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7课《唐诗五首》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五首
课文导读
以歌决高下
唐朝开元中, 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人到旗亭小饮。

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演唱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人私下相约说: 我三人的诗名难分高下, 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 “若诗入歌词之多者, 则为优”。

结果, 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 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 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

王之涣不服气, 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说: “待此子所唱, 如非我诗, 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

”结果, 那位最优歌妓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


大唐, 诗人如群星璀璨, 诗歌如江海激浪, 尤其是工整的格律诗至今仍广为传颂。

学点整合
生字注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王子安集注》。

形式上是一首五言律诗, 内容上是送别诗。

王勃, (649~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被赞为神童, 授朝散郎。

乾封初(公元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 两年后, 因戏为《檄英王鸡》文, 被高宗怒逐出府, 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补虢州参军, 因擅杀官奴当诛, 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 南下探亲, 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 并称“初唐四杰”。

辑有《王子安集》。

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 有一段佳话传世, 其中,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名句。

背景信息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 “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

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

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

但是唐人的王勃的送别诗,即能跳脱巢臼,一洗悲酸之态, 更是为人所称道。

此诗是王勃在长安供职时所写的, 当时他一位姓杜的少府将要到四川去上任, 王勃在长安为他送行, 临别时写下这首诗。

其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尤其“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文言译注
主旨提炼
本诗通过叙写与好友壮别的情景, 表现了对友人的安慰与劝勉, 表达了诗人豁达开阔、乐观豪迈的情怀。

写法举要
1. 朴素自然, 风格明快。

本诗语言接近口语无一典故, 绝无雕琢之痕, 好似诗人从心田里自然流出一样, 十分流畅, 一气到底。

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
之美。

2. 运用夸张, 意境壮阔。

诗歌首联“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起笔, 写送别之地长安和友人所去之地蜀地, 透过烽烟便可以“望”见五津, 大胆夸张, 夸张手法, 展开壮阔的境界。

3.讲究对仗, 语句工整。

首联“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 既点名了送别地, 又点明了友人即将宦游之所。

颈联“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对仗更是工巧而蕴含深沉哲理。

结构图解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作家作品
本文是一首怀古的古体诗,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年-702年), 字伯玉, 唐代文学家。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青年时“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

二十四岁中进士, 为武则天赏识, 升为右拾遗。

后随武攸宜东征契丹, 多次进谏, 却被斥降职, 东征之后被人陷害, 冤死狱中, 年仅四十二岁。

文学方面, 力主恢复汉魏风骨, 反对齐、梁浮艳文风, 他的《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诗, 风格朴质而明朗, 格调苍凉激越, 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著有《陈子昂集》。

背景信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 少谋略。

次年兵败, 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

稍后, 陈子昂又向武进言, 不听, 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 慷慨悲吟,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 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 其师郭隗为例,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文言译注
主旨提炼
陈子昂登楼远眺, 凭今吊古, 面对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巨大而觉得自己渺小, 因而悲从中来,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和强烈的悲伤感。

写法举要
1. 语言苍劲奔放, 有感染力。

诗的前两句是俯仰古今, 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 格外动人。

2.句式长短参错, 抑扬变化。

上两句每句五字, 三个停顿: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音节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每句六字, 四个停顿: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各增一虚字(“之”和“而”), 多了一个停顿, 音节舒徐流畅, 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音节前紧后舒, 这样抑扬变化, 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结构图解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张九龄集校注》。

从形式上看是五言律诗, 从内容看是一首思亲怀人的咏怀诗。

张九龄(678-740): 字子寿,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

唐代著名贤相, 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七岁知属文, 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 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 迁右补阙、中书侍郎、中书令, 后罢相, 为荆州长史。

他有胆识、有远见, 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举止优雅, 风度不凡。

张九龄去世后, 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 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他的五言古诗, 诗风清淡, 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 贡献尤大。

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著有《曲江集》。

背景信息
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 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杜甫也曾漫游吴越, 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

另外, 由于科举, 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 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很大, 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 因而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诗、羁旅诗作。

李白有诗云: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牵挂;李商隐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慨叹, 也有“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愁绪。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连寄一封家书也只好拜托“归雁”。

时空上的阻隔造就了唐代的“送别诗“, 也同样造就了一吟三叹的“羁旅诗”。

本诗就是作者在长期滞留在外因为望月而思念远方的妻子和家人而写的。

文言译注
呵成。

6 “灭烛”, 正是为
了追随月光: “披
衣”, 则是为了与月
华多停留些时刻。

“怜”和“觉”两个
动词, 使诗中人对远
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
表达。

“滋”不仅是润湿, 而含
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
二字写尽了“遥夜”、“竟
夕”的思念。

7不堪”两句, 写出
无可奈何的痴念, 衬
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
深挚感情。

主旨提炼
本诗通过诗人远离家乡独立于夜色之中所见景色的描写, 表现了他彻夜起伏的思潮, 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殷切怀念之情。

写法举要
1. 写景抒情并举, 情景交融。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二句, 出句写景, 点明题中的“望月”, 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的动人景象。

对句由景入情, 转入“怀远”。

两句情景相协, 如同水乳交融。

展现出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2. 意境幽静秀丽, 情感真挚。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意境雄浑豁达, 乍看起来平淡无奇, 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 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在这一深邃旷远的大背景下, 诗人深夜独立寒露之中, 伶仃的背影营造出幽静秀丽的意境。

下文“灭烛”“披衣”“梦佳期”莫不情真意切。

3.内容层层深入, 语言明快铿锵。

全诗由“望月”而“怀人”, 由赠月光而不得转而到还家在梦中相会, 内容层层深入。

而在转承之间, 语言明快细细品味, 如尝橄榄, 余甘无尽
结构图解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刘长卿编年笺注》, 形式上是五言绝句, 内容上是写景诗、羁旅诗。

刘长卿(约公元709—789年), 字文房, 河间(今属河北)人。

唐代诗人。

青少年读书于嵩阳, 天宝中进士及第。

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 后为长洲尉, 因事贬潘州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
郎为转运使判官, 后被诬贪赃, 贬为睦州司马。

德宗朝任随州刺史, 叛军李希烈攻随州, 弃城出走, 复游吴越。

因官终随州刺史, 世称刘随州。

其诗气韵流畅, 意境幽深, 婉而多讽, 以五言擅长, 称“五言长城”。

有《刘随州诗集》。

词存《谪仙怨》一首。

《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 专主情景。

背景信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

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 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 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 才从轻发落, 贬为睦州司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 应在遭贬之后。

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 希望获得一席净土, 可是, 在冷酷的现实之中, 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

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 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 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

以此看来, 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 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文言译注
犬吠之声, 有人说是诗人
睡下之后, 听到外边的犬
吠之声, 猜测是茅屋的主
人归来。

“归人”一词, 给
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
使诗人感受到人间温馨。

主旨提炼
本诗通过旅客暮夜投宿的所见所闻所感, 描绘了一幅寒山夜雪图, 表现了孤寂的旅况, 表达出诗人的羁旅情怀和对主人留宿的感激之情。

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内心无限的喟叹。

写法举要
1. 依照时序, 顺次写来。

本诗按时间顺序写来, 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 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 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 而又彼此连属。

2.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

诗的开端, 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 一个“远”字透露出羁旅之情。

下文的“白屋”“柴门”在风雪中展现出简陋、贫寒的视觉画面, 。

“犬吠”之声这一动态画面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写出投宿时的突兀, 隐隐有感激之情。

可谓“情在景中, 事在景中。


3. 纯用白描, 言简意约。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 格调清雅淡静, 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 实则言简意约, 含而不露, 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写, 极耐品嚼。

结构图解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作家作品
本诗出自《李太白全集》, 是一首以赠别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701762
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五岁迁到四川江油。

开元十三年(725),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开元二十三年(735), 玄宗召他进宫, 供奉翰林、陪侍君王。

后因放浪形骸被谤, 赐金放还, 再次远行。

“安史之乱”爆发, 入永王李璘幕。

永王败北, 被牵连入狱。

出狱后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二年(759), 遭赦。

三年后去世。

李白诗雄奇飘逸, 俊逸清新, 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近千首不朽篇章传世。

背景信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

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 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 故称贬官为左迁), 是因为“不护细行”, 也就是说, 他的得罪贬官, 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 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 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 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 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从远道寄给他。

文言译注
句解: 直接抒情, 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切合当时情事, 也就融情入景
3直叙其事。

“闻道”, 表示惊惜。

“过五溪”, 见迁谪之荒远, 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 而悲痛之意自见。

4拟人, 将“愁心”人格化,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竟变成, 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浪漫之风格可见。

5人未去, 心相随, 可见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主旨提炼
全诗通过对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描写, 以奇特的想象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流露出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写法举要
1. 融情于景物, 融情于叙述。

开篇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切合当时情事, 也就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 表示惊惜。

“过五溪”, 见迁谪之荒远, 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 而悲痛之意自见。

2.奇特的想象力, 浪漫的拟人化。

无知无情的明月, 竟变成了富于同情的知心人, 且可以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 使之同样具有感情, 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这是诗仙李白奇特的想象和浪漫诗风的体现。

结构图解
疑难探究
一、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一句所含的别而不别之意?
“海内”, 形容天下之大;“天涯”, 形容分别之远。

在“远”与“近”、“形”与“神”的矛盾之中, 诗人突出了友情的作用。

只要有“知己”之情, 那么, “远”也可以转化为“近”, “天涯”同样如同“比邻”一样, 形体虽然相隔两地, 而精神上却紧密地靠在一起。

二、《登幽州台歌》中, 诗人登台览古,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慨?
陈子昂是一位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 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 常常提出批评意见, 不为武则天采纳, 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反而受到打击, 这使
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696),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 少谋略。

次年兵败, 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

稍后, 陈子昂又向武进言, 武不听, 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 遗址在今北京市), 慷慨悲吟,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月怀远》两诗中的“流水对”分别是哪一联?有何特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颔联“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与《望月怀远》的颔联“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是流水对。

流水对是近体诗中一种特殊的对仗方式, 但对流水对的理解, 却历来存在着一系列分歧。

五言律诗中的流水对也称“十字对”, 七言律诗中的流水对也称“十四字对”。

一般的对仗出句和对句各自独立, 每一句都有一个独立或完整的意思, 而流水对则是由出句和对句衔接在一起, 才能表达一个独立或完整的意思的对仗。

流水对的出句没有独立的意义, 至少是意义不周全, 而只有与对句结合起来, 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月怀远》为例, 考查近体诗使用流水对的情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第一, 这两首诗流水对的位置都在颔联, 但在近体诗中的位置其
实十分灵活, 居于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都不乏其例。

例如: 首联: 元日到人日, 未有不阴时。

(杜甫《人日》其一)
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尾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 流水对出句与对句之关系有两种, 一是出句和对句本为一句话, 如“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其出句为对句的状语;一是出句和对句虽非一句话, 但意义上应当把它们看成复句, 如“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为因果复句, 而近体诗中的流水对复句关系非此一种。

第三, 流水对重意之浑成而不重字面, 在字面上或对或不对, 还存在着似对非对的现象。

如“与君”与“同是”在字面上不构成对仗, “离别意”与“宦游人”则构成对仗。

再如“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不仅对, 而且还很工。

“月”的意象在《望月怀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何寓意?
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 意象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 “子曰:‘书不可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审美概念的“意象”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然后使玄解之宰, 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
大端。

”司空图说:“意象欲出, 造化已奇。

”胡应麟也提出“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

至王夫之对“意象”有了较成熟的论述:“夫景与情合, 情以景生, 初不相离, 唯意所适。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又说:“烟之泉石, 花鸟苔林, 金铺锦帐, 寓意则灵。

”(《姜斋诗话》卷二)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

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通俗地说,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即具体的物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

“意”与“象”的关系, 就是“情”与“景”的关系, “心”与“物”的关系, “神”与“形”的关系。

移情于景, 存心于物, 凝神于形, 寓意于象, 皆成“意象”。

意象的选取, 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通的审美情感体验过程。

“月”这一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在不同的古典诗词中, 由于诗人的情绪处境不同, 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蕴: 诗人对人事际遇的感喟, 对历史变迁的反思, 对离愁别恨的倾诉, 对永恒与短暂、宇宙与人生的求索, 对理想人格的构建以及对精神家园、诗意人生的追求。

《望月怀远》就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因为见到明月, 就自然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情人;在月光下彻夜思念, 但是人在天涯, 难以相见, 便只好伴着明月入寝, 期望梦中相见了。

因此, 月亮是这首诗的关键意象, 一切情绪由月而生, 明月既是怀人的由头, 又是情绪的寄托, 更是相思的见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
夜郎西”传达对好友王昌龄被贬蛮荒之地的牵挂, “恨不能相随”的“愁心”只好寄托给一轮明月, “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在这里的媒介作用无可取代。

一般的诗人, 写到“闻道龙标过五溪”, 多半会顺着龙标的荒远这条思路去想象对方凄凉孤孑的谪宦生活。

而李白却撇开这一层, 反过来集中抒写自己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强烈主观情感。

他满怀“愁心”, 同情被贬的朋友, 而且要把这份“愁心”托付给明月, 让它乘着长风, 一直吹送到西边的夜郎。

“愁心”原本是悲伤而沉重的, 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 却不是沉重压抑之感, 而是使读者感受到李白特具的那种明朗、飘逸的风格。

近体诗格律要求很苛刻, 流水对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诗人以自由, 使情感的表达相对不受限制。

课后习题
一、本课的无首唐诗都有名句。

请你指出每一首诗的名句, 看看和其他同学选的是否一样, 试着说说令你感受最深的名句。

【点拨】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名句入手把握整首诗。

我们在具体情境下不自觉地引用了名句, 却不一定记住整首诗, 这说明有名句的诗才算好诗。

学生知道了这一点, 有助于在读诗时候的选择以及欣赏的路径。

【参考答案】每首诗名句如下:
(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3)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4)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遥有此寄》
不同的人对待诗句、名句的感受会有不同, 不必强求一致, 只要说出自己的最深切的感受即可。

此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去体会诗句。

(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 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使人心胸开阔, 一扫离愁别绪, 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襟。

(2)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感慨天地之广阔, 时间之悠久, 表达岁月无穷而生命有限的巨大孤独。

(3)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意境雄浑阔大, 是千古佳句。

看起来平淡无奇, 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 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 脱口而出, 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4)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 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月亮人格化, 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意境新颖, 令人回味无穷, 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二、本课五首诗你最喜欢哪首?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点拨】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积累经典诗歌的基础上, 随着生活
经历的丰富逐渐提升感悟能力。

【参考答案】上一题请学生选出最喜欢的名句, 本题请学生选出最喜欢的诗人及诗, 可见两题之间有难度上的差异, 是由局部到整体。

但是喜欢名句和喜欢整首诗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两题具有连续性。

更为重要的是积累卡片和编辑诗集方法的指导, 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着意于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把语文学习化整为零, 不断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

基础训练
1.城阙辅三秦, □□□□□。

与君离别意, □□□□□。

2.□□□□□, 儿女共沾巾。

3.情人怨遥夜, □□□□□。

4.□□□□□, 还寝梦佳期。

5.□□□□□, 天寒白屋贫。

□□□□□, 风雪夜归人。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感
情基调, 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情感, 给人以莫大安慰和鼓舞的诗句是: □□□□□, □□□□□。

7.《登幽州台歌》中, 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旷古忧愁的诗句是: □□□□□□, □□□□□□!
8. 《望月怀远》中, 由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 脱化而来、意境雄浑阔大的千古佳句是: □□□□□, □□□□□。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交代时令、具有飘零感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