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设史
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特点
(1)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影响深刻;
(2)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一直遵循比较稳定的基本范式,虽然结合具体的时空背景出现了许多变异,但传统中华文明的主体的内涵及其在城市空间营造模式中的外在表现都始终保留、继承和发扬。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和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树果;树巢、洞穴。
著名的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2、新石器时代: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可靠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二、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四类。
三、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背山石水高爽地带,土壤肥沃松软地带
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的居民点,分布、居住比较密集,如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范围内发现村落69处,最大遗址20多万平方米。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由于全国各地南北气候、地形、材料不同,建筑房屋方式也多种多样。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种方式:1)木骨泥墙房屋:2)干阑式建筑: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从书中西安半坡遗址图中看到这种简单的功能分区:南面居住区,西北是墓葬区,东北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居民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的居民点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剩余产品集中。
由于这些固定居民点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四、中国城市的产生
1、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2、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本条件;2 )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条件;3 )精神文化繁荣发展----重要条件;4 )频繁的战争;5 )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的建设有很大影响。
3、城市形成的评价标准:1)城市具有一定规模; 2)具有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行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 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功能----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4)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排水设施、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 5)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用以上几点标准来衡量,我国夏朝中期出现的城市规模较小还不具备一般城市拥有的基本的物质要素。
4、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古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二里头宫殿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现已发掘出两座宏伟的宫殿基地。
一号宫殿,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1万平方米,被称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
宫殿坐落在台基上,由门、堂、回廊、庭等单体建筑组成。
其中堂是一座面阔8间、进深3
间、四坡出檐的大房子,堂前有一平坦的院落,南面有宽敞的大门,四周有彼此相连的回廊,从而组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宫廷建筑。
思考题1、原始居民点的特点2、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3、城市形成的评价标准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一、商朝城市(公元前16年----前11世纪):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商朝已开始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大量发现的甲骨文卜碲;发现大量的青铜制品,说明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城市也因之而发展。
目前已发掘的商朝城市遗址主要有: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
1.商城(郑州):大约建于3500年前,商朝中期城市。
1)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长约1690米,西城墙长1700米,南墙、东墙长约1870米,均为夯土筑成,周长近7公里,城垣内面积约3.4㎞2 ,包括城外郊区手工业作坊等文化遗址,总面积达25 ㎞2 。
2)城市东北部:宫殿区,宫殿都建在夯土台基上,已经发掘出三座大型宫殿基址,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
3)城外:散布着制造陶器、骨器、冶铜、酿酒作坊商城附近有贾鲁河、熊尔河、金水河等,可见城市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早期的城市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2.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商王住的许多宫殿建筑遗址王宫的防御设施大型商王陵墓中小型奴隶主、平民住所、墓葬奴隶住的地穴规模宏大的铸铜和制骨作坊水井、道路、排水管道等遗迹成千上万的生产工具、兵器、手工艺品以及甲骨文字等历史文物。
二、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1. 西周城市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较小;(2)形成三级市邑网,即周天子居王都----诸侯国都----卿大夫都;(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限,经济功能不强;(4)城市有一定规划,对后来城市建筑布局产生较深远影响;(5)建筑材料有所发展,西周发明了瓦,从而使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况。
2. 促进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有两点:(1)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加强都城建设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在今洛阳附近营建了洛邑作为陪都。
3.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影响:《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思考题: 1.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内容及其影响。
2.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铁工具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进入封建社会。
总体背景:经济大发展,学术思想活跃,政治大变革,频繁的战争和水陆交通迅速发展。
二、城市发展建设特点: 1 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 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
4 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
《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即“城”和“郭”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大小两城的组合形式:(1)小城在大城一角,如齐临淄,(2)内外两重城,如鲁国曲阜,(3)小城与大城并列,如燕下都、郑韩故城,(4)小城独立,如赵邯郸,
●城市形态:大多很不规整,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掌握,
因地制宜。
思考题: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特点及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为何能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并阐述这一科学理论的具体内容。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发展背景与特点:1.发展背景: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拆除各国都城城墙,并将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咸阳,咸阳有了很大发展。
秦始皇广征民工在北边筑长城。
汉代时,“休养生息”,重视农业,倡导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2.主要特点:(1)推行郡县制,县、城镇大量发展。
郡县制的推行,使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发展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扩大,我国广大南方、北方、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城市。
(3)兴起众多商业中心,形成若干城市经济区域如京师长安既是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中心。
(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国际贸易可分为海、陆两途,陆途即“丝绸之路”。
(5)城市建设城区居民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二、秦咸阳:位置:关中地区的中心,北依高原,南临渭水。
地势险要,四周山塞险关,易守难攻,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总之,咸阳是一座规模庞大、布局松散、延绵地域广大的城市,人口达70、80万之多。
先建咸阳宫,后向渭水南发展,修阿房宫,规模宏大,非常奢侈。
另有许多离宫别馆、庙宇楼阁都建在渭水之南,直抵终南山。
三、西汉都城长安: 1.位置:渭水之南,与秦咸阳毗邻,由秦一离宫(兴乐宫)建设而来。
2.建设阶段:(1)汉高祖时,先将秦代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的西面建未央宫,又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建武库。
(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并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背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并在西面城外建一规模宏大的建章宫,至此,都城规模宏大。
3.长安城规划布局的特点:(1)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是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之于同一大城内。
(2)总体的形制和布局多少附会了《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3)宫殿占了城市很大空间,在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南部。
四、东汉都城洛阳: 1.位置:西周洛邑(成周)的位置,南面洛水,北面芒山,地形北高南低。
2. 规模:全城周长13000米,城内总面积为9.5平方公里,城的平面形状不太规则,大体上近长方形.
3.建筑:城内的主要的宫殿是北宫和南宫,两宫之间,有复道,以保证皇帝往来方便和安全。
还有永安宫
4.居住区:达官贵族主要位于城东,南北宫之间为方整的闾里。
思考题: 1.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2.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的城市
一、城市发展的特点: 1、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发展轴线出现;3、行政管理体系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
二、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 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了全城,形成纵贯全城对称严谨的空间布局。
2. 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
3. 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随之整齐。
4.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了城南,形成了“前市后朝”的布局。
5.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三、曹魏邺城:1.建城背景2.城市规模:面积3.6㎞2 、长方形3.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1)东西向主干道2)北部为统治阶级政治活动区,正中为宫殿区3)南部为居住、经济活动区,有若干里坊、市场、手工业作坊。
4.道路系统:传统的经纬涂制。
1)均衡的方格网状2)东西向主干道一条3)南北向主干道三条5.水系与园林
总结:从邺城的规划布局中可以看出,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由多宫---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居中;中轴线纵横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道路系统,规整的坊里互不干扰,这是当时的儒家礼制思想在城市建设上的运用。
四、北魏洛阳城
1.建城背景北魏政权:平城——洛阳
2.总体布局和建成特点:1)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2)城北为皇家园林华林园、宫城南有中轴线铜驼街。
3)宫城外为洛阳城。
4)外城。
5)市:大市、小市、四通市。
6)宗教发达,寺院林立
五、六朝都城健康:1、建城背景及条件:东吴、东晋、南朝2、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1)宫城:主要为太初宫、昭明宫2)中轴线3)外围:石头城
六、隋唐长安城:唐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建成的最大的城市,在中国都城的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它有较大的规模,棋盘式的街道,规则的里坊,左右严谨地对称的轴线,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典型,对当时我国邻近国家的都城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1.城址的选择:秦汉长安城东南,为平地新建帝城。
2.城市规划特点1)按规划图建设2)一宫制,宫殿位于城北的正中3)一条南北的大街,朱雀街成为全城的中轴线4)中部和南部为居民区,实行里坊制5)设东西二市商业区
3.总体布局1)宫城:位于北部正中,平面是规则的长方形,四周有城墙,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和掖庭宫三宫。
2)皇城:位于宫城之南,平面也是规则的长方形,皇城北边没有墙,和宫城以横街相隔,皇城内分布着高级的衙署和太庙社稷。
3)外郭城:是官僚和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平面也是规则的长方形,有城墙和壕沟.
4.城市道路:1)南北大街11条2)东西向大街14条3)“六街”:其中贯穿于城门之间的3条南北向和3条东西向大街是主干道4)25条大街纵横交错,将全城划分为109个坊和2个市。
5.坊里:长安城的坊,各有坊名,各坊的面积不等,总的来说,宫城和皇城,两侧的坊面积为最大。
坊的形状,可以分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坊的四周有墙。
6.商业市场:东西二市,井字道路,行业店铺多每市占两个坊里的面积,平面形状为方形。
7.大明宫与兴庆宫1)大明宫:位置、规模、中轴线2)兴庆宫:位于东部,兴庆坊内 8.水系和绿化1)供水水源:a渠道: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 b运河:市民游玩和休闲风景区的水源:主要在东南方向2)绿化:曲江池和芙蓉园
9.人口:长安和郊区的人口有四五十万,如果再加上皇族和士兵及僧尼还有外国来客及少数民族,长安的人口达到百万之多。
10.宗教建筑:长安城内寺院林立,多达百余,保存至令的有大小雁塔
11.隋唐长安的破坏:隋唐长安自建成到破坏共历时320年,其后遭受了战乱的摧残,安史之乱时,吐蕃进入长安.使长安成为一座空城.公元883年,李军进入,又是一番掠夺.公元904年,唐昭宗被逼迁往洛阳,居民的住所被拆,宫室被毁,至此,三百年的帝都成为一废墟.
12.隋唐长安的规划思想:1)继承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传统: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同时还受到了《周礼考工记》中王城建设的影响。
2)规划格局: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
影响到国内其他城市,对当时的日本等国都城建设也有很大影响.比如当时的日本的平安京,平城京。
3)规划面积太大,超过了实际需要。
城内面积
84平方公里,坊的面积也很大,道路宽度超过了实际需要。
4)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意思。
5)风水和八卦的观念对于城市和建筑布局的影响.
六、隋唐东都洛阳:
1.建都背景
2.位置:周代的王城和汉魏洛阳城之间偏西,前有伊河,后有邙山,洛水穿过其中
3.规划布局:包括:外郭城,皇城,宫城等1)外郭城:其平面南宽北窄,东北城角成锐角。
2)
皇城和宫城:位于都城的西北,宫城平面近于正方形,南中部向南突出。
宫城的东、西、南三
面为皇城。
4.道路系统呈方格网,正对宫城南北大街为全城的主干道。
5.坊里:十字街道、四面各开一门
6.市场:南、北、西市
七、隋唐时的地方城市
1.商业城市——扬州:1)水陆交通便利 2)漕粮运输 3)淮盐集散 4)茶叶与其他的
物资集散地茶、蜀锦药材、瓷器5)扬州本地经济基础及手工业比较的发达
扬州有子城和罗城,子城为官衙集中地,又称衙城,城内有南北、东西道路
十字交叉,通向城门;罗城位于子城东南平原上,为居民坊里及商市所在,形
状规整,呈长方形,棋盘状路网;罗城内有两条南北向水道,是运河的一部分,河
道两侧为码头街市,在城南有大市,是江南主要的物资集散地。
2.一般地方城市
3.边远城市和少数民族城市: 1)唐代高昌:位置:新疆东部;宫城:在全城北部,
为长方形;内城:在外城中间 2)唐代交河城 3)统万城 4)渤海国上京
5)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锁阳 6)北庭城
思考题: 1.试述曹魏邺城的布局及规划特点。
2.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有什么样
的特点,原因何在? 3.试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城市建设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4.隋唐长安
城的规划布局和思想?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唐末以后,中国历史出现了一个短期分裂局面。
经历了“五代十国”五十多年的分裂后,
北宋(开封)统一了中国,但一开始就受到北方辽(契丹族)、金(女真族)的威胁。
后来
金灭了辽和北宋,宋高宗退守江南(南宋、临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之后蒙古族兴起,
灭金、南宋,并征服了中亚、西南亚和欧洲东部,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元朝大帝国。
一、宋元时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本期封建经济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两宋时期。
1.农业 1)耕地面积扩大 2)水利事业大发展 3)推广优良稻种,扩大多种经济作物
的种植规模如水稻、棉花、甘蔗、果树、蚕桑、药材。
2.手工业采矿,冶炼,瓷器,纺织,造纸,印刷,造船业,其他发明创造等
3.商业: 1).商品流通上,开始产生纸币(交子) 2).政府财政收入上,开始征收商税.
3).南北农村中,出现许多定期集市. 4).城市中商业随街布置,店主昼夜营业. 5).
商业和手工业中,行会组织增加.
二、城市发展、建设的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的“南升北降”态势延续南方的政局相对稳定, 经济比北方发展快.
2. 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如景德镇。
3.对外贸易空前发展,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主要原因: 1) 商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
商品数量种类很多,尤其是茶丝及瓷器,是当时的主要出口商品. 2)造船技术水平有了很
大的提高. 3)指南针的发明并用于航海. 4)宋元两代把对外贸易做为国家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从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
✹秦朝:郡——县;
✹东汉:州——郡——县
✹唐代:道---府、州---县;
✹宋代:路---府、州--县
✹元代:省——路、府——州、县(最普遍)
5.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的频繁:位置经历由西到东,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转移过
程:
长安---东都洛阳---东京开封——杭州——北京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形成. “中世纪中国的城市革命”
7. 城市建设的特点:宋商品经济的发达,在城市建设上表现出来: 1)都城建设方面,
主体保持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寝的格局,坊市有了重大变革。
2)城市出现了娱乐观演场所
---“瓦子",消防报警系统---望火楼. 3)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不太规则,自发生长,改变了
隋唐时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元:1)崩溃的坊市制度进一步完备 2)封建传统礼制观念和风格的复归
三、北宋开封
1.地理位置:地处中原,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汇点;同时面临黄河决堤的危险。
2.城市总体布局:1)皇城: 位于里城的中部,又称宫城,大内,周围五里,城外有护城河,宫城
居中,四面开门,南正门为宣德门,是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 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宫城内
正殿是大庆殿.
2)里城:里城又称内城, 其形状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四面有10个门,有瓮城,城外有护城河.
3)外城:又称"罗城"北宋多次重修,扩修,周围40多余里,城高4丈,每百步,设马面,战棚.
总结:开封城三道城墙, 三道护城河, 坚固的城墙及作战设施,反映出对京城防御的重视,
也是对开封地处平原防御缺陷重要的弥补措施.
3.道路及河道系统
1)道路:以宫城为中心,干道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型格网状,其他的道路及巷道也呈方格
形,也有丁字形相交,还有几条斜街,因为开封城是逐渐扩建而成的,所以道路系统不像唐长
安,洛阳那样规则,主要街道有御路四条.
2)河道:开封城的内河道较多的有四水贯都之称,四条河分别为:汴河,蔡河,五大河,金水
河.
4.市肆街道面貌:商业分布在全城,与居民区相混杂,沿街、沿河开有很多的铺,形成了商
业街. 1)商业:出现了一种娱乐场所,叫瓦子,集中了各种演唱和游艺表演,同时汇集了茶楼
和酒楼等. 2)文化:很发达,皇室有国史馆,掌管编修国史,最高学府是太学,此外还有国子
学,小学,武学,律学,算学,医学等学校. 3)寺庙建筑:相国寺,开宝寺,道观有万寿宫等.
5.居民区与人口:居住区:院落式的街巷制,按街巷分段组织居住. 人口:在130---170万之
间,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6.城市园林,绿化与公共设施:九处园林:万岁山, 城西的金明池、玉林苑
四、南宋临安
1.腰鼓城城市形状一改过去方形或长方形,建成南北长、东西较短、不规则的宽带形。
2.城内仅有宫城和大城,没有皇城和内城。
3.宫城位置偏南, 外形也不规整。
地理条件,历
史
情况,时局混乱和南宋政府的偷安都是主要的原因.
4、居住区:全城共8个厢,城外有两厢,共有68个坊。
5、市场与娱乐场所
6 、河道
7 、私家园林多,风景优美
8、寺院、道观多
五、宋代苏州城:苏州当时名为平江府。
《平江图》我国最早的一副城市规划地图,把当时苏州城市的范围、城池、道路、河道、桥梁以及重要建筑物都相当准确而形象的刻绘在一石碑上,对我们研究宋代苏州城的建设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都提供了宝贵、可靠的资料。
布局特点:
1)平面长方形,开五门,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外有水门,可通船。
2)子城位于城市中央略偏东南,周围有城墙,主要建筑物都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
3)道路呈方格形,正对城门的几条较重要,城市河道密集与街道一样都是东西、南北并行直线,常是前街后河。
4)有许多坊,无坊墙和坊门。
5)佛、道教的寺观多,占地面积大,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6)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
7)私家园林较多。
思考: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
六、港口城市——广州
广州是我国历史上对外通商最早的古城,也是历史上唯一经久不衰的通商口岸。
秦始皇时在广州设郡治,汉代广州成为重要的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唐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发达,与扬州、泉州一起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和贸易城市。
唐中叶后,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则更为发达,宋元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广州海上贸易。
七、港口城市——泉州
海港城市,宋代与广州、明州(宁波)并列为我国三大对外贸易中心。
宋元时期,地位超过广州,成为国际著名的大港。
1) 组成部分:包括子城、衙城、罗城2) 城市主要街道:“两横一纵”干道骨架另外,码头、商市以及外国人居留地主要分布在城市东南部
及南部。
八、辽朝的城市
由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后汉化,经济发展,逐步走上封建化道路,城市大部分位于今河北、山西北部及辽宁省境内,内蒙古东南部及松花江流域分布也较多,其中“五京”最重要,分别是首都上京、陪都中京,东京、西京和南京,是五个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辽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面,耶律阿保机称帝后即在此修城池,建宫殿,上京作为皇都。
a规模:上京周长27里,城墙高2丈,分南北城。
b北城:皇城,略呈方形,四面各开门,北城为双重套城结构,内有大内(宫城)位于皇城正中偏北。
正对宫城南门有一条街将皇城分为东西二部。
大内主要建筑:开皇、安德、五銮三大殿。
c南城:汉城,内居汉人,从事手工业。
九、金中都;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市南);灭辽和南宋后,疆域扩大,迁都到辽的南京,改称中都,这是北京在历史上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开始。
在中都改建前,专门派画工去汴梁,测绘北宋都城及建筑的图样,参照它的形制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