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
势是不断增长的。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5、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6、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人口增
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欧洲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
大批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地区吸
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5、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6、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7、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城市化和
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6、各国或地区都要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 空间结构 ,也叫 城市地域结构 。
4、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 同心圆模式 、 扇形模式 、 多核心模式 。
5、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经济 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 付租 能力。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便捷程度 、 距离市中心远近 。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
收入高低 、 知名度 、 种族或宗教因素 、 早期土地利用方式 (历史因素) 。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 市场 、 交通 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 紧张 、交通 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厂企业向 外 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9、各功能区的布局: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一般位于市中心或人流量大的地方,呈点状。
批发业或仓储式购物一般布局在地租较少,交通便利的地方。
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
高级住宅区布局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如临河流的上游,湖泊,靠山等,临近文化区。
工业区:布局在郊区,占地面积较大。
要处理好与住宅区的关系,在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如河湖,绿化,空地等);有水源污染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有三种情况:①常年只有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②季风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垂直的对角线的郊外。
③多种风向: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高科技工业:布局在大学、文化区附近。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是按照 城市人口规模 划分的。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 少 ,服务范围就越 小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 多 ,服务范围就越 大 。
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 地理位置 密切相关。
(如位于资源丰富或交通便利的地区,就有条件发展成为级别较高的城市)
4、上海发展成为我国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大城市的原因: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及长江的出海口;发达的铁路网,有充足的农产品及原材料供应,有广阔的市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
和太湖流域的下游,长江三角洲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
5、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是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城市的服务范围呈现六边形;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范围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
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40%左右);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70%以上);发展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
风速和风向;环境质量下降,出现大气、水、垃圾和噪声污染。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7、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产业基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
学会结合实例分析。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因素);
(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市场因素);
(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科技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
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在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
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
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中国。
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水源充足(4)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5)人多地少,饮食习惯以稻米为主(6)水稻生产历史悠久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
我国主要分
布在东北、西北等地,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
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
人稀(5)机械化水平高
(6)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7、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其区位条件(答案同上:略)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
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
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是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
业化程度高。
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有优良的天然草场。
(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
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
大城市周围。
7、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有利于
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西欧
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
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