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第19课元曲三首课后检测粤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元曲三首
每个人对人生的价值都有困惑。

中国有句古语“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却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有项羽刚直不阿自刎于乌江,也有刘邦忍气吞声最后成就霸业。

1.历史上民族与民族之争,统治者之间互斗,“朝也干戈,暮也干戈”不知殃及多少无辜百姓;而今我们反思历史,“两字功名,几阵干戈”,争来斗去正好像“梦说南柯”。

因此,如果我们抛却马致远《叹世》中消极遁世的因素,细细思量,战乱连年,血雨腥风,夜有悲声,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

由此,他的那些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态度恐怕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了。

只要我们正视自然规律,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态,就会理智地面对纷纷扰扰的世事,做到“以人民的福祉为优先”,从而得到历史的拥护和尊敬。

[写作运用]适用于“和谐”“淡定”“生活态度”等话题。

2.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天下大定时,刘邦说过一段颇有意味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这里说的是用人,而刘邦与项羽之成败皆源于此。

然而,若再深究,刘邦何以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们“明”与“智”的问题了。

刘邦“明”足以知己,“智”足以知人,更能避己之短、用人之长,故经数年征战,力挫群雄,登上皇帝宝座,也使百姓远离战乱。

比起刘邦,项羽就差得远了。

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范增,其才智识见远不如范增,又如何能用范增?范增又怎能不指桑骂槐地慨叹“竖子不足与谋”,并在见疑于项羽之后愤而辞归!可见,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灭亡,都与能否自知、知人有极大的关系。

[写作运用]适用于“胸怀”“智谋”“自知”“知人”等话题。

示例一:
境界,只有经历过生活的沉淀后,方显其博大弘远。

苏轼在《定风波》中说“一蓑烟雨任平生”,马致远在《叹世》中叹“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面对历史上的功名二字,面对现实中的成败二字,我们尽可以从容视之,旷达视之,包容视之,这样,我们也就选择了豁达的境界,那么一切在我们看来,就会是那么自然,而不会无谓地苛求自己,也不会沉重地面对生活。

(《境界》) 示例二:
流氓由于卑贱,也可能有两种做派两种德行:一种是猥琐卑鄙,一种是豪爽大方。

前者多半只能占些小便宜,当些小差使,或做些小偷小摸的勾当,出不了头也没想过要出头。

后者则倘有机缘,便往往能成大业。

第一,他们反正只有光棍一条白纸一张,想什么也是白想,就不妨想大一点,比如“弄个皇帝当当”。

有此念头,又有机会,没准真能“心想事成”。


二,他们一无所有,一旦有了,多半是不义之财,或白捡来的。

反正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也就并不心疼,不妨“千金散尽”,博得“仗义疏财”的美名。

第三,他们自己一身的不干净,哪里还会挑别人的毛病?自然特别能容人。

何况他们是从最底层上来的,也最懂得世态炎凉和人间疾苦,知道人们追求什么惧怕什么,要收买人心,总是能够到位。

有此知人之心容人之度,再加上豪爽豁达出手大方,便不愁雇不到打手,也不愁没人拥戴没人辅佐。

一旦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更不难趁火打劫乱中夺权。

刘邦便正是这样的人。

(《贵族与流氓》)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南柯.(kē)干戈.(ɡē)銮.舆(luán)
B.蒯.通(kuǎi) 凭阑.(lán) 田契.(qiè)
C.丰稔.(rěn) 尽.管(jǐn) 绦.虫(tāo)
D.妆梳.(shū) 觑.得(qù) 擂.鼓(léi)
解析:“契”读qì。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废.东吴废:战败
耽.几盏酒耽:耽搁
B.韩信功兀的
..般证果兀的:这
凭.阑拂袖杨花雪凭:凭借
C.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但:但是
猛可里抬头觑.觑:看
D.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乔:装模作样,亦含丑、坏的意思
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旋:马上,立刻
解析:A项,耽:嗜好。

B项,凭:倚。

C项,但:凡,只要。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春.采了桑B.冬.借了俺粟
C.红.漆了叉D.刘兴.西蜀
解析: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也曾与我喂牛
..切草
B.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
C.穿着些大作怪
..衣服
D.见放着文书
..
解析:作怪:古义为“奇怪”,今义为“作祟”。

答案:C
二、迁移发散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越调]柳营曲·范蠡①
元朝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

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

进西施一捻②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

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

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

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这首曲子是小令,而课文中《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套曲。

B.曲子从范蠡辞官归隐、泛舟五湖写起,点明了“归去”这一主旨,“闹垓垓”的纷争时局正是他归去的原因。

C.“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写游中所见洞庭之秋景,描绘出一幅萧瑟凄清的景象。

D.全曲有历史的追述,现实的反映,也有自然的描绘,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范蠡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向往之情。

(2)此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C项,描绘出一幅疏朗清淡的景象。

答案:(1)C (2)①李词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失国愁绪的汹涌浩荡和绵长不尽。

②此曲采取了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写出了主人公所期待的春来江畔悠然垂钓,欣赏江水浩浩东流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双调】得胜令
四月一日喜雨
张养浩
万象①欲焦枯,一雨足沾濡②。

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

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③,欢喜的无是处。

【注】①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

②沾濡(rú):润湿,润泽。

③和余:连同我。

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诗人的不同心情。

B.三、四两句,作者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

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

D.“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

(2)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做了大笔勾勒,纤细的笔触和一景一物的描绘是难以表现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故B项的表述有误。

答案:(1)B (2)①诗眼是“喜”。

②表现:a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

b通过写农夫起舞和诗人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正宫]鹦鹉曲
白贲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幺]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注】。

【注】甚也有安排我处:指天公安排我做了渔父。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介绍作者的家庭位置和身份,“鹦鹉洲”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涂上了诗意。

B.“浪花”两句写日常生活,面对如诗如画的江南烟雨,作者以“睡煞”表明处世态度。

C.“抖擞”句写自己醒后回家,情感上与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又不完全相同。

D.这首曲子人物形象鲜明,情绪饱满,景色生动;语言上,多用口语,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2)评论家认为这支曲道出了当时一般文士共有的不平的心声,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鹦鹉洲”只是说明家庭位置,并没有使得曲子的情感抒发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1)A (2)这支曲子表面歌颂随缘自适的隐逸生活,其实是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怨愤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元代文人仕途不得志,作者先正话反说写自己“是个不识字渔父”,既然能写词曲,如何不识字,这显然是表达自己心中的怨愤;面对如诗如画的江南烟雨,作者却“睡煞”,显然说明作者志不在山水,故“怨天公”让自己怀才不遇,而“算”“甚”更进一步表明他心中的不平。

三、创新语用
8.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

网热词往往反映时下重大社会事件,表达人民心声。

2010年物价异常上涨,工薪阶层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网络上便出现了一串热词。

①____________,便有“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针对能源价格上涨,便有②____________等,这些运用谐音双关手法创造的网络热词,反映了物价超乎寻常上涨的严峻现实,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针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现象) ②“油你涨”“煤超疯”“气死你”③表达了人们无可奈何的抱怨和渴望监管部门干预物价的愿望
9.按提示语境,补写后面的话。

要求:句式一致,内容上相关联。

某公司招聘策划部经理,公司总裁在认真听取了一位应聘者的构想后,说道:“我送给你一个机会。

”应聘者随口接道:“________________。

”总裁非常高兴地赞赏道:“好样的,有自信!”便录用了这位应聘者。

答案:我回报您一个奇迹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在两处横线处填写适当的语句。

要求:符合所给情境,能给人以启示。

一只鸟儿在空中飞翔。

一片羽毛想:“抛弃这笨重的家伙,我独自飞起来,不是可以飞
得更高远吗?”于是羽毛挣脱了鸟的翅膀,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解脱和轻松;然而此时此刻,无论它怎么用力,也飞不起来。

羽毛不知道,自己只有__________________,才能飞得高远;羽毛不知道,自己只有__________________,才能飞得高远。

答案:承受一定的重量依靠集体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