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课外拓展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
这种妆扮相传始自
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
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用金箔或彩纸装饰物“花子”。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人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改)【注】①雒阳:洛阳。
②郦食其:人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
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
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
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
败蛲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
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
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两题。
骆谷①晚望
韩琮②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①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要道,是一处军事要隘。
②韩琮于唐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为人所逐。
此诗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8.以下是对本诗的分析鉴赏,选出不正确的两项()()(5分)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这类诗大多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往往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心中幽情。
B.首句“如画”“如丝”两个比喻,将大景与远景交错,使山光与水色竞美,描绘出秦川渭水一派锦山绣水的美丽图景。
C.首句的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
D.韩琮借用“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表达了自己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的心情。
E.本诗运用对比、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惹人眼馋;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
9.“莫来好”与“断肠枝”是什么关系?试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
(四)名句默写
1. 《庄子·逍遥游》中以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3.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
4.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
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三类人的句子是:,,。
5.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6.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7.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8、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
”
9、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如《逍遥游》一文中借用的《齐谐》对鹏鸟的描述:“,,
,”
10、《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
比如同样一杯水,小草与杯子置于其上结果截然不同:“,。
,。
”
11.《逍遥游》一文,虽然想象奇特,笔法夸张,但逻辑推理十分严密。
比如出行远近与聚粮多少的例子:“,;,;,。
”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一)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关系颠倒。
“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错,原文是“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
2.D(或然变必然。
原文的意思是“‘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
)
3.B(曲解原意。
前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后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写愁绪,体现女子的惆怅心理。
)
(二)文言文阅读
4.B (通过“下邳”“留”“陛下”这些标志可以判断。
原文标点: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5.A (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6.B (“没费一兵一卒”错)
7.(1)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
(愿、留壁、具、益各1分,句意1分)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
(绝、还、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
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
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
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
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
”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
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
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
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
项王就答应了。
张良于是劝告汉王说:“大
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
”汉王于是让张良返回去。
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
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
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
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
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
”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
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
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
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
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
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
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
”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三、古代诗歌阅读
8、AD(A项,“托物言志”错,应为“缘景抒情”;D项,“表达了自己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的心情”错,这是原典本意,韩琮反用“公子王孙”的典故,说自己这次“去国
还乡”还不如“莫来好”,抒发了忧愁的情绪。
)
9、“莫来好”与“断肠枝”是因果关系。
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但对于遭逐沦落“去国还家”的诗人来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只因诗人这个断肠人而令其更加肚肠断绝,“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四)名句默写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8.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9.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0.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1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