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含义及关系。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3.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虚景。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致丰富的地方。
虚实相生,才能达到艺术妙境。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虚实相生在诗歌中使如何体现的。
(二)明概念:
1.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2、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常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世界和梦境。
这类虚景,往往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在现实世界中,屡屡遭受挫折,志不能伸,于是借助想象,走进自己虚构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描绘了一个瑰丽奇幻、缤纷多彩的神仙世界。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云中神仙披彩虹,驱长风,虎鼓瑟,鸾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前来奔赴仙山盛会。
这番虚写,寄予了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失意。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通过描绘“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中景象,传达出作者为国杀敌、收复河山的报国之志。
(2)已逝之景和幻境。
这类虚景,往往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不在眼前。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都是存在的,但非眼前之景,是虚景。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回忆少女时期的往事,也属虚境。
在特殊环境
下产生的幻觉也是虚境。
(3)未来之景和设想。
这类虚境,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发生的,或者是虽在当下发生,但不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如柳永的《雨霖铃》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重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伴身”是实写自己灯前枯坐思家情形,而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则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是虚写,突出了在外漂泊的孤寂之感。
(三)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实景和虚景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实景: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潇潇涨满秋池。
虚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
虚实结合,互相映衬,渲染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归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实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黄昏、清角、空城、冷月
虚名都、佳处、春风十里、杜郎难赋深情、桥边红药、二十四桥、
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
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
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题都城南庄崔护(中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虚景:去年今日,实景:今年今日。
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塑造了一位艳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
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则空余美景,人已沓然。
以虚衬实,更加突出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那位明媚的少女形象,使人顿生怅惘之情
(四)、“虚”与“实”的关系
虚和实是相辅相成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景和实景,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是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景则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如今所见凄凉情形。
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突出了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2.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一枝红杏”是实写,李花开放,正是春色;而园中春色呢,却无缘看到,是虚写。
但这一枝红杏正是“满园春色”的集体体现,眼看出墙“红杏”,心想墙内百花;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内万物。
这一番景象,不正是春天盎然生机的展现吗?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实写的内容经常不是重点,而是抒怀、遣兴、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尽管抽象,却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
(五)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关于三四句诗,名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2、学生说出答案,教师分析点评。
分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江楼设宴饯别和送友人上船,是实景。
后两句以“忆”字引出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凄清,恐怕难以成眠,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他的梦境,让他愁绪满怀吧。
后两句设想别后情景,已是虚幻,而梦中听猿,更是幻中之幻。
所以扩大了诗歌意境,并颅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答案示例: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3、教师总结解答虚实相生的诗歌鉴赏题的步骤:
(1)、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
(2)、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
(3)、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表达……情感;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
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它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与诗歌形象、意境、主旨的关系上。
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使作品中的形象更丰满。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
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塑造了一位艳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
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则空余美景,人已沓然。
以虚衬实,更加突出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那位明媚的少女形象,使人顿生怅惘之情。
2.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如常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九。
前两句叙述,雨歇之后舟行溪中,后两句写朋友居处的环境。
从题目中“寻”可见,后两句所写景物并非即目所见,而是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住处所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
这番遐想,使得这首本来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从而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3.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
如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诗的上阕从“吹角连营”开始虚写,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使兵士们欢欣鼓舞,他们饱餐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在秋高马壮时候,点兵出征!下阕继续虚写,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狼狈溃退。
这番想象,突出地展示了词人的壮志,但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一句沉痛的慨叹!壮与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在这对照中,词人的报国无门的悲愤就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了。
(六)、迁移训练: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本题即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考查虚实相生的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我们解读诗句,不难发现,前两句是实写淮河两岸情景,后两句实写鸥鹭飞翔情景。
两处都是实景,分析其中的虚笔,就可以从抒发的情感上来感悟,看实景中传达出怎样的情思。
联系注解可知,淮河此时已成宋、金国界,诗人奉命送金使北还经过此处,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所以,从前两句实写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悲叹,从后两句鸥鹭飞翔的景象中传达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答案示例: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