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05
一.选择题(12小题,每题3分,计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标识./鳞次栉.比孝悌./感激涕.零押解./浑身解.数
B.剽.悍/彪.炳千古癖.好/劈.波斩浪炮.烙/如法炮.制
C.庇.护/刚愎.自用拜谒./竭.泽而渔勒.紧/敲诈勒.索
D.枢.纽/自出机杼.糜.烂/望风披靡.纰缪./未雨绸缪.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曼妙的纹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
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B.“限购”、“地王”、“蜗居”、“史上最强调控”……在这些火爆一时的词条背后,是政策
的轮翻调整,是市场的变换莫测,是中国房地产久治不愈的痼疾。
C. 没有抱怨,没有眼泪;没有雕饰,没有渲染;更没有必要的描摹。
丹柯用一颗勇敢的
心照亮了族人逃生之路,当那双双大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时,难道我们不为之震憾吗?
D. 流水潺潺,群山叠翠,这座典型的江南小镇不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且文风鼎盛,人
才辈出,钟灵毓秀的山水使之成了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
...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B.春末夏初的银冈仙,山下雾霭氤氲,涧溪潺潺,山上苍松挺拔,群峰耸翠,真可谓秀.
色可餐
...。
C.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表明,新一代信息
技术产业等将作为重点予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呼之欲出
....。
D.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 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 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D. 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楼阁新成花欲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柳梢听得黄鹂语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就是说,。
①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
③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④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
⑤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⑥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
A.①③⑥④⑤② B.⑥①③④②⑤
C.①③④⑥②⑤ D.⑥①④③⑤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网络上的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正初露峥嵘。
但是,网络语言在向传统的书面语言挑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诸多问题。
很多人故意使用错别字。
例如,把“我”写成“偶”,把“你”写成“泥”,把“这样子”写成“酱紫”,这在打字时既不经济,也无意义,但居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另外还有许多网民在网上使用夹杂英文、汉字、汉语拼音和数字的文字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如“94”(就是)、“7456”(气死我了)、“bt”(变态)、“3ks”(谢谢)、PMP(拍马屁)等。
这势必会对现代汉语造成消极影响。
与这种洋泾浜式的词汇并生的,还有语法的混乱。
这些新的词汇和语法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更为严重的是,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破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该国家、该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泱泱中华,方言无数,不同地方的人们仅凭口语并不能够正常交流,却几千年来始终统一于同一种文化之下,正是由于有汉字作为维系的纽带。
曾有人想用拼音取代汉字,结果失败了。
这更加说明表意的汉字被广大的中国人认可、坚守,所以不能过度地、无序地用谐音来幽默,那将取消汉字的表意性。
把汉字和西洋字母、阿拉伯数字混合、杂糅着使用,则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在网络化时代,我们必须注意保持汉语的纯洁。
因为语言的纯洁意味着文化的纯洁。
我曾经在网上写过一篇与本文同题的文章,有一位网友与我辩论说:“什么是正统的汉语,要回到文言文吗?现代白话文发展了没多少年,是不是也不能算正统呀?美国英语相对于英国英语岂不是更不正统?”我的回答是:正统和纯正是不同的概念。
法国人的文化骄傲是世界有名的。
在法国,你跟他说英语,他明明能够听懂,也会摇头。
他们害怕英语会凌驾于法语之上,也不愿意让英语影响法语的纯洁。
这是对自己母语最深沉的爱,不是维护正统。
白话取代文言,是让文字与口语统一,是进步的。
而网络错别字,基本上没有口语的基础,只能造成文字混乱。
网络承担着文化责任。
网络是最新的媒体,也是最有前途的媒体,它将在不久的将来君临天下。
我们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字,将为后来人的网络习惯奠定基础。
当我们在网络上轻松地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正在不知不觉中对世界发挥影响?所以,我们上网,不仅仅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更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
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珍惜爱护祖先辛苦传下的语言文字吧!
7.下列对网络语言负面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中垃圾语言的泛滥破坏了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B.网络交流中使用的某些新词汇破坏了已被广大中国人认可的汉字的表意性。
C.网络语言中新词汇过度地、无序地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现代汉语规范。
D.网络语言中使用了大量错别字,这些错别字极大地破坏了汉字的口语基础。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民胡乱地使用一些简约、便捷的新词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
B.网络语言中,产生了大量的与原有语言偏离的语言现象,这是对传统书面语言的否定。
C.网络上的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特别贴近生活。
D.有时法国人故意听不懂英语是不愿让英语影响法语的纯洁,这是对母语深沉的热爱。
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语言中把汉字和西洋字母、阿拉伯数字混合、杂糅着使用,不但会破坏汉字的表意性,还会造成文字混乱和语法混乱。
B.在网络交流中使用夹杂英文、汉字、汉语拼音和数字的文字既不经济,也毫无意义。
C.网络是最新的、也最有前途的媒体,因此只要进行正确地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社会主流语言。
D.本世纪初很多人尝试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结果宣告失败,这说明了网络语言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取代现代汉语的正统地位。
三、文言文阅读
先妣事略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1]二月十一日生。
年十六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
淑静者,大姊也。
期而生有光。
又期而生女、子[2],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
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3]。
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
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
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
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4]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入城,则缉纑[5],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
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
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
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1]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
下文的正德八年系公元1513年。
[2]生女、子:此指生了双胞胎。
[3]加健:更加费劲。
[4]姁[qú渠]姁:和蔼亲切。
[5] 缉纑:搓麻
线。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延:聘请。
B.孺人讳.桂讳:忌讳。
C.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遗:馈赠。
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从:堂房亲属。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二子肖母也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B.孺人之.吴家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中夜与其.妇泣其.后六年,余久卧病无聊
D.世乃.有无母之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12.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家中的“老妪”好心办了错事,为了帮助母亲避孕,让她喝了民间避孕偏方,从此失声变哑。
B.归有光的母亲何氏,世居吴家桥,娘家富有,却热爱劳动,生了许多小孩后也不停地干活。
C.本文虽名为“先妣事略”,但材料极为丰富,作者对母亲生前的琐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D.《先妣事略》和《项脊轩志》一样,都是借助写生活中的琐事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没有一处直抒胸臆的笔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3分)
译文:
(2)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3分)
译文:
(3)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6分)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4.上阕交待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有关端午节的哪些习俗,试写出三个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背诵默写(8分)
①忧劳可以兴国,②梦入神山教神妪,。
③小山重叠金明灭,。
④玉容寂寞泪阑干,。
⑤,大块假我以文章。
⑥,三峡星河影动摇。
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⑧在唐代,产生了一种格律谨严的诗体,叫,从而与“古体诗”相区别。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25分)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
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
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
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
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
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返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
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
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
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
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开车来接我。
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
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
我坐着没动。
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
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
原本是种美德,可许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的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指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
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跟老周一起下了车,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
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
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
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
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斜斜,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老周一声不吭。
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
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
还好,伤势不算太重。
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
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
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
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
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
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
”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
老周不是肇事的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的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
什么人啊?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节选自《小小说精粹》)
17.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18.小说开头一段关于路的描写和议论,看似闲笔,实为精妙之处,简析其作用。
(6分)
19.小说中的老周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试简析。
(6分)
20.小说中的老周在救人之前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对此有人赞同老
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
不应有附加条件。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7分)
五.21.续写一段话(200字以内)(15分)
六、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刘基有一篇《苦斋记》,余秋雨将他的书集命名为“文化苦旅”,周作人将他的书房取名曰“苦雨斋”“苦茶斋”。
生活中苦味的食品也不少,有黄莲、杏仁、莲心、苦瓜,还有
苦咖啡。
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高中学习生活是“苦役”的代名词,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
老师给我们出个作文题目“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
请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以“苦”为话题,自定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D
2.D (文身、变幻、震撼)
3.B (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4.C. (其余搭配不当、重复、成分残缺)
5.D 6 .B 7. D 8. B 9. A 10. B (旧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 11. A 12. A (“母何氏”是指归有光的外祖母姓何,文中对先妣惯称孺人,归的外祖母家姓周,C 作者幼年丧母所忆有限,文中所记多为家人所述,D,文章结尾有抒情文字 ) 13.见译文 14. 包粽子,喝雄黄酒,挂蒲草艾叶,五彩丝系臂,龙舟竞渡等 15. 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人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
17. B E 18. ⑴.照应小说标题;⑵.引出下文;⑶. 暗示小说主题,即当今社会人们道德的滑坡或升华。
19. 老周其人,⑴重情义,热心助人;⑵敢作为,有责任感;⑶有理智,善自我保护。
20.认同说,⑴老周既要救人,又要不惹上麻烦,是当今社会环境逼的,这样做表明他既善良又理智;⑵不论手段如何,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结果理想的话,就值得提倡;⑶当今社会应提倡这种见义智为的做法。
反对说(略)
《先妣事略》译文: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十六岁嫁到我家。
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
淑静,就是我的大姊。
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
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
过一年生淑顺,再过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
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我因为多子女而受苦)。
”有一个老婆子(家里雇用的保姆)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
”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病故。
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
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
”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最像母亲。
先母名桂。
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
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吴家桥。
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县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
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
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
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欢。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
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干活到深更半夜。
外祖父三天两头差人送点东西来。
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像是朝不保夕的样子)。
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
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
儿女大的牵着娘的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净整齐。
待佣人很慈善,佣仆即使被责打了,背后(事后)也不忍心责怪她。
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
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私塾读书。
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私塾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
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母亲去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母亲生前应允的。
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母亲生前给我订定的。
一年以后我有了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先母。
半夜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