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述评•
236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一带一路”背景下,实体经济与现代服务的快速度与高质量发展,促使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面对着改革所带来的挑战。
对此,本文分析“一带一路”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双刃剑”作用,结合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关键词 一带一路;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
“一带一路”也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提倡,是我国在相应全球经济与政策的环境变化,所提出来的,坚持互利共赢,发挥各地区优势,促进了沿线国际的全方位、多领域、多方面的合作,是一种跨国战略的合作。
对此,在这一提倡下,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人才需求,开始积极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人才培养评价等,培养并服务于“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
1 “一带一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1.1 人才培养机遇
“一带一路”发展建设的深入发展,国际产能与重大工程的合作项目落地于沿线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亟需一线技能人才。
进而导致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走出国门,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发展建设。
对此,“一带一路”的提倡下,国内职业院校应具备国际化视野,紧跟国际政策实现职业教育的“走出去”,互相吸纳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资源共享且促进深度的职业教育融合。
对职业院校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始“走出去”,是改革开放的要求,同时也为国际产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利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
而产教融合则是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为国际技术合作、教育合作、全球产业的合作提供便捷,同时也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国际的优质资源,以此吸收、再加工改造,促使职业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出路。
1.2 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提出“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还为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教育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国际化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同时还是基于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跨文化推进。
文化传播、地域局限、管理脱节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促进人才交流。
2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2.1 落实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国际或国内学校之间的合作,教学资源的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与教学计划。
要求高职院校应按照自身办学特色与需求,应发挥其所长,实现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为资源配置的优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人才合作培养,以及共建科研团队与精品课程。
2.2 促进国际合作教育
相比较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高职院校应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积极面对挑战,充分利用国际教育的合作契机,来实现优势互补,克服困难。
如成立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组间合作研究团队等,符合条件在校生均可就读国内职业基础教育后,允许其出国进修,培养其综合能力与职业精神。
2.3 创新课程体系
2.3.1 创新升级课程体系,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案
改革开放需要人才的支持,同时其也是实现各行业“走出去”的保障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课程教学、专业设置还是实训基地等方面,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国际接轨。
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但是过于强调职业需求的技能教育教学,忽视其全面发展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但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随机应变等方面的素质能力。
对此,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应结合沿线国际社会经济与文化特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教育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并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而在国际教育合作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遵循国际规则、热爱祖国,并积极提升自己、参与国际教育的人才。
2.3.2 创新发展课程专业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
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也可以从“特色专业的发展、产业对话”角度,实现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产教互动方式,在国际化产教融合中,引入一些国际规则与标准,注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
且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际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不同,聘请外籍高级教师,讲授不同国际的文化与跨语境交流注意事项,突出国际互动。
对此,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应在课程设置上,纳入文化与语言课程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或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改造升级现有的专业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国际视野。
在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上,为其提供专业进修机会,实现教师“走出去”,提升师资力量与教育教学水平,接触专业前沿,逐渐渗透到课程内容中。
职业学校在国际交流中,给教师职工与学生提供科研机会,促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发展亟需的国际化人才。
2.4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创新发展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即为根据地域、办学目标与资源情况,紧跟政策,既发挥出职业院校主体作用,同时加强其与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案,实现“企业、学校与社会”的一体化评估体系。
3 结束语
总之,“一带一路”背景下,为国内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契机,推进了校企合作、国际化或区域化产教融合。
对此,为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从职业素养、创新创造能力、专业技能与跨国语言文化储备等进行教学改革,以期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与人才需求。
文
/刘乐源
【参考文献】
[1] 范亚丽.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J].现代企
业,2020(12):159-160.
[2] 范临燕.“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20(21):108-112.
[作者简介:刘乐源,湖北荆州,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