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
1.偶城阙
2.【示例1】我赞同。
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
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我不赞同。
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
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我赞同。
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我赞同。
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解析】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
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城阙(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
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
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
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
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
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
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中的“控”、“马行处”是什么意思?请回答。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并分析句中的情感。
【答案】(1)控:拉开;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此句用了对偶和夸张,描写大天气奇寒、愁云满天,表达诗人为友人远行而产生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将军角弓不得控”意思是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
控:拉开。
“雪上空留马行处”意思是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以及体会偶表达的思想感情。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云好像凝固住了一般。
诗人以夸张对偶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冰,并将此与愁云结合、递进,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和惜别之情。
4.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阅读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说明。
2.尾联的“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作者在尾联借此抒发了⑴______的思想情感。
你读过的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还有:⑵______。
【答案】
1.示例:我从中读出了悲壮惨烈的氛围,如“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氛围。
2.誓死报效祖国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主旨,抓住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分析即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诗人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
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让读者感悟到兵临城下的紧张和战争的危急氛围;“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让读者感悟到一种悲壮惨烈的氛围,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用“半卷”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读者感悟到将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般壮怀激烈的豪情,渲染了战场上紧张且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
任选一个角度来谈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识记积累。
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主旨和关键句子分析。
诗歌最后点明了主旨,“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以此引出“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主旨,意指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表达了誓死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默写时紧扣“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要求即可,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爱国思乡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朝廷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高昂乐观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案】
1.A
2.第一二句写出朋友用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盛宴为李白饯行,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而下,写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扔筷不能食,拔出宝剑心里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选项,BCD三项正确。
A项错误。
前两句朋友为诗
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得基础上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这是盛景,乐景。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这是哀情。
6.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的诗常以奇特的景物、瑰丽的想象、传神的语言创造意境。
请结合诗句,从一至两方面谈谈你阅读的体验。
2.下面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情感不相类似
....一项的是()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C.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3.“云”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云”的诗句。
【答案】
1.示例:这首诗首联用“黑云”作为比喻,突出敌人兵力众多,来势凶猛。
“甲光”写出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着金光,表现了战士的气宇轩昂。
颔联用满天的“角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从听觉角度把人带入到鼓角争鸣、杀声入云的场面,使我感受到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2.B
3.示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解析】
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意境体验。
如,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表现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战争场面。
比如首联的“黑”与“金”两相对照,黑云表现了紧张的氛围,金色的甲光则给人无比威严的感觉。
颔联的“燕脂”“紫”写出了寒夜里,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给人悲壮之感。
这些词语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表现了战斗的惨烈,给人一种奇诡的感觉。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B“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与此句意境不符。
3.写出含有“云”字的诗词即可。
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7.阅读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一诗,回答问题。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②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③,露草泣寒虫。
羁旅④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千重:千重万户。
②翻:义同“反”。
③暗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周的意思),无枝可依”。
④羁旅:留滞他乡。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结合诗句赏析“相留畏晓钟”中“畏”的妙处。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B.颔联“还作”“翻疑”写出写客居他乡与江南故友不期而遇的惊喜心情。
C.“羁旅长堪醉”中的“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
D.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格调清美,悠然不尽。
【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侧面烘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飘泊在外的孤寂、痛楚。
(3)C
【解析】
【详解】
(1)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后面再加上情感。
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
然后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
颈联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
他们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最后,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
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2)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解词+释句+手法+作用。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
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
这一联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就是“畏”,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报晓的钟声意味着分别的时刻,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3)C“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说法不恰当。
尾联“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中的“长”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
8.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中的“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颔联中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中的“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个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作者用这个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故B项中理解的“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9.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
的决心。
3.“云”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文时常用的形象,下列诗句中对于“云”形象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曾云”作者以“云”抒怀,通过描写遥看泰山层层涌起的白云,抒发自己云
气涤荡,无比开阔胸襟。
B.“不畏浮云遮望眼”作者以“云”喻难,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变法革新的决心和抱负。
C.“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以“云”写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作者因为边关天气恶劣而低落的心情。
D.“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以“云”咏叹,虚实结合,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
感慨。
【答案】
1.示例:“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
“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
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2.示例: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本题要求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如首句于“云”上着“黑”字,让人感到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
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
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
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
“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
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据此理解作答。
3.C项赏析错误。
“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重。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诗中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2.简要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答案】
1.D
2.示例: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无为”是“无须、不必”。
“歧路”指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儿女”指青年男女。
“沾巾”指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句子的意思是:请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多情的少年男女伤心地痛哭,彼此泪落沾衣呀。
据此,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中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1.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