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成都金牛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成都金牛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刀记
文娟
秋香蹲在地上,挥舞菜刀,咚咚咚一阵剁,狠狠地,刀片从木头柄中脱出去,画了个漂亮的圆弧,差点砍着伸头缩脑的芦花鸡。

芦花鸡吓得不轻,扑棱扑棱避到远处,窥视着秋香,似怪秋香故意而为。

秋香呸了口:“该死的,瞅啥瞅!”
农历四月十六,逢大集。

秋香老早与一帮姐妹掰过指头,买红丝,扯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几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

隐隐约约中,一个念头秘不示人,这念头只敢躲在被窝里想,说出来可羞死人。

秋香扔下木头柄,想象姐妹们嘻嘻哈哈、你推我让的快乐样,嘴巴噘得像钩子。

天蓝蓝,蓝得像屋前的小河水;太阳红红,红得像灶膛里的火苗苗。

“都怪这天!”娘说,“趁日头烈,雪里蕻统统起田,腌一大缸酸咸菜,剁一小坛干咸菜。

”娘拦下攥着塑料钱包往外走的秋香,说:“抓紧剁,抓紧剁,朝怕南云涨,天色说变就变。


“死丫头,做啥呢?”娘端着洗衣盆,从水踏子歪歪扭扭爬上来。

娘明明看见了地上孤零零的木头柄。

阳光下的木头柄,圆润光滑,乌黑发亮。

娘经常说,这木头柄,是当初陪过来的嫁妆。

秋香说:“坏了,剁不成了。


娘说:“剁不成也得剁。

”娘看看晾在屋檐上树丫间的雪里蕻,眉眼里嵌满得意,今年雪里蕻长势特别好,绿油油,胖墩墩,一棵一满怀。

秋香说:“咋剁?”
娘说:“去借,东宅,三婶家。

”娘又往盆里浸被单。

三婶不赶集去?”秋香问。

“三婶不。

”娘肯定。

秋香喊过三婶喊三叔,院子静悄悄,只有老猫伸着懒腰练台步。

秋香转去偏屋,一眼瞥见灶台上亮铮铮的菜刀。

三婶性子躁,独独与秋香娘投机,过年时年糕合笼蒸,娘半笼,三婶半笼;扯洋布做小褂,一块料子俩人算计来算计去套着剪。

娘说:“小心,三婶菜刀锋利。


秋香认起真来,干活特利索,日头掠过头顶,一坛子咸菜冒了尖尖。

娘用扁担头压了压,又压了压,
确信铁板样结实,方用塑料皮封了口。

娘吩咐秋香还菜刀。

秋香说:“这就去。

”又说:“三婶家中午不开伙?怎没见寻菜刀?
秋香喊过三婶喊三叔,院子静悄悄,只有老黑猫追着蝴蝶玩游戏。

三婶家墙根儿一溜儿一溜儿凤仙花,一嘟噜红一嘟噜白,热热闹闹正艳。

秋香掐了一嘟噜白色的,想了想,又掐了一嘟噜红色的,染指甲,涂脚趾,叫个美!
日头落山时分,三婶大包小包回来了,遇着秋香娘,掏出两把馒头干。

原来三婶串亲戚去了。

秋香娘想提借菜刀的事,看三婶累得慌,转念晚上过去道声谢也不迟。

三婶高一声低一声好一阵,不知道吵啥吵?秋香捧了饭碗跑过去,左邻右舍好多人捧了饭碗跑过去。

三婶站在院门口,手里握着豁了口子的菜刀:“啊,把我菜刀糟蹋成这样!啊,可是把新菜刀,自家舍不得用,哪个缺爹娘少交代的,天打雷劈!”
秋香大气不敢出,拿筷子的手哆哆嗦嗦,饭菜泼洒一地。

娘跟过来,揪住秋香,小声说:回家去,死丫头,做了错事不告娘一声!”
秋香磕磕巴巴分辩说:“不是我,保证不是我还过去时,好好的。


“好好的?”娘不相信。

娘说:“你不愿剁,冲我来,不能糟蹋三婶菜刀!”
薄暮中,不知谁附着三婶耳朵小声说:“是……”
“哐当!”三婶把菜刀掼地下,盯着秋香娘俩背影:“我说呢,良心被狗子叼掉了,馒头干塞了屁股眼!”
秋香娘老脸挂不住,退不是进不是,接腔不是不接腔又不是。

“三婶这是骂谁呢?三婶这是冤枉人了呢!”大强拨开人群,说,“三婶啊三婶,大强给你赔莱刀来了。

上晌你们不在屋,我拿了剁猪草。

”大强手里握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

大强住三婶东宅,大秋香两岁,已经验上兵,马上离开家乡去部队。

三婶愣了愣,愣的当口,三叔从地里回来了,三叔拨开人群,火急火燎冲三婶吼:“自个儿整天不着屋,不知轻重张臭嘴,去猪栏看看,下晌老母猪拱了圈,寻不着瓦刀,拿菜刀砌的墙……”
秋香与娘刚睡下,三婶来敲窗子,说:“天气愈来愈热,年糕长了半寸毛,最后一碗,均两份,你一份,我一份,搁窗台上。


夜里,秋香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买了红丝,扯了绿线,画了鸳鸯,描了牡丹,绣了一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

鞋垫子塞进大强背包时,秋香的脸皮像大强胸前的大红花,红彤彤,红彤彤。

(选自《金山》2019年第8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前后两次写到买红丝,扯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鞋垫子,这不仅在结构上形成照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秋香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B. 小说中间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了三婶与秋香娘合笼蒸年糕和一起扯洋布做小褂这两件生活小事,表现了三婶与秋香娘之间不一般的情分。

C. 大强来给三婶赔菜刀,并解释说“上晌你们不在屋,我拿了剁猪草”,这说明大强是一个诚实厚道、决不愿占邻居一丝一毫便宜的小伙子。

D. 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不仅人物对话中有方言,文中多处所用喻体也是乡村常见的事物,同时杂以农谚熟语,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2.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刀”对小说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有着哪些令人向往的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

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

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

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

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

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作“大兵”。

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

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冻死在路上。

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

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

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

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

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

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

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

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

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

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

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走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

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

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兵说:“这不行。

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

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

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

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

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往后滑了。

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铲雪车和救援的人。

乘客们欢呼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

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

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

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

他还不满19岁。

他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多子女的农家的长子。

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在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含有贬义。

小说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表现了主人公的高大人格。

B.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将自己裹得更紧了”,兵的举动仿佛让他们感到冷上加冷,这既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的自私。

C. 小说紧紧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御寒衣物,用最后能保暖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正面歌颂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D.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开篇写“大兵”穿得最保暖,后面却写到“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引起读者的思考的同时,塑造了人物形象。

5. 小说较详细地写了一个手拿打火机、要用200元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和“大兵”的对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

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明软弱。

“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到国家战略中。

“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

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别国眼里看起来合法合理,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塑造世界秩序,它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眼里就更具有合法性,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

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

当然,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

就拿文化来说,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可以说,文化里面有经济,经济里面也有文化,很难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

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使用得当,二者相得益彰。

中国人经常说“以德
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

中国人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表明重视软实力。

目前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

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

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增加公共投入,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发展。

要重点扶持重要新闻媒体、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保护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大力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对公益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国有经营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一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企业集团;推进制播分离和影视动漫产业,改革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对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实行分类管理,经过努力,把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成国家重要的“软实力”。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发展必须重视“软实力”。

当前,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

(摘编自丁元竹《“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文化则是最重要的“软实力”。

B.我国所谓“软实力”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威慑力的因素,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

C.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国际舞台上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文化“软实力”展开论述,指出了我国“软实力”的现状,并就如何提升“软实力”提出建议。

B.文章提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概念,分析了二者关系。

认为两者既相区别,又是相对的,具有互补性。

C.文章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要得当使用,使二者相得益彰,并用“以德服人”等理论论据,论证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D.文化“软实力”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和行为在别的国家眼里合法合理,文化和价值体系对别的国家有吸引力,就表明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软实力”。

B.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已经具有较大竞争力,但是“软实力”还不强,因此,必须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

C.既立足国内,又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多途径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扭转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增大的趋势。

D.在世界秩序进行重新布局的历史时期,只有充分认识“软实力”的意义,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抓住国家发展的机会。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惑:疑感
B. 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徒弟
D. 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面教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 师不必贤于弟子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D. 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

B.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借留别来表明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C.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化,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D.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①《氓》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女子不见爱人的思念忧伤;“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女子见到爱人后的欢欣愉悦。

②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______,_____”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归园田居》)
③曹操在《短歌行》一文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3处措辞不得体。

表述得体的一句是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

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护,真是不胜感激。

至于您托我为令堂在本地查找心脏病特效药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

此外,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A. 笑纳
B. 令堂
C. 鼎力相助
D. 惠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列所给对联中,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耳顺正时犹点额乡闾杖处尽称觞
B. 海屋仙筹添鹤算华堂春酒宴蟠桃
C. 地无寒舍春常在居有芳邻德不孤
D. 风和璇阁恒春树日暖萱庭长乐花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春节前后,“新冠”疫情肆虐。

在这场“战疫”中,
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冷漠、怯懦……
也看到了人间的大爱、温暖、担当……
灾难是最好的教材,社会是最好的课堂。

疫情过后,向阳中学准备为高三学生举办一次特殊的成人礼活动,全校师生及全体高三学生家长参加。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围绕“成长”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感受与认识,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这说明大强是一个诚实厚道、决不愿占邻居一丝一毫便宜的小伙子”错误。

大强是为了秋香才来赔菜
刀的,其实刀并不是他弄坏的,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物象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准确把握物象作用的答题角度: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

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如本题需要结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分析。

结合“秋香蹲在地上,挥舞菜刀,咚咚咚一阵剁,狠狠地,刀片从木头柄中脱出去,画了个漂亮的圆弧,差点砍着伸头缩脑的芦花鸡”“去借,东宅,三婶家”分析,“刀”引出了小说情节的开端(是故事发生的缘起)。

结合“三婶站在院门口,手里握着豁了口子的菜刀:‘啊,把我菜刀糟蹋成这样!啊,可是把新菜刀,自家舍不得用,哪个缺爹娘少交代的,天打雷劈!’”分析,“刀”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结合“‘三婶啊三婶,大强给你赔莱刀来了。

上晌你们不在屋,我拿了剁猪草。

’大强手里握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三叔拨开人群,火急火燎冲三婶吼:‘自个儿整天不着屋,不知轻重张臭嘴,去猪栏看看,下晌老母猪拱了圈,寻不着瓦刀,拿菜刀砌的墙……’”分析,“刀”把小说情节推向了高潮。

结合“夜里,秋香做了个梦”“去猪栏看看,下晌老母猪拱了圈,寻不着瓦刀,拿菜刀砌的墙……”分析,“刀”使小说情节走向结局。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有着哪些令人向往的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从环境、人性、风俗等方面分析概括。

结合“院子静悄悄,只有老黑猫追着蝴蝶玩游戏。

三婶家墙根儿一溜儿一溜儿凤仙花,一嘟噜红一嘟噜白,热热闹闹正艳。

秋香掐了一嘟噜白色的,想了想,又掐了一嘟噜红色的,染指甲,涂脚趾,叫个美”“天蓝蓝,蓝得像屋前的小河水;太阳红红,红得像灶膛里的火苗苗”等分析,此地环境美。

结合“农历四月十六,逢大集。

秋香老早与一帮姐妹掰过指头,买红丝,扯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几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秋香认起真来,干活特利索,日头掠过头顶,一坛子咸菜冒了尖尖。

娘用扁担头压了压,又压了压,确信铁板样结实,方用塑料皮封了口”“过年时年糕合笼蒸,娘半笼,三婶半笼”“秋香蹲在地上,挥舞菜刀,咚咚咚一阵剁,狠狠地”等分析,此地风情美。

结合“日头落山时分,三婶大包小包回来了,遇着秋香娘,掏出两把馒头干”“手里握着豁了口子的菜刀:‘啊,把我菜刀糟蹋成这样!啊,可是把新菜刀,自家舍不得用,哪个缺爹娘少交代的,天打雷劈’”“‘哐当!’三婶把菜刀掼地下,盯着秋香娘俩背影:‘我说呢,良心被狗子叼掉了,馒头干塞了屁股眼’”“秋香娘老脸挂不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