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3、4、5单元检测.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三第3-5单元检测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是因为四大发明:
A.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B.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
C.发明时间长,技术含量高
D.领先西方时间长,历史悠久
2.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
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3.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是历史工作者从事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仔细观察下列文物,其中对研究奴
隶社会历史有着重要作用的是:
③十二铜表法④浑仪
C.①②③
D.①②④
②甲骨卜辞
B.②③④
①雅典陶片
A.①③④
4.有人将明清之际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
这时的“晚霞”是
指:
A.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
B.各种发明不断出现
C.早期反封建思想出现
D.古代小说蓬勃发展
5.小明是个文学爱好者,他平时收集了很多名篇佳句。
下面是他收集的部分经典名句,它们出现的
先后顺序是: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6.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读下面图片,反映的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序列正确的是:
7.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作为社会和谐的象征,走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
“福娃”
在创作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民间风情画的风格。
下面关于“福娃”吉祥物的说法正确的: ①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和追求 ② 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③ 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 ④ 表达了中国人民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 观察下图,据图可以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伽捱黯萨牛顿现祭苹果落地
A.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B.实用性技术应用性强
C.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方法
D.重视经验综合,轻视理论研究
9. 一部网络架空小说中曾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 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由此可知
A.小说作者出现了低级错误,他并不了解历史
B.牛顿已经发明了电灯
C.主人公回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电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10. 他认为,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 初从事科
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他”是
A.牛顿
B.伽利略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1. “天演”“物竞” “淘汰”“天择”等术语,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 头禅,许
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
原名胡洪驿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 “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下列与这些现象有联系的人物有 ①达尔文
②拉马克
③普朗克
④严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 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 口从30%
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5%。
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B.电子技术的发展
C.美国制造业的衰退
D.美国资本的大量输出
13.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
但政治上 的文盲人数
却比20年前少得多。
……收音机改变了一切。
……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 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 家。
”这直接说明
A. 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 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 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14.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①甲骨文
②楷书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③隶书
甫同廉走 田WI- 噪"
业 ④篆书
A.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B.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C.翻译了外国书籍
D.启迪人们去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15.1 8 6 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
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族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6.—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空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7.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 猛通
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这句话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④全盘否定了儒家文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之父),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象:
A.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之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C.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偏向
D.有利于文化普及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接受
19.下列二表为屮国近代学校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
造成1913-1923年间崇拜孔子的票数变化的
最主要原因是
20.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
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25分,共4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亠^ ……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
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 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驭轮 船,造放炸炮。
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 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一一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
料二: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 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 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一一 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请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了什么认识?其依据何在? (4分)
(2) 材料二中,康有为从日本的发展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4 分) (3)
李鸿章和康有为为什么会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不同的认识? (3分) (4)李鸿章、康有
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2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 出多元化的特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 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 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
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 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 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 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个三阶段?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样本300 1923年北京大学(样本1056) A.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
B. 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 五四运动唤起民众的爱国意识
D.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其实践和结果如何?(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9分)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话,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4分)
历史必修三第3-5单元检测
班级姓名学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1. (1)
(2)
(3)
(4)
22. (1)
(3)
历史必修三第3—5单元检测答案
21.(共15 分)
(1)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分)
依据: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独立富强。
(2分)
(2)由皇帝主持自上而下的变法。
(2分)
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分)
(3)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社会主要矛盾不同。
(3分)
(4)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
(4分)
22.(共25 分)
(1)三个阶段:
①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或答“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
技;结果失败。
(4分)
②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
能拯救屮国。
(4分)
③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
基础。
(4分)
(2)原因:
①政治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
(3分)
②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分)
③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3分)
(3)理解材料一、二及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全盘西化不行,全盘传统化也不行。
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洋为屮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