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大全
【导语】尽快地掌控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作者为大家准
备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大全,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 align=center>《穷人》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存语言。

掌控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
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期背景(投影)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
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
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

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
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

(忐忑不安)板书: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摸索: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何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看看桑娜为何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爱惜身体,冒着冰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生活,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苦劳动,“还只能将就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巨,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坚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暖和而舒服”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然清贫,但桑娜却把它整理得干净爽利,“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咆哮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暖和舒服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6、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何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3)桑娜想: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三、再读课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

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自由朗诵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

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显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1)桑娜为何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联系课文体会:
“沉默”这个词显现了两次。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着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形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由于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猛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摸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2)渔夫为何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天气的卑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了)
二、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知道。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干内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引读第21~23自然段,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第24自然段。

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2、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第一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字反应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

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督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

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肠多么仁慈。

3、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与其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

宁可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

四、分角色朗诵第12到27自然段。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1、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形?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说明?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环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公道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2、小组相互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全班评议。

附例文: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牢牢地靠在一起。

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平均而安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

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了一张椅子上,两手掩着脸,“我们……我
们怎么办呀?你看,他们睡的多甜多香,脸上还露着微笑,可我们……
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

渔夫走了过来,拍
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别急,我来顶着。

你我少吃一口饭,就可以把
他俩给喂饱了,好了,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第二天的拂晓,渔夫迎着海雾出海了。

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风平
浪静吧!”
课后反思
<P align=center> 《别饿坏了那匹马》
学习目标
1、在知道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生自主浏览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情势来知道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浏览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
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
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诵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干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敲诈”并知道“敲诈”。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别的敲诈。

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敲诈,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敲诈谁?
(2)为何敲诈?
(3)怎么骗?
[评:通过敲诈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学习爱好,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敲诈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摸索,生活中为何有这样的敲诈?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换。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连续看书的事。

歌颂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嘱咐“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
次是“我”担忧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忧误了喂马时间
而饿着马。

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
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

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敲诈了我。


(3)为何会有这个敲诈故事?这场敲诈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连续看书。

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仁慈、宽厚、
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
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
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
马草。

”(为何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
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
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何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
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
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
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
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入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浏览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

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

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仁慈和美好?
(父亲也很仁慈。

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巨,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

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保护了青年的自尊。

碧云同样善解人意。

她很能知道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坚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朴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诵、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断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一定能知道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知道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我
热情、仁慈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全课评析:本课旨在歌颂书摊主人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让学生感知到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需要一些着意的谎言,它不是敲诈,与讲诚信并不冲突,做人应当寻求真善美,对这个世界,我们应当具有一颗仁慈、宽厚的心,并随时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所采取的方法仍旧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诵、体会、感悟,知道这些关键句子在表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对如何刻画人物品质的学习。

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对学生知道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很有帮助的。

]
课后反思
<P align=center>《的听众》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入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掌控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有关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名誉、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抄写印象深入的句子。

3.知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惜、鼓励,以及“我”对她的佩服、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惜、鼓励,以及“我”对她的佩服、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很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

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的听众。

板书:的(知道词语)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
“的听众”是指谁?
“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评: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观赏,因此
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读题解题质疑,培养读文质
疑思索的学习习惯。

]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
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1)“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
干的句子。

交换:()的老妇人
(2)“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学生回想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学习写人的文章?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

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评:让学生学会理性学习,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和感悟新篇章。

]
四、读一读句子
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换感悟,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说的。

A: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
(相机出示)“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清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料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惋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连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何她要这样说?
(出示词语)介意
指导朗诵。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形下说的?“我”为何要溜走?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

老妇人给我“我”勇气和气力。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B: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齐读句子)
(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清晨。


指导朗诵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样,他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增加
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C: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遭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诵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遭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遭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
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连续练下去。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充满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
怎样的感觉呢?(喜滋滋的,有了连续努力的信心)
2.让我们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其
实都是在鼓励我,催我上进。

(1)你有什么问题吗?
(2)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气力,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
家里人对我的变化,也显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出示词语):难以置信(知道)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不再坐在
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我的这一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气力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出示词语)潜滋暗长(知道)
(3)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气力。


(4)为何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为何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3.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的老妇人(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4.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所有
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相机出示12自然段)
指导朗诵,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
激激动)
5.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然后小结我在学琴的进程中,心理和行动
有哪些变化?为何有这些变化?
6.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入的印象?为何?
[评: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读文摸索、质疑,提出自己不
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环绕老教授的言行展开学习,帮助学
生知道人物美好的心灵,知道老教授的话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于“我”提
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惜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
文章的中心,最后知道课题的含义。

]
三、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
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
这位慈爱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知道鼓励,知道帮助,知道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样,一直默默
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
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抄写印象深入的句子
板书:
的听众
老人给我鼓励、信心、气力、帮助
[全课评析:本文语言纯朴、清新、很有美感。

在教学时,除了环
绕老教授言行和“我”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学习外,要注意引导学
生注意赏析文中一些精妙的句子,如,对林中风景的描写,“林子里静
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
言的描写,如诗一样,感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当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他们
的聆听者,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和鼓励,让孩子从我们这里找到自信和满足,健康地成长!]
课后反思<P align=center> 《用心灵去聆听》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知道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进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控的读书方法,深入知道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目标
1.知道课文内容,知道用心灵去聆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视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爱好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换。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爱好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聆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聆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聆听的?)
[评: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评:掌控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知道“我”对苏珊的依靠之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肠帮助孩子的品质。

]
三、精读课文,交换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换
2.交换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期望,非常期望得到帮助,把期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

听到苏珊的温顺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

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楚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期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肠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说明。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肠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说明。

”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换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友谊。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浑厚,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楚,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惧怕。

苏珊采取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

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覆盖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

苏珊仁慈、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