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高速公司、市政建设涉及湿陷性黄土场地越来越多,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围绕湿陷性黄土场地特性,对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设计选型方案及施工过程控制要点进行探讨。
标签:湿陷性黄土场地等级判定地基处理
1引言
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在黄土地区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作体会,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特点、适用条件等进行了相关探讨。
2湿陷性黄土场地等级判定
湿陷性黄土是黄土的一种,湿陷性黄土一般呈黄褐色或黄色,以粉土颗粒为主要粒度成分,占60%以上,黄土颗粒表面含有大量的硫酸盐和碳酸盐等可溶盐类,黄土内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具有垂直孔性、遇水浸入可溶盐溶解结构迅速破坏,强度也随之降低而发生显著下沉现象,就是黄土独特的湿陷性
工程上,黄土湿陷性判定,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定为湿陷性黄土;湿陷黄土的湿陷程度,随着湿陷系数越大,湿陷性越强烈即当0.015≤δs≤0.03时,湿陷性轻微,当0.030.07时,湿陷性强烈。
场地湿陷类型划分当自重湿陷量Δz s小于等于70mm 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场地,自重湿陷量Δzs大于70mm判定湿陷性黄土场地。
场地湿陷等级的判定:依据总湿陷量(Δs)、自重湿陷量(Δzs)和湿陷类型等划分为轻微、中等、严重、很严重(Ⅰ~Ⅳ)四个等级。
3湿陷性黄土对工程的影响
因地基遇水侵泡、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建筑物水平位移开裂、突然下陷、突然失稳等不良地基问题;
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
解决湿陷性黄土不良地基问题,一般可采用:(1)防止水进入地基;(2)采用桩基;(3)采用灰土垫层,改变土的水理性质;(4)建筑单元不宜过长;(5)建筑体型应力求简单;(6)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应分开成独立单元。
5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选择地基处理的方法或措施,依据建筑结构类别和湿陷性黄土特性,考虑施
工设备、工期和场地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以下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处理方法,可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最佳处理方法。
5.1垫层法
采用垫层法也叫换填法对地基进行处理,是我国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当上部结构的地基为湿陷土不能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强度和变形的要求,湿陷土的厚度又不很大时,可采用换填法处理。
施工时先挖除基底下部湿陷性黄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回填分层夯实。
处理后地基作为基础的持力层。
垫层使用的填料一般为素土或灰土、砂土,当要求消除基底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
当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增强水稳性时可采用灰土或砂土垫层。
在换填垫层的设计和选择施工方法时,应根据建筑体型、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岩土工程条件、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中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粉质粘土垫层,土料中不得夹有砖、瓦和石块。
粉质粘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对于工程量较大的换填垫层,应按所选用的施工机械、换填材料及场地的土质条件进行现场试验,以确定压实效果。
基坑开挖时应避免坑底上层受扰动,施工应重点控制分层压实质量,地基处理后的质量检验对粉质粘土、灰土、砂土垫层的可用环刀法、贯入仪、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检验,对砂石、矿渣垫层可用重型动力触探检。
5.2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是在建筑物修建之前,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大面积浸水,使土体在饱和自重压力下发生自重湿陷、产生压密,预浸水法宜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O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场地。
浸水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湿陷量等。
预浸水法的优点是,拖工简便,费用低廉,处理范围广、深度大、效果好,同时能消除地下暗缝、洞穴、墓坑等不良工程隐患。
因此特别适用于自重湿陷性土层厚、自重湿陷性强的黄土场地。
预浸水法的浸水影响范围较大,其影响范围与湿陷性土层的厚度和土性有关,国内浸水试验资料表明,厚度大于15m的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影响范围一般为湿陷性黄土层厚度的1~2.6倍。
因此,采用预浸水法处理地基时:1浸水坑与已有建筑物之间的净距,不易小于自重湿陷性土层厚度的3倍,浸水坑边缘至既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0m,并应防止由于浸水影响附近建筑物和场地边坡的稳定性;2 浸水坑的边长不得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当浸水坑的面积较大时,可分段进行浸水;3 浸水坑内的水头高度不宜小于300mm,连续浸水时间以湿陷变形稳定为准,其稳定标准为最后5d的平均湿陷量小于1mm/d。
地基预浸水结束后,在基础施工前应进行补充勘察工作,重新评定地基土的湿陷性,并应采用垫层或其他方法处理上部湿陷性黄土层。
预浸水法施工工期长、用水量大,适宜在具备水源充足,有较长施工时间条件场地采用。
6结论
在各类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首先依据湿陷性黄土场地岩土勘察报告,结合建筑结构类别,考虑施工设备、工期和场地环境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处理措施;其次在处理方法确定后,要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施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施工,才能确保施工质量,达到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