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篇一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赠刘景文篇二
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背诵古诗。
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题目)
看图感悟
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
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
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助解决。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生读古诗)
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过渡: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如果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
7、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认读。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火车出现两次故障)
师:哪列火车能开得又快又稳?(学生纷纷举手)
8、再请一组学生读。
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读后响起掌声)
师:你们读得不错,大家的掌声是较好的评价。
9、抢读。
师:逐张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抢读,气氛很热烈。
10、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一米范文○1mi(,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识字方法,比如:小老师教认字: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菊、橙、橘”;编顺口溜:“自言自语——记”;生活中的广告标语识记“残”字。
再读感悟,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全认识了宝宝,现在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再来读读古诗。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
2、秋天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古诗。
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生1:我觉得他读时没有感情。
生2:声音有点小。
指导朗读。
(结合古诗内容辨别语调)
现在老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吗?
老师范读(掌声)
师:谢谢!
学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声音亮。
生:老师发音正确。
生:老师读时句子中间有停顿。
师:谁敢向老师挑战?
指名读。
评价。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时句子中间没有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你有信心读一读吗?
(生摇头)
师:句中怎么停顿呢?看来有困难,不过没关系,我再来读一次大家听听在哪儿停顿,边听边在书上用“︱”标出来好吗?
生:好!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学生齐声朗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学生齐背。
课内延伸
过渡: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背,可是现在没时间了。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背。
下周我们举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好不好?
生:好!(声音响亮)
作业: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
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
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
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方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古诗与朗读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
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出现了多次高潮。
学生在民主、快乐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增长了技能。
程万海作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赠刘景文优秀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能正确工整书写生字。
2、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要
1、结合课文插图,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读古诗,看看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
3、认读生字。
二、激趣导入,初读感知
1、课件展示:秋末景象图。
2、仔细观察画面,指导看图:
⑴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
3、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诗《赠刘景文》。
4、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
5、指名读,正音。
6、要求人人都读正确,要求同桌互读。
三、学习生字
1、互助合作:课件出示生字,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⑴人人会认。
⑴交流识记方法。
2、检查识字情况。
3、课件出示要书写的生字:
枝记刘
四、重点讲解
1、读文质疑:
师:读了好几遍,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你知道吗?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谈自己的初步感知。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画出来打个问号。
2、请你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估计:
擎雨盖傲霜枝残
4、我们想办法一起来解决。
结合图片,引导理解。
5、讲诗意,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五、感受意境
1、通过诗中哪些词句可知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体会秋天特点。
2、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交流感受:
收获的季节,富有生机的季节。
3、师:谁能读出这种情感?自由练读,等会儿展示。
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a)背诵积累
师:看谁能背诵这首诗。
六、课堂作业
完成《书写本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赠刘景文》
2、收集秋天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需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赠刘景文》这课朗读感悟之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学生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
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在朗读本诗时,有些句子较难读,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去领读。
赠刘景文篇四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较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⑴荷尽:荷花枯萎。
⑴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
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⑴菊残:菊花凋谢。
⑴傲霜:不怕风霜。
⑴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⑴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题解】
这是一首寄赠的诗。
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
苏轼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
全诗表面上只是在写深秋(一说初冬)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译文】
冬天,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
人们都说:冬天怎么比得上花儿红草儿绿的春天。
可是,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较美丽的景色吗?
【朗诵指导】
1、荷尽/已无//擎雨/盖,
读此句时要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
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一句的声音稍高,注意强调犹有。
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3、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4、较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较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要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留下让人回旋想像的余地,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较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
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
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较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
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
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赠刘景文篇五
《赠刘景文》一文诗人从荷尽、菊残两个画面的描写,把秋天的萧瑟之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一片生机,到现在早已不见踪影。
即便是那怒放的菊,到了深秋,也不免开得残败。
然继续往下读,菊残犹有傲霜枝,精神为之一振,那是一种怎样的风姿?菊花即便开得七零八落,但那支撑着花的枝条却依然在瑟瑟寒风中挺立着,坚强地傲立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到此,眼前的色彩变得明快、亮丽。
橙黄橘绿,一片生机!
这首诗从字面上来看,无一不与秋色相关。
然而,这并不只是一首写景的诗。
人的一生就如春夏秋冬一样。
春,是人的一生较美好的开始,充满了憧憬,跃跃欲试;夏,正是人开始奋起的时候,充满了激情与干劲;秋,则是人生开始收获的季节,走向成熟的季节;而冬,往往较为沉寂。
诗中描绘的景象是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行将暮年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辉煌之后,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人不免有一些失意,有一些落寞。
然,诗中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恰恰相反,菊残犹有傲霜枝,正是橙黄橘绿时,读来哪还有萧瑟之感?
但对于二年级学生,尤其是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到这个深度是极为不易的。
上午这节课光是初读古诗就用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要把这首古诗读正确读通已不是易事,
更不用说去感受诗意了。
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步骤逐步展开:
问题:前两句写了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圈圈荷菊。
一、荷的教学
1.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夏荷的图片,感受夏荷的美,适机理解擎雨盖
引导学生练习学过的古诗文来感受
2.再出示一张秋末荷之图,让学生进行比较。
理解尽
3.指导学生读出一片萧冷的感觉
在感受夏荷的时候,如果能在欣赏图片的时候,在图片旁边附注一些古诗文,或者是一些好词,这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二、菊
1.菊残引用图片理解。
2.通过与第一行的对比,感受傲霜枝的坚强。
3.对比朗读
导: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在前边
三、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引读
指导读出一片果实累累的景象。
四、介绍古诗背景,问:苏轼写诗赠刘景文,说说苏轼想通过写诗跟刘景文表达什么?
这一步设计得很理性,到较后,由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过来的。
改进中
教材简说篇六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较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篇七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想一想,议一议篇八
你认为一年较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篇九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插图和背景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
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
2简介苏轼。
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
(出示课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
3 看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可以培养我们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通常诗文的题目就揭示了诗文的中心内容,那么读了诗名《赠刘景文》之后,你们心里有什么问题吗?
(重点把握住两个问题:1苏轼在赠给刘景文的诗中写了些什么?2为什么赠这首诗给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
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
2 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
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 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出示课件:菊花和荷花的绽放的美丽画面)
三感受诗意。
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 学生读诗,回答。
抓住:荷尽:荷花枯萎。
菊残:菊花凋谢。
(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
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
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也是刘家先进的后人,但身为名将后代,刘景文虽然也很有才华,却一直没有受到过朝廷重用。
苏轼在杭州做官见到刘景文,就向朝廷竭力推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而此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四季,同学们可以说是春季,老师这个年龄的人,可以说是夏季、四五十岁的人是秋季,而五十八岁的刘景文就像四季中的这秋末冬初的时节了。
)
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5 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
(教师小结:诗人的三、四两句是朋友的劝勉和鼓励,是要刘景文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
橙黄橘绿才是人生较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希望朋友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更要看到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四诵读古诗
1对好的一对朋友啊,同学们苏轼会怎样把这首诗吟诵给自己的朋友?来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2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 苏轼是在与朋友饮酒谈话时,吟诵出的这首诗,当然不会是念诵出来的,(教师擦去黑板上的诗),看还能把这首诗送给朋友吗?
4 总结。
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篇十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