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后期象征主义:神话的复活与重构 二未来主义:速度与动力之美 三表现主义:“挤压”与变形的艺术 四意识流小说:时间与叙事 五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心理自动性
一存在主义文学:荒诞与自由选择 二荒诞派戏剧:异化与等待 三黑色幽默:变态的喜剧 四美国诗歌:垮掉派、放射诗与自白派 五新小说与元小说:写物主义与文本自述
一神话与命运观 二荷马史诗:战争与冒险 三抒情诗 四悲剧与喜剧 五新喜剧与田园诗
一哲理诗人与爱情诗人 二文人史诗与神话故事诗
第一章中古欧洲文学
第二章中古阿拉伯文 学
第三章中古波斯文学
第四章中古日本和其 他亚洲国家文学
一英雄、骑士、圣徒与市民 二爱与信仰的力量
一悬诗与对驳诗 二 《一千零一夜》:故事与讲述
一智利:南美大陆的理想与史诗 二阿根廷:镜子、迷宫与花园 三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 四墨西哥:史前文化、西班牙传统与现代主义
一印度:民族主义文学与农村生活史诗 二日本:从无产阶级文学到新感觉派 三阿拉伯地区:旅美派与现代派 四非洲各国:“黑人性”文学
一苏联与东欧流亡作家:无根的写作 二犹太移民作家:民族融合与精神独立 三澳洲与加拿大:文学的创世与招魂术 四后殖民作家群:后帝国秩序的创造物/创造者
《伊利亚特》触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的有限和在这一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索取。
一位中国学者指出,《约伯记》的伟大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它的过程,是惶惑、疑问、不解,因而不断探 索的过程。这种精神体现在大量的问句上。而这种由不解而怨而求解的精神是一切伟大作品所共有的——《俄狄 浦斯王》、屈原的《天问》、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弥尔顿的作品。
一法国:个人奋斗与风俗史写作 二英国:工业革命、小资温情与女性写作 三俄罗斯:从“谁之罪”到“怎么办” 四美国:冒险与野性 五北欧:童话世界与妇女独立宣言
一法国:世纪末的情绪体验 二英国:唯美主义、命运观与帝国作家 三德国和奥地利:非理性哲学和心理学
一日本:文学近代化之路 二印度:东方诗歌的魅力
一抒情诗与叙事诗 二教诲性故事诗 三苏菲派诗人
一 “万首和歌之集” 二 “物语”与“幽情” 三能剧与俳句
第二章巴洛克与古 典主义时期
第一章文艺复兴与 宗教改革时期
第三章启蒙运动时 期
第四章浪漫主义时期
第五章现实主义与自 然主义
第六章世纪末的西方 文学
第七章世纪之交的东 方文学
一意大利:抒情的自我与放纵的性 二法国:狂欢、渎神与理性的自我 三西班牙:骑士道德与人文主义 四英国:宫廷诗歌与市民戏剧
作者介绍
张德明,1954年出生,浙江绍兴人,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谢谢观看
一巴洛克文学:夸饰与玄学 二英国:清教徒革命与文学 三法国:绝对君权与古典主义
一法国:启蒙与百科全书 二英国:近代小说的兴起 三德国:从狂飙突进到魏玛古典主义
一德国:从浪漫主义到民族主义 二英国:自然的歌手与激进的流亡诗人 三法国:浪漫主义与政治自由 四其他欧洲国家: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 五美国:新大陆的声音
读书笔记
张德明教授的《世界文学史》有创新,有突破,有拓展。
永远需要保持着警惕性阅读。
由于时间关系,只读了英美文学和后殖民文学。
2022年5月6日星期五祝福晚安天气晴朗气温23℃《世界文学》学了那么多年的世界文学但真正阅读过的确很 有限希望能够趁着这学生时代多读几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教材里面提及的很多书籍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的英雄、 骑士、圣徒与市民英雄史诗是中世纪欧洲最早出现的文学类型之一。日耳曼民族的神和英雄如果不从事冒险活动, 不行动,不计划,不组织某些宏伟的事业,不抵抗各种各样的力量,那他们就不是他们自己了。全诗采用古日耳 曼语的头韵体(类似汉语诗中的双声,即用声母而不是用韵母押韵)写成。
第一章现实主义文学 的深化
第二章现代主义文学 的兴起
第三章从现代主义到 后现代主义
第四章拉美文学的爆 炸
第五章亚非文 学的复兴
第六章流亡作 家与移民文学
一德语国家:人性、狼性与战争 二英国:血性意识、原始主义与反乌托邦 三法国:反战与人道理想 四美国:自然主义与迷惘的一代 五俄罗斯: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解冻文学
世界文学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材
神话
世界
市场
小说
文学
作家
世界
文学
得主 法国
诗人
文学史
英国
时期
美国
国家
史诗
现代主义
内容摘要
本书是在作者发行多年的教材《世界文学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自90年代以来,多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 在欧美以外,逐渐改变了世界文学以欧美为中心的版图,鉴于此,很多高校和普通读者逐渐把眼光从欧美扩充至 南美、中东、非洲、远东等整个世界,高校中的相关课程设计也在逐渐调整,但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教材可供选 择。与目前市场上的同类教材都是多人合编不同,本书是一人所著,个中观点和行文较统一生动。本书已在多个 高校使用多年,每年行销3000册以上,市场预期有保证。本次修订,作者会在重点欧美以外,还注重以诺奖得主 为点,考察不同地域的文学圈,从而呈现层次分明的世界文学景观。
逻辑清晰,简洁有力。
将世纪文学史分为四段,其中最后一章,流亡文学和移民文学尤好,为主流文学史少有。
读完了纸质版,非常推荐对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一读。
对世界文学史有了整体的大概的了解,肤浅地认识了一些所谓的流派、主义等等,不足是对中国文学的叙述 少之又少,没有解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地位的问题。
精彩摘录
目录分析
第一章古巴比伦文学 第二章古埃及文学
第三章古希伯来文学 第四章古印度文学
第五章古希腊 文学
第六章古罗马 文学
一神话与仪式 二 《吉尔伽美什》:追寻永生
一死亡与复活 二 《亡灵书》:反抗死亡
一圣书与民族英雄 二赞美诗、哀歌与情歌 三信仰与理性
一泛神论与颂神诗 二两大史诗:瑜伽与“达摩” 三个人抒情诗与诗剧
第一和第二乐章(古代文学和中古文学)描述的大致是前现代时期的文学。在这个时期,神话、巫术及各种 各样的信仰形式主宰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文学被包孕在巨大的原始文化团块中,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神话、史诗、 悲剧、喜剧等,**的中心是人的命运、复活、来世或永生等观念,具有强烈的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人性在与神 性的冲突中挣扎着表现自己。在这个阶段,东方文学占据了世界文学舞台的中心。
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一致认为,从根本上说,死亡意识与自我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正是对无法避免的“终有一死”的恐惧,才使人意识到“我是他事物无法取代的一种存在”,从而形成了最初的 自我意识。
如果说古希腊史诗是宫廷文学,表达的是氏族首领的怀旧意识;抒情诗是精英文学,表达的是贵族圈内的生 活情趣;那么,悲剧则是公民文学,表达的是城邦公民的思想情感和政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