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设计集合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集合15篇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然之道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课文语境中巩固第一课时对四字词语、关键词语的理解。
2.通过品读文中词语与关键句子,使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在读中品味我和同伴的心理历程变化,与向导的心理活动作对比,学习人物的心理描写。
3.本文叙事说理,通过读懂小幼龟接收了错误信息不幸被啄食的场面,体会课文题目“自然之道”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文中词语与关键句子,体会我和同伴、向导的心理变化,从中领悟课文如果我们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难点:
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和同伴因不懂自然规律而造成灾难的懊悔,以此领悟文题的“自然之道”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一)温习旧知,听写词语
在上新课前,老师读词语意思,请同学们听写出词语,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气喘吁吁、鱼贯而出、愚不可及、饱餐一顿、踌躇不前)。
[检查指导易错字“贯”字书写]
在上新课前,老师读词语意思,请同学们写出词语:
1.形容气喘得厉害呼吸急促的样子
2.像游动的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3.在课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4.指饱饱地吃了一顿
5.形容因徘徊不定而停留不前
(二)回顾主要内容,利用词语填写主要内容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方法去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要素串联法]
(2)填空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把上面听写过的词语填入这段话里面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一个小岛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我们看到一只()的幼龟被嘲鸫啄食时,不顾向导劝阻,()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成群的幼龟接收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结果让食肉鸟(),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懊悔。
二、换位思考,走进人物内心
1.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我”和同伴们心情变化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向导心情变化的句子。
大声朗读这些划线的句子,通过朗读表达出情感变化。
讨论: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心情变化?
同学们,我们为了能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咱们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
一二组的同学当我和同伴,三四组的同学当向导。
分别汇报一下你们的心情变化。
2.向“我”和同伴们提问:
(1)你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一登上小岛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紧张
(3)你是看到了怎样的一幕,变得非常紧张了呢?读读课文中相关的描写。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
否安全。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4)在课文中读读看这一幕。
在这个句子中,你从哪些词特别让你感受到紧张?试着把这些词语读好,读出紧张的心情。
(突然、企图、啄、拉)
3.向向导提问:
(1)小幼龟探出头来,我和同伴们看到幼龟被嘲鸫啄食,心情非常紧张。
那这个时候,向导们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若无其事)(2)你能读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吗?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到:“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
(3)提问:我听出了,话语非常冷淡。
我和同伴,看到向导这么冷淡,你们有什么想要问他们的么?
(3)我们的向导是懂得自然之道的。
向导是这样说的,但是他却是怎么做的?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思考:向导的言行似乎不一致。
这是为什么呢?
4.以读悟悔,向“我”和同伴们提问:
(1)这时候小幼龟得救了,但是你们心安了吗?这时候你们的心情怎么样?(震惊)
(2)为什么会震惊呢?读出震惊的语气来。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3)课文中哪些地方还描写了这震惊的场面?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
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3)默读课文中这两处描写幼龟的句子,文中用了哪些四字词语描写了幼龟入海的场面?
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伴而出成百上千
你们感受到这个场面本来应该是怎么样的?
就是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却因为人们的干涉,这些幼龟都要面临被吃掉的命运。
读四字词语,你感受到这个场面本来应该是什么?现在的场面却意味着?
(4)引读:品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看着这些刚出生不久的小幼龟,他们满怀着对大海的无限向往,看着这些食肉鸟恶狠狠地扑向这些幼龟,我们意识到了——看着这些小幼龟惊慌失措的样子,我们震惊地意识到了——
看着这些小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们震惊地意识到了——
(5)课文中人们的心情是怎么样?从动作中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6)向导的心情有什么怎样的?
齐读第八自然段,读出悲叹的语气来。
三、语用拓展,感悟自然规律
1.走进侦察兵小幼龟的内心世界,为课文补白
想象一下,当向导捧起幼龟把它送向大海的时候,小幼龟会有什么反应呢?小幼龟向往大海,如果小幼龟会说话,它会对人类说什么呢?拿出笔来写一写。
2.是的,就像你们写的一样,如果不是我们拯救这个侦察兵小幼龟,很有可能他就牺牲了。
但是正是因为他的牺牲,却给龟群带来了正确的信息,换来成百上千的小幼龟的生命,这就是幼龟的生存法则。
同学们我们通过多角度的换位思考,感受了这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怎么一个自然之道?
结合我们这篇课文来说,人类应该怎样遵循自然规律?
3.人是万物之灵。
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自然之道》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4.拓展阅读: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来让我们明白了一
个道理。
这种写作的方法叫做“叙事说理”。
接下来,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
5.读完我们的课文和这篇文章,结合我们的生活经历,还有没有见过或者听说过类似的事情?
总结:所以我们在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不然就要像文中的我和同伴一样带着悔恨离开。
板书
自然之道
遵循自然规律换位思考
我和同伴:紧张→震惊→懊悔/后悔
向导:若无其事→悲叹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2
一、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
今天,你们将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2、悬疑读文:
读课文题目,“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带疑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3、自主识字:
⑴ 提示学生利用窍门,读准字音。
(如,读“愚”字不能读成yí,“吁”不能读成xī)找出难读难写的字,研究特点。
(如,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如,写“啄”字第九笔的“点”不能丢掉,写“帽”右边的“曰”不能写成“日”等)
⑵ 同桌交流,相互识认。
⑶ 着眼学法,重点强化。
(由学生提出难认难写的字,并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法,落实识与写)
4、读课文:
⑴ 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读中点拨学生在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或与同学合作读。
⑵ 交流练读情况。
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然段读,相互推荐读,老师注意给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机会。
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求其他人认真倾听,读完后由学生自己有重点地点评。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词句,教师要让学生读到位。
整体感知。
说说初读课文的印象或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
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再让其组织语言来说。
尊重学生自己初步的读书感受和见解。
二、探读课文,读出自我发现
1、自主探读: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重点,读出感情,与作者情感共鸣。
提示学生联系课后连接语提示的内容读课文。
2、心声吐露:
⑴ 与同桌相互交流;
⑵ 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
教师做要点板书。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着眼学生感悟,抓点精读: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后,再做深入探究。
(问学生有什么问题)
⑴ 学生提问并品读:为什么说“似乎在侦察”?
(是“我”见到幼龟的动作后的猜测,但并不了解真的是这样)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突然”“啄”“拉”)向导怎么做?
⑵ 学生提问并品读:向导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为什么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他为什么不给“我们”解释?(面对的是“焦急”、是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情况十分紧急)
⑶ 理解“自然之道”并导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延迟评价,从
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导入故事发展的相关内容),那么,“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
2、“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理解“愚不可及”)愚在哪儿?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⑴ 学生读书,抓词抓句感受当时的事态。
(适时出示挂图或点击课件)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可能会想什么?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
(可结合先前的“颓丧”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
⑵ 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体会向导“悲叹”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3、着眼学生体验,探微发幽:
回归课题,引发话题。
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
(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
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和开课导语谈谈: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
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
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走出文本,开展实践活动
1、导读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2、自由组合,分小组讨论确定活动内容及拿出活动安排,全班交流:
(要求选定组长,搞好分工,排好时间,并作好相关记载──可以以日记、活动报告、行动纪实等形式反映)
3、学生分组行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也可结合后续的学习内容进行)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3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它是阅读习作的基础。
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方式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
对于认识的字,由于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生字都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
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
(2)基于阅读
指导朗读、默读,诵读课文,展开想象。
“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并得出结论。
2、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学生的概括能力相对较差,他要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本文,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的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概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终做到所概括的内容正确、语言简练。
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人类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3、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联系实际的例子、谈感受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明白道理,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评价任务
1、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课文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人类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教学活动过程
环节学习过程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10分钟活动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4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同学们,请看着提示写出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
(纠正书写)
2、师:(出示一段内容)选择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师小结:我们不仅可以用归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像这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概括出主要内容。
二、换位思考,把书放进心里。
(一)学生自主学习
1、师:在这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
(1)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
(2)如果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
2、师: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如果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当时的情景,哪些行为让你们觉得愚不可及?
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出幼龟的犹豫,其实它正在侦查情况,而我们却不知道。
师:请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这段话,你还能读懂什么?
(1)从“欲出又止、踌躇不前、探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幼龟的机警、小心、谨慎。
A、幼龟出的是为了什么?“止”呢?
B、词语辨析:“探出”和“伸出”
C、学生表演幼龟的动作
师小结:看来幼龟是多么会保护自己,多么神奇啊!
(2)从“啄、拉”感受到嘲鸫的凶狠。
(3)朗读体验。
3、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看出我们这些游客是愚不可及的。
(1)理解若无其事的意思。
为什么会若无其事?
(2)指导朗读:读出向导的漠然
(3)划出文中我们和向导的态度的词语。
(4)指导朗读。
4、师: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
我们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大家发挥想象,写一写你看到的场景吧!最好能用上积累的四字词语。
师小结:的确惨不忍睹啊!
5、向导和我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描写向导和我们的动作的词语划出来
A、(摘下、放进、抓起、奔跑。
)
B、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心情十分焦急)
C、指导朗读。
6、(1) 出示句子: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
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若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决策,幼龟们就不会白白送死了。
)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
比较句子:师:你读出了什么不同?向导的心里会是怎样的自责?
(没有抵住舆论压力,没有坚持到底,没有胆量与错误的观点相对抗。
)
三、回归“道”,提升文本理解。
1、师: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
这“道”不是我们第一节理解的简单的“规律”概念化的两字,而是——。
(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
2、你们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3、出示美国作者伯罗蒙塞尔创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的结尾
四、布置作业。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讲述我们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求把幼龟抱向大海。
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设计理念】
本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以主人翁的姿态去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引导学生去品词、品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还设计小表演、小采访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
⑴ 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⑵ 自读表演,理解内容;
⑶ 品词品句,积累感悟。
3、情感和态度:
⑴ 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⑵ 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初解“道”
1、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
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去旅游,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大自然中的真实故事──9、自然之道(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规律)
“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大自然中的规律)
3、那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究吧。
[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文字本身的理解,适时的质疑,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
]
二、自主学习,感悟“道”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旅游的地方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的飞机起飞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
(课件出世界地图)
趁这空隙,我想问问同学们:上飞机前,向导告诉你们,此趟旅行,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实地观察一下南太平洋绿龟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第一自然段内容简洁明了,以观看课件的直观演示轻松巧妙带过。
]
2、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
(课件出示绿龟图)
⑴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⑵ 指名交流。
(学生有的交流的是书上讲的,有的是课外搜集的)
过渡:你们真棒,能了解这么多绿龟的知识。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从课外
搜集的知识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赞扬,在得意中丰富了见闻。
3、同学们,美丽的加拉巴哥岛到了!已近黄昏,我们抓紧时间上岛吧:
(课件出示嘲鸫咬啄幼龟图后故作惊讶)咦,你们怎么了?一个个露出那么惊讶的表情!你们看见了什么?
⑴ 赶紧先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
然后和同桌演演你看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老师也知道你就读懂课文了,但要注意演出嘲鸫和幼龟的动作。
⑵ 指名表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突出幼龟“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嘲鸫“突然飞、啄、拉”等动作
[教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读文本、活用文本。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多种感官,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感悟课文的内容,课文可理解产生质的飞跃。
]
4、看到眼前发生的这一幕,我们的态度和向导有什么不同?自由读课文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我们和向导神情的词。
⑴ 学生交流。
我们“紧张、焦急”,向导却“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
⑵ 你读懂了“若无其事”吗?向导为什么这样说呢?(明白自然之道)你能若无其事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⑶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我和同伴的指责,向导只好极不情愿地把幼龟抱向大海。
⑷ 同学们,看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相机就学生的发言为以下的问题。
⑸ 教师相机采访“向导”扮演者:
xx向导,我们这么紧张,你却若无其事,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xx向导,你既然知道不能这样做,为什么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你为什么不给“我们”解释?(情况十分紧急、用实践来教育他们)
⑹ 齐读,读出向导的若无其事,我们的紧张。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