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讲 酶和ATP(第一课时)(讲义)(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8讲酶和ATP(第一课时)
目录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02知识导图.思维领航 (3)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3)
考点一酶的本质和作用 (3)
知识点1 酶的本质和作用 (3)
知识点2关注教材涉及中酶及其作用(常考点) (8)
考向1 结合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考查生命观念 (9)
考点二酶的特性及酶相关实验 (11)
知识点1 酶的高效性 (11)
知识点2 酶的专一性及验证专一性实验 (12)
知识点3 教材中具有“专一性”的物质总结(常考点) (13)
知识点4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4)
知识点5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曲线分析 (17)
考向1 结合酶的特性,考查科学探究 (18)
考向2 结合外界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考查科学思维 (20)
考向3 结合与酶有关的实验探究,考查科学探究 (21)
04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22)
05长句分析.规范作答 (25)
一、教材知识链接 (25)
二、教材深挖拓展 (26)
三、长句规范作答 (26)
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预测
考点
考点一酶的本质和作用
知识点1 酶的本质和作用
1.酶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1)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2)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但细胞代谢中也会产生代谢废物,甚至会产生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如过氧化氢。
(3)代谢类型:
①物质代谢
②能量代谢
注意: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
2.酶的催化作用实验验证: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
(2)实验原理:2H 2O 2―――――→过氧化氢酶
2H 2O +O 2↑ ①加热是化学反应常见的条件; ②Fe 3+是无机催化剂;
③新鲜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3)判断H 2O 2的分解快慢依据:O 2的产生量 ①点燃的卫生香的复燃情况; ②气泡冒出情况 (4)实验过程和现象
(5)实验结论:
①1、4号试管对照,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一样都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②3、4号试管对照,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
③与1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产生的气泡多,这一现象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3.控制变量及教材中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1)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①自变量: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不同条件X ) ②因变量:因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结果Y )
③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相同条件a ) ④对照实验:除作为自变量的因素外,其余因素(无关变量)都保持一致,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的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提示:Y = a + f(x)
(2)“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①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
第2组、第3组、第4组就是利用了加法原理。
②减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
艾弗里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第一组:R型活菌+S型菌的细胞提取物→混合培养
第二组:R型活菌+S型菌的细胞提取物+蛋白酶→混合培养
第三组:R型活菌+S型菌的细胞提取物+RNA酶→混合培养
第四组:R型活菌+S型菌的细胞提取物+酯酶→混合培养
第五组:R型活菌+S型菌的细胞提取物+DNA酶→混合培养
提示:第二~五组就是利用了减法原理。
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第1组:健康的动物不做处理(空白对照)
第2组:健康的动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加法原理)
第3组:将健康的动物甲状腺摘除(减法原理)
4.酶的催化作用机理
图中①表示:无催化剂时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图中②表示:无机催化剂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图中④表示: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图中③表示:无机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
图中⑤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酶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意义: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有序地进行。
【教材隐性知识】(人教版必修1 P78图拓展)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在发挥作用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特点?酶除了具有催化功能外,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吗?
(1)共同点:①只能催化自然条件下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②化学反应前后酶的数量和性质均不变;
③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但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平衡;
(2)催化(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酶唯一的功能,它不具调节功能,也不作为能源(或组成)物质。
【名师点拨】
①加热不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是可以为反应提供能量。
②酶可以重复多次利用,不会立即被降解。
③检验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水解时应选用蛋白块,通过观察其消失情况得出结论,因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不能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④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又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
5.酶的本质探索:
(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发酵需要酵母活细胞参与。
(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发酵是某些物质在细胞死亡裂解后的作用。
(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证明酵母细胞提取液和活细胞一样可以引起发酵,并把这种物质称为酿酶。
(4)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了脲酶的结晶,证实了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5)20世纪80年代,切赫和奥尔特曼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结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教材隐性知识】源于必修1 P81“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巴斯德认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细胞引起的,没有活细胞就不能产生酒精;李比希却认为引起发酵的只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不一定需要活的细胞。
请你利用酵母细胞、研磨和过滤装置、葡萄糖溶液等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结束这一争论。
将酵母细胞研磨粉碎、加水搅拌后过滤,将提取液加入葡萄糖溶液中,也能产生酒精,说明引起发酵的是一种化学物质(模拟毕希纳的实验)。
6.酶的本质:
(1)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2)合成原料: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3)合成场所:核糖体或细胞核等。
(4)作用场所:可在细胞内、细胞外(或体外)发挥作用。
(5)来源:一般活细胞都能产生酶(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
(6)功能:具有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提示:酶催化反应时空间结构可能改变
【巧记技巧】酶概念的1个“二”和3个“一”
【教材隐性知识】源于必修1 P80“拓展应用”: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从大豆种子中提取的脲酶是蛋白质,请说明实验思路。
→向脲酶溶液和蛋白质溶液中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若都出现紫色反应,则说明脲酶是蛋白质。
7.验证酶的化学本质:
(1)颜色反应法:蛋白质类酶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反应后呈紫色。
(2)酶解法: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易错提示】有关酶的本质和作用
【归纳总结】酶和激素的比较“一同三不同”
知识点2关注教材涉及中酶及其作用(常考点)
1.消化酶:是一类水解酶。
有的由消化腺分泌到下消化道中,属于胞外酶,有的则参与细胞内消化,如溶酶体中的一些酶。
2.溶酶体酶:一类酸性水解酶,参与细胞内消化。
溶酶体膜破坏,释放大量水解酶时,对细胞结构有破坏。
如硅肺。
P一49、53
3.溶菌酶:破坏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P选一68
4.脲酶:分解尿素的酶,专一性强。
是第一个被分离提纯的酶。
广泛分布于植物的种子中,但以大豆、刀豆中含量丰富。
也存在于动物血液和尿中。
某些微生物也能分泌脲酶。
P一79
5.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特别在动物肝脏浓度最高。
将有毒的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
P一77
6.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的关键酶
①白化病是由于缺乏酪氨酸酶基因。
P二71
②老年白发是由于细胞衰老,酪氨酸酶活性下降。
P一124
7.细胞工程中的酶
①纤维素酶(将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 P选三38
②果胶酶(将果胶水解为半乳糖醛酸),可用于制备植物原生质体;
③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动物细胞培养)。
8.基因工程中的酶P选三71、77
①限制酶:特异性切割DNA分子
②DNA连接酶:连接两个DNA片段
③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用于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耐高温)
9.中心法则相关酶
①DNA复制:以DNA为模板的DNA聚合酶(催化单个脱氧核苷酸聚合到DNA片段,上形成脱氧核苷酸链,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
)
②逆转录:以RNA为模板的DNA聚合酶(即逆转录酶) P二69
③转录:以DNA为模板的RNA聚合酶(催化单个核糖核苷酸聚合到RNA片段上形成核糖核苷酸链,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
)P二65
④RNA复制:以RNA为模板的RNA聚合酶(即RNA复制酶) P二69
①端粒酶:端粒酶在干细胞和生殖细胞中有活性,在体细胞中没有活性。
在肿瘤中被重新激活,从而使癌细胞具备无限增殖的条件。
P一124
【易错辨析】
(1)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 √)
提示:唾液淀粉酶是催化剂,但在胃液里唾液淀粉酶是胃蛋白酶的底物。
(2)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
提示:酶可以重复利用
(3)酶提供了反应过程中所必需的活化能。
( √)
提示: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给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4)酶活性的发挥离不开其特定的结构。
( ×)
(5)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 ×)
(6)有的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有的酶能催化脂肪水解,有的酶能催化淀粉水解。
( √)
【归纳总结】典型酶的种类和作用
考向1 结合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考查生命观念
例1.蛋白质磷酸化是在蛋白质激酶的催化作用下,将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残基上的过程。
蛋白质磷酸化可使没有活性的蛋白质转化为有活性的蛋白质,是调节和控制蛋白质活力和功能最普遍的机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激酶可将磷酸基团转移到不同的氨基酸残基上,说明酶不具有专一性
B.蛋白质磷酸化可以改变蛋白质的活性,该过程与ATP的水解有关,为放能反应
C.蛋白质激酶发挥催化作用的过程中可提高该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更快
D.蛋白质活性变化与其结构改变有关,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不一定导致其活性丧失
【答案】D
【解析】蛋白质激酶只能催化将磷酸基团转移到某些氨基酸残基上,仍然体现酶的专一性,A错误;蛋白质磷酸化可改变蛋白质的活性,该过程与ATP的水解有关,ATP水解释放能量,所以该反应为吸能反应,B错误;蛋白质激酶催化的实质为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变式训练】1.嚼馒头时会感觉有甜味,那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
下列有关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和加酶都能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二者作用机理相同
B.高温、强酸、强碱都会导致唾液淀粉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而使其失活
C.唾液淀粉酶既可作为淀粉水解的催化剂,又可作为蛋白酶催化的反应底物
D.唾液淀粉酶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
【答案】A
【解析】升高温度的原理是提供能量,加酶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作用机理不同,A错误;高温、强酸、强碱都会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而使其失活,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
正确;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唾液淀粉酶既可作为淀粉水解的催化剂,又可作为蛋白酶催化的反应底物,C正确;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D正确。
【变式训练】2.酶是生物催化剂,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脱离生物体以后无法起作用
B.在酶的最适温度下储存酶
C.酶通过提供化学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
D.蛋白酶可以水解唾液淀粉酶
【答案】D
【解析】只要条件适宜,生物体中的酶可以在体外发挥作用,A错误;酶需要在低温下储存,B错误;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C错误;唾液淀粉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以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变式训练】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在完成催化作用后立即失活
B.酶只能在活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C.大多数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酶为反应过程供能从而降低反应活化能
【答案】C
【解析】酶在完成催化作用后不会立即失活,酶可以多次重复利用,A错误;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生物
体内、外都能发挥作用,B错误;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正确;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不能为反应过程供能,D错误。
【思维建模】
考点二酶的特性及酶相关实验
知识点1 酶的高效性
1.定义: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
2.意义:使细胞代谢快速进行。
3.曲线分析
①曲线分析:酶对应曲线A,无机催化剂对应曲线B,未加催化剂对应曲线C。
②结论: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4.结论:
①a、b相比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②a、c相比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③催化剂只缩短到达平衡点的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名师点拨】
(1)酶的高效性是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2)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知识点2 酶的专一性及验证专一性实验
实验材料及器具: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置的蔗糖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新配置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新配置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碘液、热水、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温度计、酒精灯等等。
问题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材料选择、检测试剂选择。
(2)写出实验目的:
(3)说出实验原理:
(4)找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5)简述实验步骤:
(6)预期实验结论:
1.实验步骤
【教材隐性知识】
(1)源于必修1 P84“相关信息”:已知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小肠液的pH约为7.6,胃蛋白酶随食糜进入小肠后还能发挥作用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
因为没有了适宜的pH,胃蛋白酶活性大大下降甚至失活,不再发挥作用。
(2)源于必修1 P85“科学·技术·社会”: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在临床上与抗生素混合使用,能增强抗生素的疗效。
2.实验结论:
(1)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①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
②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③二肽酶——可以催化所有的二肽分解
锁钥学说:
意义:保证了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拓展延伸】验证酶专一性实验的其他方案
思路1:底物不同,酶相同
方案一:(用斐林试剂检测)
淀粉+ 淀粉酶
蔗糖+ 淀粉酶
方案二:(用斐林试剂检测)
淀粉+ 蔗糖酶
蔗糖+ 蔗糖酶
思路2:底物相同,酶不同
方案三:(用碘液或者斐林试剂检测)
淀粉+ 淀粉酶
淀粉+ 蔗糖酶
方案四:(用斐林试剂检测)
蔗糖+ 淀粉酶
蔗糖+ 蔗糖酶
知识点3 教材中具有“专一性”的物质总结(常考点)
1.酶: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置切割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2.载体:某些物质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协助,不同物质所需载体不同,载体的专一性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基础。
3.激素:激素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其原因在于它的靶细胞膜或胞内存在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4.抗体: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5.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或兴奋。
6.tRNA:tRNA有61种,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知识点4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酶活性
(1)定义: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2)表示方法: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表示。
提示:用单位时间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产量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
2.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及器具: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酶)、缓冲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L 的盐酸、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L 的NaOH 溶液、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斐林试剂。
问题2: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选择材料是什么?原因? (2)检测试剂选择什么?原因?
(3)实验材料先分别处理温度,还是先混合? (4)找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5)简述实验步骤: (6)预期实验结论: ①实验材料:淀粉、淀粉酶 不选用H 2O 2作为反应底物的原因? 提示:H 2O 2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②检测试剂:碘液
不选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的原因?
提示:斐林试剂检测需要水浴加热,温度是干扰条件。
问题3:实验材料先处理温度,还是先混合?
提示:先处理温度,再混合,原因:保证反应从一开始就是预设温度。
(2)原理 ①反应原理
蓝色←―――碘液
淀粉――→淀粉酶
麦芽糖――→碘液
无蓝色出现
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3)实验步骤和结果
注意:☆酶和底物先分别在对应温度(或pH)下保温后再混合。
低温使酶活性受抑制,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温度恢复,酶活性可以恢复。
(低温保存)
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高温变性)
(1)酶的活性最高,催化效率最高的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
(2)在低于最适温度的范围内,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3)当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甚至失活。
【名师点拨】
①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一定要让反应物和酶在各自所需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再进行混合。
②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检测试剂不可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
因为斐林试剂需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才会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③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用H2O2作反应物,因为H2O2易分解,加热条件下其分解会加快,氧气的产生速率增加,并不能准确反映酶活性的变化。
3.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及器具: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H2O2酶),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问题4: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选择材料是什么?原因?
(2)检测试剂选择什么?
(3)先往试管加入酶溶液还是底物? (4)找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5)简述实验步骤: (6)预期实验结论: ①实验材料:H 2O 2、H 2O 2酶 不选用淀粉作为反应底物的原因? 提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被水解 先往试管加入酶溶液还是底物?
提示:先加入酶溶液,固定好酶的活性,再加底物。
(2)原理
①反应原理:2H 2O 2―――――→过氧化氢酶
2H 2O +O 2。
②鉴定原理:pH 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速率,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 2的生成速率。
(3)实验步骤和结果
强酸、强碱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蛋白质变性) (1)酶的活性最强,催化效率最高的pH 称为酶的最适pH 。
(2)在低于最适pH 的范围内,酶的活性随着pH 的升高而升高。
(3)当超过最适pH ,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甚至失活。
【名师点拨】探究影响酶活性实验的“四步曲”
(1)分组编号:将实验器具分组编号并装入相应的等量试剂。
(2)控制变量:控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如温度),即首先将底物、酶液分别处理到预设的条件。
(3)进行反应:让酶液与底物混合,在预设的条件(如温度、pH等)下反应,无关变量保持相同。
(4)结果检测:检测实验的因变量,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知识点5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曲线分析
1.温度和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据图可知,不同pH条件下,酶最适温度不变;不同温度条件下,酶最适pH也不变,即反应溶液pH(温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pH)。
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图甲中OP 段酶促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而P点之后的限制因素可能为酶数量和活性;即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相关。
3.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
(1)由于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因此,其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增大底物的浓度来抵消其抑制作用。
(2)由于非竞争性抑制剂不与底物竞争,因此,其抑制作用不能通过增加底物的浓度来抵消其抑制作用。
【易错辨析】
(1)可以利用肝脏研磨液催化H2O2的分解探究酶的高效性。
( √)
(2)酶的活性越高,酶促反应速率越快。
( ×)
提示:酶促反应速率还受底物浓度、酶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3)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可先控制酶的温度或pH,再将酶与底物混合,也可以先将酶与底物混合,再控制酶的温度或pH。
( ×)
提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 应先对过氧化氢酶溶液调PH,再注入过氧化氢溶液
(4)若用唾液淀粉酶进行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则应将60 ℃水浴改为37 ℃水浴。
( √)
(5)在测定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时,将溶液pH由1提升到6的过程中,该酶的活性将不断上升。
( ×)
提示:酶的活性没有变化
考向1 结合酶的特性,考查科学探究
例1.如图曲线反映了温度或pH对A、B、C三种酶活性的影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酶B和酶C的最适温度相似,但最适pH一定不同
B.图甲中a点和c点,酶A的活性相同,空间结构也相同
C.图乙中d点,酶B和酶C的空间结构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D.酶A、酶B和酶C都可能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中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只能得出酶A的最适温度,不能得出酶B和酶C的最适温度,故不能比较酶B与酶C最适温度的大小,A错误;低温时酶的活性降低,但空间结构不变,高温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图甲中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