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丝分裂是怎样发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丝分裂是怎样发现的
任衍钢宋玉奇(阳泉教育学院)
目前大家公认有丝分裂是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的。
在观察了蝾螈细胞分裂现象的基础上,弗莱明于1882年提出了“有丝分裂”这一术语。
但从更详细的资料来看,有丝分裂的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对有丝分裂的认识是一系列科学发现的综合结果。
有丝分裂的发现建立在显微镜发明的基础上,在20世纪以前,人们只能够放大到几百倍的光学显微镜,发现有丝分裂是很困难的。
人们是在不断的对比和想象中来认识有丝分裂过程的。
最早对有丝分裂的认识开始于发现细胞核与细胞分裂有关。
波兰生物学家里麦克1841年发表了两篇论文,在论文中,他清楚而准确地记载了鸡幼胚有核红血细胞分裂成为2个带核子细胞的全过程,并把这一现象当作细胞分裂机制最直接的证据。
因此,学者们认为他可能是看到细胞核分裂的第一人。
但是由于显微技术的限制,当时的许多科学家并没有把染色体与细胞分裂联系起来;瑞士植物学家内格里被认为是看到染色体的第一人。
他在1842年出版的著作中写到,百合和紫露草细胞核在分裂过程中被一群很微小、生存时间很短的微结构所替代。
除文字记载外,他还提供了1个微结构的显微图。
不过,内格里所绘制的微结构显微图与现在所看到的染色体差异很大;1848年,霍夫曼斯特通过研究紫露草小孢子母细胞及雄蕊顶端组织细胞核分裂过程,发现细胞在分裂前虽然核膜消失了,但细胞核的基本成分却始终存在于细胞中。
他用碘液染色的方法证实了内格里著作中所说的微粒(后来被命名为染色体)的存在。
霍夫曼斯特在1849年出版的专著中已经精确地记载了紫露草、西蕃莲科和松树中所观察到的有丝分裂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细
胞分裂前期细胞核形态的变化,核膜的消失;细胞中期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复合结构;细胞分裂后期2组染色体的产生;细胞分裂末期核膜的重新形成以及在2个子细胞中间出现细胞壁。
由于受显微观察技术的限制,对动物细胞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对植物细胞的研究。
在霍夫曼斯特报道植物细胞分裂20年以后(1871年),生物学家柯瓦莱夫斯基通过对线虫、蝴蝶和其他节肢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绘出了动物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和染色体的结构图。
1875年是发现有丝分裂的重要一年。
苏黎世病理研究所教授冯.韦特斯基第1次清晰地记载了细胞核分裂前期的结构变化。
科学家斯觉斯伯格在他出版的《细胞的形成和分裂》一书中,首次提出动物和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斯氏这一观点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并逐步建立起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1877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在对各种蝾螈细胞有丝分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之后,第一个提出了染色体“纵向分裂”模式,并准确描述了蝾螈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显微结构。
1879年,弗莱明对自己5年的工作做了系统的总结。
他强调了染色体的纵向分裂,并指出染色体分裂产物有可能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去。
为了说明细胞核中的基本物质逐渐变为线形结构,他把施莱切尔所发明的“Kary_okinese”(指细胞的间接分裂)改为“Karyomitose”来形容整个细胞核的分裂过程,并用“mitosen”一词来形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整体结构。
弗莱明把有丝分裂分为8个阶段。
由于他的划分界限很难区分清楚,因此没有被认可。
1882年,弗莱明出版了《细胞成分、细胞核和细胞分裂》一书,基本上概括了他对有丝分裂的研究成果,并用“mitosis”表示整个细胞分裂的过程。
“mitosis”这个词来自希腊语“mitos”,有“使纤维弯曲”的意思。
1884年,斯觉斯伯格第一次用“prophase”、“metaphase”和“anaphase”来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
1894年,海登汉的助手提出用“telophase”一词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
这样有丝分裂的过程就被划分为pro_ ,meta_,ana_和telo_(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4个时期。
这样的划分虽然有明显的主观性,却相对容易区分和确定。
1913年,伦德加德提出用“interphase”一词表示细胞分裂间期。
至此,有丝分裂发现的全过程才算基本上划上了一个句号。
由上述可见,有丝分裂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共同研究的成果,弗莱明在这方面起了特殊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
在有丝分裂的发现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在默默无闻的耕耘着,他们也许只是为伟大的发现做了一个铺路的石子,但他们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