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设计
任务探究一
分析人物形象
01
任务导引
本课两篇文章都是纪念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对反动统治阶级屠杀革命青年的暴行进行了无情揭露,对革命青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学习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笔下不同的人物形象,以更好地把握两文各自的内涵。

02
任务设计
1.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到的刘和珍的事迹,概括其品质、精神、性格。

答案
①思想进步、追求真理。

虽然她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

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

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生,也是鲁迅的战友和同志。

②敢于反抗、乐观温和。

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

她曾因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

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

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

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除了写刘和珍外,还写了哪几类人?他们在“三一八”惨案后有什么表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
3.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概括白莽的形象特点。

答案
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

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4.作者运用哪些材料、抓住什么特点来刻画柔石的?
答案
有关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

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
①听讲义,②托送书,③名字风波,④弄文学,⑤借钱印书,⑥拼命译书,⑦与人走路,⑧改变创作风格,⑨狱中写信,⑩眷恋母亲等
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

表现了柔石的特点:质朴、忠厚、任劳任怨、损己利人、埋头苦干,为信仰而坚持不懈,但是又对恶势力缺乏认识,缺少经验。

5.(拓展延伸)假如我们要为刘和珍烈士塑像,在材料选用上,你主张用大理石、汉白玉还是青铜?在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的塑造和刻画方面,你又有什么设想?请说说你的想法。

答案
我们可以考虑,所选材料的质地、色泽等特点要和刘和珍的性格、品质相合,大理石的坚强刚硬,汉白玉的纯洁无瑕,青铜的端庄凝重都可以体现刘和珍性格的一个方面;人物的姿态不应该是挥臂奋起、英姿飒爽的风风火火的形象,应该是典雅高贵,温文大方,和平日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弱女子的形象神韵一致。

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

任务探究二
理解深刻含意的语句
01
任务导引
语为人镜,言为心声。

鲁迅作为一代大家,他的语言是向黑暗的势力战斗的有力武器,在他的语言魅力的感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与指责。

鲁迅的语言艺术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

学习本课两篇文章要注意仔细品味几处含意深远、感情浓郁的句子。

02
任务设计
1.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回答问题。

(1)作者两次提及“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呢?
答案
①写东西的必要: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自觉有责任去揭露事件的真相,悼念烈士,鞭挞凶残的杀人者及无耻文人,并且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自然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②无话可说:但因为“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出人意料,作者为刘和珍等人惨遭虐杀感到悲痛欲绝,“出离愤怒”;同时他也深知在当时“非人间”的社会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分辩是非曲直的,所以“实在无话可说”。

(2)作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真的猛士”?为什么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答案
“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些革命先驱者。

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沦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所以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2.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有许多精辟的警句,感人至深,请品读以下句子。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答案
“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
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

“八国联军”是1926年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两句互文见义,形神妙合,言简义丰。

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伟大精神的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都是他们的夸耀,所以这里是反语。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答案
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

“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木材变成煤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牺牲。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表明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而没有必要为请愿流血。

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案
“苟活者”在文中是作者自我贬抑的称呼。

不惜贬低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

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精神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敢地去斗争、前进!这是作者的自我鞭策,又是战斗的号召。

3.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请谈谈你对这个文题含义的把握。

答案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

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

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
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

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4.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理解下面语句的深刻含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案
三者政治态度不同。

“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是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采取超然立场,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属于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是“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的,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意说出来。

答案
不能删。

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
确切的死难日及地点——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

“原来如此”的“此”便包含了以上三点所要叙说的内容。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

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不仅是对死难者的哀痛,而且还有对反动派的揭露,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意: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所表达的感情由无尽怀念转到无尽悲愤。

5.(拓展延伸)鲁迅先生有很多经典名句,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分析。

(1)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答案
鲁迅将自己比喻成一头黄牛,指出了人生应当奉献,而不应索取,自己过着平凡的生活,而将最好的东西拿出来。

(2)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答案
这句话说明只有民主精神、人民的灵魂,才是最为宝贵的。

只有发扬民主精神,才能够使得中华民族取得伟大的进步。

(3)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答案
鲁迅说他的小说多是取材于病态的社会当中,以遭受不幸的人们为主要的反映对象,目的是揭露社会的弊端,分析人们苦痛的根源,从而有利于指导人们改良社会、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

(4)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答案
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这一生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作者认为,有志向的人首先应该懂得珍惜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

任务探究三
赏析记叙、议论、抒情结合的手法
01
任务导引
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

记叙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

本课两篇文章都是爱和恨交织贯穿全文始终。

从写作方法来看,都是通过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抒发作者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

02
任务设计
1.《记念刘和珍君》记叙、议论、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请结合文本试作分析。

答案
作者对文章开头参加追悼会的情景、刘和珍生平以及遇难情况,都作了简要的记叙,追叙了刘和珍和蔼善良、刚毅从容的形象;对烈士的尊敬与哀悼,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与下劣,作者抒发了悲愤交集的情感;对斗争的方式和死难的意义则又有深刻的分析和议论。

简练的记叙、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三者在各个部分虽有侧重,但基本上三者交错运用,甚至融于一体。

2.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第二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
答案
在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惟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在叙述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地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

在叙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
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

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的“伤疤”,又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

3.以《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部分为例,理解文章集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特点。

答案
第四部分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官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

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鲁迅对烈士们由被捕到遇害的情况的了解并不多,确凿的只有狱中传出的两封信(一封还没有抄下)和有关他们遇害的“一个可靠的消息”。

但这一段读起来却十分生动感人,这与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大有关系。

在这一段中,作者对战友牺牲噩耗进行叙述的同时,对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尤其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4.(拓展延伸)请根据下面的文字,续写抒情议论的部分。

傍晚,手中拿着那份令人伤心的试卷,垂头丧气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忽然,似乎觉得一支优美的乐曲从远方飘来,隐隐约约。

我被那乐曲吸引住,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凄清的旋律让我触乐伤怀,不禁有股想哭的冲动。

我努力克制住自己,循着乐声向前走去,原来是一位老大爷在拉二胡。

我仔细端详起这位老大爷来:一身陈旧的破布衣裳,近乎光秃的头上有一些稀疏的白发,岁月的耕耘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一道道沟壑,一撮灰白的胡须向下垂着,布满皱纹的脸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可是,他的眼睛直愣愣地望着远方,黯淡无光。

我不禁一愣:“难道,难道他是个盲人?”
续写:
答案(示例)
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着、震撼着,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

不是吗?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大爷,在双目失明、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仍能上街拉二胡谋生。

再看一眼那布满皱纹的脸和那长满老茧的手,何处又不记录着被生活磨难的印记呢?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大爷鼓起勇气,坚强地去面对生活呢?——对,是毅力!
“一次小小的失败算得上什么,在今后漫长而又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舵呢?为什么不给自己多一点勇气和信心呢?”我在心底默默地对自己说。

于是,我迈起了坚实的大步,充满信心地走进寒风中,走在这寒冷的冬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