相互补充,不搞重复建设。

(三)加大种子监管力度。

加强种子生产管理是保证蔬菜制种基地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面加大力度,强化种子生产准入管理,强化制种基地和购销环节监督,维护良好的种子生产秩序,净化种子生产环境,营造公平、诚信、有序的制种产业发展环境。

(四)技术支撑保障。

成立蔬菜良种繁育研发专家团队,联合制种企业技术力量,开展蔬菜制种基地、品种合理化布局研究,对蔬菜新品种的生产能力测定和繁育试验开发,促进多项技术有效集成和应用推广。

利用农闲时间,深入乡、村和基层、农户,举办蔬菜制种技术培训活动,对基地制种人员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确保制种的农户和劳务人员每年能够接受1次实效显著的科技培训再教育,全面提高科学制种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