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红楼梦》中的名窑瓷器,到代还是仿品?左右是泼天富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红楼梦》中的名窑瓷器,到代还是仿品?左右是泼天富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以情爱为主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豪门巨贾由盛而衰的传奇画卷。

书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遍及衣、食、住、行、用、赏,等各个层面,同时又处处贴合人物性格及其命运铺展,正所谓“以器辅文”,让人不由赞叹曹雪芹涉猎之广,匠心独具。

清代画家孙温所绘《红楼梦》插画
而瓷器作为清朝王公贵族最重要的珍爱把玩之物,在《红楼梦》中体现的十分丰富,明文描述的窑口就有汝窑、官窑、定窑、永乐窑、成窑等著名窑口。

但你知道吗,书中描写的这些知名窑口的器物,大多都是清三代仿品,并非到代真品。

下面我来一一为大家分析。

一、书中的仿品“汝窑”
书中提及汝窑一共三处,分别是:
1. 第三回:黛玉初入贾府,去给王夫人问安,书中有一段对王夫人房中陈设的描写:
“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
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
物。


2. 第二十七回:凤姐让红玉去她家取东西,说道:
“外头屋里桌子上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
一卷银子,那是一百六十两……”
3. 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众人与她一起在园内参观,来到探春屋里时,有一段描写:
“那一边设着一个斗大的汝窑花囊,插着
满满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三处汝窑都是清朝仿品呢?原因有二:
1.汝窑的珍稀程度:
我们都知道,宋时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以汝窑为魁。

汝窑在宋徽宗时创烧,历时一二十年,就赶上了“靖康之耻”,烧造时间极短。

另外汝窑“以玛瑙为釉”,可谓不计工本,成品极少,所以在南宋时就有“近尤难得”的说法。

目前汝窑能称得上流传有序的,一共七十九件,大多是当年宫内流出。

而乾隆帝对汝窑的喜爱,堪称是超级汝窑迷,亲做多首咏赞汝窑的诗作,刻在宋汝器上。

因为汝窑传世稀少,乾隆又命督窑官唐英“大内出样,荐御窑厂烧制”。

故宫博物院藏宋汝窑天青釉洗
所以,连皇帝都如此珍视的宋汝窑,在贾府出现三件真品,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2.器型不对:
王夫人房中的汝窑美人觚,明显是清朝仿作。

因为“觚”最早作为一种酒具出现,材质为青铜,喇叭口、细腰、高圈足,器型优美。

但是如果用瓷器来呈现,拉胚工艺的难度非常高。

直到清朝初年,才开始流行制作觚型瓷器,当成花器使用。

清雍正仿汝窑花觚
探春房中的汝窑花囊也是一样的道理。

花囊这种器型明朝才开始出现,宋朝是没有的。

而乾隆朝所造花囊最多,热河行宫储有120件,宫中亦多有陈设。

清乾隆仿汝窑花囊
至于王熙凤屋内的汝窑盘,下面的架子能放160两银子,可见器型之大,也有悖于“汝窑无大器”的常识。

若真有这么大的宋汝盘子,乾隆帝早该要了去刻上诗了。

仿品“汝窑”对人物性格的衬托:
虽然书中这三处汝窑均为仿品,却也能看出曹雪芹的用心之处。

瓷器以立器最贵,尤其是像觚这种非常难成形的器物,尤为难得。

将它放在王夫人府上,才能体现她在贾府的超然地位,以及“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泼天富贵。

王熙凤的“汝窑大盘”,突出其大,又与银钱放在一处,暗指
“凤辣子”的贪财性格,可称得上“相得益彰”。

而探春的花囊,造型别致,落落大方,也与探春大气、聪慧、果决的性格隐隐而合。

曹雪芹将最为珍贵的“汝窑”,放在王夫人、王熙凤、贾探春三位重要人物的府中,暗示其主人的地位;又用不同的器型,贴合了主人的人物性格。

若是到代的宋汝器,为取悦“文青”宋徽宗,大多小巧秀丽,反而不能让作者信手拈来,“以器辅文”了。

二、书中的仿品“官窑”
书中对官窑的描述仅一处,还是在第四十回,写探春房中:
“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
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

学界普遍认为,这里的“大观窑”,就是指北宋五大名窑中的“官窑”。

那为什么我认为此处的“大观窑”又是清朝仿品呢?原因有二:
1、陶瓷史相关考据
据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的考证,宋徽宗大观年间,官窑已经停止御供了。

而乾隆皇帝曾下令,让督窑官唐英仿制宋朝官窑:“仿铁骨大观釉”,简称“大观釉”。

乾隆年间的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也有这样的记载:
“大观,北宋年号,即有官窑时也。

宋本
称官字,唐英不书官,纪观,称大观釉。


翻译过来就是,唐英为了区别本朝仿官窑和宋朝官窑,将本朝仿官窑称为“大观”。

清乾隆仿官窑八卦纹琮式瓶
2.器型不对
宋朝官窑做为皇家御用,其产品从未走入民间(汝窑是“官搭民烧”,有一部分民汝器),器型极为规整严格。

而探春房中的“大观窑”,能装下数十个佛手,这么大的官窑盘在宋官窑中从未出现过。

由此,可见其必为清朝仿品。

仿品“官窑”对人物性格的衬托:
探春房中的“大观窑”虽是仿品,但如此大器型的仿官窑也是价值不菲。

探春随随便便的拿来放了“数十个大佛手”,也体现了她大气、爽直、不做作的性格。

三、书中的“仿品”定窑
书中提及定窑一共两处,分别是:
1. 第四十回:众人来到薛宝钗房中,书中描写: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案上只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
2. 第六十三回:书中写到众人为宝玉庆生,准备了:
“那四十个碟子,皆是一色白彩定窑的,
不过小茶碟大,里面自是山南海北干鲜水陆的
酒馔果菜。


定窑在宋朝“五大名窑”中敬陪末座,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大量的民窑窑口,器物广为民间所用。

书中第四十回提到的薛宝钗房中的“土定瓶”,就是指的定窑中普通的民窑产品。

这应该也是《红楼梦》中唯一不是后仿的名窑瓷器了,因为价值低廉,实在没有后仿的必要。

曹雪芹将“土定瓶”放在薛宝钗小姐府上,自是大有深意,可见这位巨富之女的“守拙本事”和“工于心计”。

定窑中的民窑器,“土定罐”
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时提到的“白彩定窑”,却是仿品无疑了。

因为宋朝定窑以白色为主,也有部分“墨定”、“红定”、“绿定”,却从未有“彩定”之说,真正的“彩瓷”是在明朝成化年间才创烧出来的。

四、书中的仿品“成窑、永乐窑”
书中在第四十一回,写到贾母众人与刘姥姥一同来到妙玉出吃茶,有这样一段描写: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式雕漆填金
'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着一个成窑五
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然后众人都是一色
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这里面提到了两种名窑器,分别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和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成窑五彩既我们现在所说的成化斗彩,是明朝最珍贵的瓷器品种之一,。

前几年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曾拍出2.8亿的天价。

而且早在明朝万历时期,就有记载称:
“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
值钱十万。


这里的“十万”是指“十万贯”,合白银十万两,可见成化斗彩的珍贵程度。

而妙玉竟然因为刘姥姥用它喝了一口茶,就要扔掉。

书中写道:
“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
搁在外头去吧。

’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
他嫌脏不要了。


要知一对成化斗彩杯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值十万两白银,那妙玉的这只成窑五彩小盖钟,如是真品,起码也要五六万两银子。

妙玉再怎么财大气粗,再怎么矫情,也不可能随意丢弃吧?
清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官窑脱胎填白”指的是明朝永乐年间创烧的甜白釉。

“脱胎”是指甜白釉瓷器的胎非常薄,能够光照见影,如同没有瓷胎一般。

“填白”应该是“甜白”的谐音。

其实书中“成窑五彩小盖钟”和“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最大破绽,是“盖钟”、“盖碗”这类器型,在明朝是没有的,直至康熙年间才被发明出来,清中晚期开始流行。

只此一条,就知道这两件瓷器必是清朝仿品。

明永乐甜白釉执壶
仿品“成窑”、“永乐窑”对人物性格的衬托:
这两件虽是仿品,却也能看出妙玉的用心。

她将最珍贵的成化斗彩呈给贾母,可见其“事权贵”之心。

后又要扔掉,可见其清高、乖张之性。

曹雪芹“以器辅文”,寥寥几笔,就将妙玉虽入空门,却又未断红尘的复杂心境刻画的活灵活现,也难怪其最后落得个“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悲惨结局。

五、虽是仿品,亦是泼天富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自从宋徽宗创立“官窑”体系以来,历朝历代的“官窑”烧制,都与当时的国力密不可分。

例如“宋汝窑”、“宋官窑”之所以烧造时间短,是因为恰好赶上了大宋王朝盛极而衰的时间节点。

而“永乐窑”、“成化窑”也是创烧于大明王朝国力最盛之时,后日薄西山,也就再没复烧过。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官窑”必然备受重视。

康熙帝不仅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还曾发下宏愿,复烧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名窑。

其中“宋汝窑”、“宋官窑”、“永乐窑”、“成化窑”乃是仿制的重点品类,均由宫中拿出传承真品做样,历代督窑官监制,集合景德镇所有能工巧匠,可以说是不惜重金、不计工本。

所以,不要认为《红楼梦》中的名窑瓷器都是本朝仿品,就没有价值。

相反,这些仿品都是朝廷御窑所造,成品进贡给皇宫大内,次品直接销毁,等闲人连见都没有见过。

而这些“官仿名窑”能在贾府中随处出现,恰恰说明其圣眷之隆,当世无二。

清代画家孙温所绘《红楼梦》全景图
六、曹雪芹的无奈
最后,我们能看出《红楼梦》书中提及瓷器虽多,但均是略略一笔带过,远不及作者描述家具、刺绣、玉石、甚至菜品的笔墨,这其实也与仿品有关。

曹雪芹与他的家“江宁织造府”
要知道曹家三代经营“江宁织造”,责任有二:一是为皇家寻找珍奇异宝、丝绸瓷器;二是做眼线密探之功。

今天故宫中,就有一只
花白瓷碗,上写道:
“三十三年三月五日曹寅(曹雪芹祖父)
进暗风白瓷盘”。

可见曹雪芹在家庭的熏陶下,不可能分辨不出到代名窑与本朝仿制名窑。

可如要写本朝仿制,那“御窑”器如何进得了贾府呢?显然大犯忌讳,这对于经历过“伴君如伴虎”的曹雪芹来说,显然是要极力避免的。

但如写为到代官窑,懂行之人则能轻易分辨其谬误之处。

所以,书中名窑瓷器未能有更多笔墨,想来也是曹公的无奈之举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