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6 琵琶行并序(2)-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悲剧美,梳理人物命运悲剧历程。
2、鉴赏音乐美,涵咏音乐描写语言魅力。
3、体悟感情美,领会作者兼济独善情怀。
【教学重点】
1、感受悲剧美,梳理人物命运悲剧历程。
2、鉴赏音乐美,涵咏音乐描写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3、体悟感情美,领会作者兼济独善情怀。
【教学方法】
1、教法:温故知新法、点拨指导法、引领领悟法、读写结合法
2、学法:多样诵读法、自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独立创作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温故知新
穿越时间的河流,踏着诗歌的节拍,我们吟诵过《诗经》《离骚》,歌唱过《孔雀东南飞》《蜀道难》;聆听过屈原、陶渊明,对话过李白、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
(生成板书1:琵琶行、白居易)
【设计意图】用课本目录图片唤醒学生的诗心,温故知新,顺势架桥,爱往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走进本课。
二、分析教材,展示目标
《琵琶行》属于乐府诗,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是浅切平易、通俗易懂,作为新乐府倡导者的白居易,其诗作语言犹是如此。
有诗为证:“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基于此,本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感受悲剧美,梳理人物命运悲剧历程。
2、鉴赏音乐美,涵咏音乐描写语言魅力。
3、体悟感情美,领会作者兼济独善情怀。
三、音读诗歌,感知文本
——诗歌教学,唯“读”不可缺失。
学生自由的放声的融情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诗词教学尤为明显。
问题1:白居易诗作多一吟悲一事,主题明确,通过朗读,你认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题2:“同是天涯沦落人”中“沦落人”是谁呢?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琵琶女或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诗人或官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为感受人物悲剧美做铺垫。
四、意读诗歌、感受悲剧美
(一)感受悲剧美之琵琶女
问题1:找出集中描写琵琶女遭遇的段落,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示例:我从“”一句读出了一个的琵琶女。
明确: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京城歌女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艺压京城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才貌双全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受人追捧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纸醉金迷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年年欢笑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年长色衰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嫁作商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丈夫薄情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梦断妆残
小结:当年——京城歌女、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委作商妇、年长色衰、技艺精湛、门前冷落、独守空船
(生成板书2:琵琶女、京城歌女、委作商妇)
(二)感受悲剧美之诗人
问题2:找出集中描写诗人遭遇和心境的段落,结合诗人的境遇,分析诗人形象。
要求:逐句分析,筛选诗句中关键词后整合成四字词语标注到原句处。
明确: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辞京谪病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不闻丝竹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环境凄凉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哀啼噪耳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取酒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有声难听
小结:当年——京城大官、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江州司马、谪居卧病、哀啼噪耳、取酒独倾、其情凄凄
(生成板书3:诗人、京城大官、谪为司马)
问题3:琵琶女和诗人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琵琶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女性,她的不幸反映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众多乐伎的不幸,反映了社会的势利与重色轻才现象。
诗人心怀苍生兼济天下,因写下大量讽喻诗得罪权贵,遭小人排挤,终被贬出京城,这是那个时代贤能官员的一个代表,反映了朝廷亲佞远贤的现象。
(生成板书4:重色轻才、亲佞远贤)
【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循文概括,训练学生筛选整合能力,我阅读,我表达。
2、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教师梳理,触摸文字,架构文脉,期待建构主
义理论生效,学生能背诵文本。
3、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感知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蕴。
问题4:融情朗读描写琵琶女和诗人遭遇的诗句,感受悲剧美。
明确:先自我试读,再个读展示(女生读琵琶女遭遇部分,男生读诗人遭遇部分),后男生、女生分别齐读体味。
(教师指导:读出落魄失意的低落来,音调低沉,语速稍慢。
)
【设计意图】无朗读不诗歌。
使学生通过融情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美。
四、聆听琵琶,鉴赏音乐
衔接语:是什么使得素不相识的两位有了天涯遇知音的千古美谈。
(齐答:琵琶曲)到底是怎样的琵琶曲有如此魅力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鉴赏本文的音乐美。
五、涵咏语言,鉴赏音乐美
问题1:品读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选出你喜欢的进行品鉴。
——学生自主赏析,小组交流,推荐个读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小结1:琵琶女的演奏四个乐段:
第一乐段:“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沉抑郁)——前奏曲
第二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欢乐颂
第三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
”(宛转低沉)——失意曲
第四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激越雄壮)——悲愤怨
(点评: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乎情)
(1)第一部分是“前奏曲”: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2)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故而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3)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故而旋律缓慢渐进无声。
(4)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丈夫薄情,使得自己独守空船,这样的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命运的抗争!故而旋律刚劲急促。
)
【设计意图】品鉴语言,提升学士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这是新课标的新要求。
读诗词,感诗词,品诗词,悟诗词。
展开合理想象把诗词语言转换成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就是对诗词进行最佳的二度创作。
小结2:音乐描写手法
一是运用象声词。
“嘈嘈”“切切”等词正面描写琵琶曲的魅力。
二是运用比喻。
(1)以声喻声。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
(2)以形摹声。
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
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三是侧面烘托。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烘托琵琶声的迷人)(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
(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设计意图】在朗读中感受文本的音乐美的同时,欣赏音乐描写的多样手法。
悟其情,明其技,引得源头活水,方得如许清渠。
小结3:好书不厌百回读,的确,白居易的这段经典的音乐描写成了文学经典。
让我们再一次端起课本,融情朗读这段传奇!
(全班齐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唯见江心秋月白”一节)
五、美读诗歌,体悟感情
问题1:请用一副对联来表达你对本首诗歌的感悟。
(先自主拟写,再小组交流,后推荐板演)
明确:1、大弦嘈嘈,诉说歌女悲愤事;小弦切切,倾泄诗人哀伤情。
(李冉)
2、浔阳江头,娼女自诉身世苦;冷月岸边,骚客心起迁谪情。
(辛宇)
3、千年传唱琵琶行,万里悲吟沦落请。
(梅玉良)
4、一曲琵琶诉人生,一壶浊酒泪沾衣。
(石亚楠)
5、一首琵琶曲,几分迁谪情。
(王筱倩)
6、昏君浊眼不识材,俗人轻浮只重色。
(张漪涵)
7、一曲琵琶随秋去,千载苦恨与谁共?(尹贻晖)
8、细弦两拨传情殇,琴丝三转诉心志。
(李元龙)
9、同是天涯沦落人,共谱人间悲愤曲。
(刘浩正)
10、红颜易老,尘落满歌姬榴裙;赤胆难昭,泪洒尽司马青衫。
(苗萌)
11、年长色衰,悲妇空船中梦啼红妆;世变事迁,谪官客舟里泪湿青衫。
(李金)
12、青衫染湿秋月夜,琵琶浸情浔阳城。
(王冉)
13、重色轻才恨千年,亲佞远贤愤万世。
(康健)
14、才艺双馨琵琶女,德行兼备诗人心。
(李福旺)
【设计意图】读而有思,读而有悟。
思悟瞬间花,笔杆来记下。
读写一体,语文王道。
培养学生诗词的领悟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力和文字生成力,进而加以整理打印,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成果,又留存了宝贵的资料。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总结内容,生成板书
课堂结语:
的确,嘈嘈切切琵琶语,仄仄平平诗人心。
此时的白居易是失意的。
而文人失意是坚持他自己的价值观才会失意,白居易的价值观就是他的人民性。
离京谪居的日子里,看似恬然自安,面上消除忧喜色,实则胸中尽藏是非心。
呜呼,居易其贤哉!他的《琵琶行》像一棵树,一棵茁茁成长的树,荫庇了一代又一代炎黄传人;又像一炬火,熊熊燃烧,照亮了一辈又一辈的华夏子孙。
2、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江南烟雨《琵琶行》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小测。
附1:
江南烟雨《琵琶行》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
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明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
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
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渌渌的青草的芳香。
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
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
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拔,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还有诗,有酒,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
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
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马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江州任职时期,白居易自编诗集十五卷,有诗约八百首,《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最为脍炙人口。
附2:
《琵琶行》课后小测之理解性默写
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2、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也是主旨句)是,。
3、《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4、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5、《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和“,”作侧面描写。
答案示例: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