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古代诗歌篇目-新课标初中语文优秀古诗文60篇知识清单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60篇九年级古代诗歌知识清单
必背知识清单27 行路难(其一)
【原文呈现】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中考高频考查句。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作家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写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内容赏析】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
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
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主旨】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朝廷黑暗、仕途艰难的抑郁不平的激愤之情,反映了诗人身处逆境时的苦闷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与探索精神。
【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暗指诗人终将实现远大理想,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和沧海扬帆的勇气,抒发了诗人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以及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不断追求的乐观积极的心态。
【巩固训练】
一、理解性默写。
1.《行路难》中表现诗人在人生路上遭遇艰难险阻而壮志难酬的诗句是“ ,
”。
2.《行路难》中的“ ,”两句表现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勇于奋斗、战胜挫折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3.《行路难》中的“ ,”两句运用历史典故,表现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那样建立一番伟大功业的心愿。
4.《行路难》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宴席之奢侈的句子是“ ,”。
二、赏析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022·湖北襄阳中考)(二)古代诗歌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表现了悲愤中的一种豪迈气概。
B. 诗人用“斗十千”“直万钱”这种比喻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
C. “闲来”两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展宏才、有为当世。
D. 全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情感变化。
2. 班刊《名诗佳句欣赏》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对《行路难(其一)》最后两句的赏析,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必背知识清单2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原文呈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zhǎng)精神。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中考高频考查句。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作家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内容赏析】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主旨】
本诗通过写诗人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名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赏析:运用比喻,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心胸乐观豁达的高尚境界。
【巩固训练】
一、理解性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处用典,抒写自己贬谪归来后的感触,对同时被贬的旧友的怀念,以及带有沧桑之感的句子是“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浇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
,”。
二、赏析
(2021·辽宁锦州中考)(一)读古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选出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概写诗人“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弃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贬逐、被“抛弃”,这一联表达了他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颔联用两个典故,写诗人被贬后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如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中“沉舟”和“病树”两个意象表现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千帆过”和“万木春”两个意象又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心绪,此联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示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2021·青海西宁中考)(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颔联运用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被贬归来的感触。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必背知识清单2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呈现】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中考高频考查句。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家简介】
苏轼(1037一l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称为“三苏”。
苏轼是宋代文学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因在朝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任密州太守。
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长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
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
因此写了这首词。
【内容赏析】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别情,意在怀人,笔致回环,由写实为写意,化景为情。
用“转”、“低”和“照”三字,描摹随月光流转,光影的物移,时间跟着推进,无眠而情生。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洗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主旨】
词人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
【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诗句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巩固训练】
一、理解性默写。
1.《水调歌头》中表明词人留恋朝廷但又担心其中的勾心斗角的句子是“ ,
,”。
2.《水调歌头》一词中,苏轼回答欲乘风归去但又有所顾虑的原因的句子是“ ,
”。
3.《水调歌头》中在下片开头描写月光流转朗照的名句是“ ,,
”。
4.《水调歌头》中词人用月有圆缺来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开阔胸襟的句子是“ ,
,”。
5.《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二、赏析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片:
下片:
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必背知识清单30 无题
【原文呈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中考高频考查句。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作家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
擅长诗歌写作,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内容赏析】
这是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灼热而又坚忍的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主旨】
本诗以一“别”字统领,抒写了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
【名句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赏析: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悔的爱情追求。
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再以“蜡泪”比喻相思之泪,再用“方”“始”使痴情之意尽显,自己对感情至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终生相随。
“泪”字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展露于外,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被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这两句常用来表示忠贞不贰的执着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巩固训练】
一、理解性默写。
1.《无题》中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渲染离别的气氛的句子是“
,”。
2.《无题》中的“ ,”两句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明自己对所爱的人的至死不渝的深情。
3.《无题》中李商隐用“ ,”两句从体贴关切的角度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写出了年轻女子对镜自伤的形象和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
4.李商隐在《无题》中借用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情深意长的句子是“ ,
”。
二、赏析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妙处。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1·广西柳州中考)(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晓镜但愁云鬓改”中“晓”的意思是①___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原指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这里是②________的代称。
2.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必背知识清单31 渔家傲·秋思
【原文呈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中考高频考查句。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作家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双调词就作于此时。
【内容赏析】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旨】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词人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守边将士慷慨悲凉的思乡报国之情。
【名句赏析】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理解。
赏析: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
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本句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用将军与士兵的白发与泪,来表达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采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的动与遍地浓霜的静,来描绘边关的冷寂与抒发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从听觉描写与视觉描写的角度入手,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与遍地浓霜,表现将士们彻夜难眠、思念家乡的情怀。
【巩固训练】
一、理解性默写。
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 ,”两句写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2.为国效力是大漠边关永恒的歌,范仲淹《渔家傲》中的“ ,”两句,通过刻画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把这首歌唱得苍凉悲壮。
3.古代诗歌常以景寄情。
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渔家傲》中的“ ,”却流露着淡淡的忧伤之感。
4.范仲淹《渔家傲》中通过描写夜景,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使用互文手法抒发将士功业未成难以归家的苦闷与悲愤的词句是“ ,,”。
5.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 ,”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二、赏析
(2021·广西河池中考)(一)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古代诗词中不同题材的诗词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会用到不同的意象。
请说说上文所属题材类别并写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意象。
2.下列哪一项与词人的心情最接近?请加以判断并简要分析。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021·河南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必背知识清单32 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呈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中考高频考查句。
【译文】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作家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