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英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化的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径直将文章二分为形与神的对应关系, 是文学式解读的第二步
• 因此,对于审美类文章的解读,无论作者提供 怎样多的纷繁的认识对象,用了怎样五彩缤纷 的语言来修饰,考场上的阅读者,可以径直以 首先提取作者的思想结晶为目的,如果没有考 题要求,无须跟着作者重新体验作者的体验过 程。只需要辨认出作者的形神兼备的创作手法, 径直采用直线二元切分法,(也许需要纵剖, 如《司马祠》;也许需要横断,如《遗忘》), 径直将文章二分为形与神的对应关系。
• 契诃夫有一句名言:如果第一幕在墙头挂上一 支剑的话,那么最后一幕一定要让剑出鞘。否 则,不应该置于观众面前。意思是创作无闲 笔,写作中布局的一块石头,阅读中也是要 解读出意味来的。比如《红楼梦》贾府门前 的狮子,沁芳河,铁槛寺、馒头庵等,都不 是生活中自然的存在,而是作家精心创造的, 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老人与海》中小孩 子做的那个关于狮子的梦,都是象征。
理解文学创作规律是文学式解读的第一步 • 一般而言,训练考生的文学类散文,都具 有成功的形象创作,因此它应该是借助直 接感知的局部,自由灵活地引起读者具体 生动想象的审美对象。这个道理就是对文 学形象创作规律的认识。根据这个规律, 形象阅读,就是感知局部,体验审美道理 和人生哲理。H:\zz用\1217日 标准化策略 课件\冬夜重读史铁生.docx
• 再看香菱的第一首诗,以我们简单的“情景二元” 标准来衡量,这首诗里竟然没有出现写情或者写 理等点题的句子。貌似第二联是,其实也不是。 • 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拦。 • 全诗穷尽所能的写月光,设法把月光普照的样子 给呈现出来。曹雪芹在这首诗里,特意给我们展 示了一个初学者在写作时以形似为目标的局促的 样子;特意抛却了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东西—— 神理。
的人,已不复存在。自然依旧,人事不复。 沧海桑田,令人感慨万千。
• 进一步的分析:燕子的穿越构成一个组合 关系。但是,像燕子一样可以穿越的大量 的物构成聚合关系。一个组合关系可以生 产无数个同一组合关系的句子,就是因为 有大量的聚合者存在。如果阅读者能够有 意识的在脑子里建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那么,遇到具体的阅读对象,就会根据同 一组合关系,分析形态各异的文章。
• 在结构复杂、内容深奥的文章面前,如果没 有经过这种把全文化成一句话的能力的训练, 阅读线索很快就会被文章的繁复性淹没了。 • 这里介绍一种语言学上用来抓住主干、疏通 内容的方法,即“直线二元切分法” (1.1 直线二元切分方式示例.doc。
1.2.课堂实践
• 1.2. 课堂讲解 《社会和个人》.doc • 标题是“社会和个人”,也就是“ A 和 B” 的关系 类论题。写这类文章的通常思路是:从 A 的角度 写A和B的关系;再从B的角度,写B和A的关系。 表面上很像记叙文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 法,但其实绝对不是。尤其是爱因斯坦的文章, 他怎么可能简单的重复填充一个“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格式呢? 所以,这样的文章,尤其值得拿来给学生训练概 括性解读能力。
解读三种能力对应的三个策略
• 策略一、把文本当成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句子的 语言学式的解读策略。培养阅读所需要的抽象概 括能力。 • 策略二、把文本当成一个有比兴寄托的主客观统 一的艺术形象的文学式解读策略。培养阅读所需 要的感悟能力。 • 策略三、对文本进行历史化、语境化处理的社会 学解读策略。培养阅读所需要的“对文学文本世 界中的社会存在以及社会存在之于文学的影响实 行双向考查” 的能力。
• 这样,按照层级关系解读下来,全文是一个大的 因果条件复句: • 因 • 因果条件分句一,写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A:只 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 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促成社会的向上发展; • 因果条件分句二,写社会对个人的作用B:社会 的健康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 • 果 • 结论:C社会要通过有计划的分工使个人的物质 生活有保障,同时还要保障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 空闲时间和精力,就能用来发展人的个性,就能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 换言之,这套阅读策略,就是要在语言学 (准确读懂“能指”)、文学(将“能指” 透析至“所指”)、现实(将文学世界的 “所指”嫁接至真实世界的“所指”)三 个维度上,建构阅读过程,指导阅读活动。
①把文本当成一个具层级结构的句子
的语言学式的解读策略。
• 基本的要求:教学生学会把一篇文章当做 一个句子来读。也就是说,要把全文简化 为一个单句,包含着一个主词和一个大谓 词。无论是大文章,还是小文章,都要求 学生先确定一个主词,再把其余的全部内 容都看成是从不同角度解释主词的谓词。 但产生这个句子的过程,包含了把全文的 内容都分析成具有主词和谓词的逻辑形式, 然后研究这些逻辑形式之间的逻辑推理关 系。即S+P形式的叠加。
• 解读之法:把握其情景交融的二元展开方 式——由景及情。第一,通篇展开的方式, 是先景物描写,后直接抒情;第二,具体 物象的隐喻特点也是这样。
• 月的特点——人的特点 • “精华”既是点名月华,月华是精华,掩 盖不住的精华;又是暗指作者香菱。从香 菱的出生看,她也是精华。整首诗切合香 菱一生辗转无依的命运,借咏月而寄托个 人的情感哀怨,流露出其“心”其“志” , 达到物与人的契合。
理解文学创作规律是文学式解读的第一步 • 任何文学形象都必然同时具有造型性和表 情性这两方面。丝毫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纯客观性”的文学形象是不存在的, 文学形象无论以什么形态出现,必然包含 着作者的感情态度、思想倾向、审美评价, 尽管有时很含蓄或出于不自觉。所以成功 的形象创作,应该是它不受直接感知的局 限而能自由灵活地引起人们各种具体生动 想象的审美对象。
docx径直将文章二分为形与神的对应关系径直将文章二分为形与神的对应关系是文学式解读的第二步是文学式解读的第二步因此对于审美类文章的解读无论作者提供怎样多的纷繁的认识对象用了怎样五彩缤纷的语言来修饰考场上的阅读者可以径直以首先提取作者的思想结晶为目的如果没有考题要求无须跟着作者重新体验作者的体验过程
再看香菱写的第二首诗
• • • •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 以我们简单的“情景二元”标准来衡量,这首诗 里出现了借写梦写情的句子。位置也是在最后一 联。但是跟第三首为什么月圆人不圆这样的人生 哲理性的发问,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是有个人之 小魂,而没有社会之大魂。还算不得好诗。
• 阅读者甚至不理会作者所刻意剪裁的形象, 一视同仁的平平展展的阅读所有的文字,怎 么分辨“形”以载道呢?告诉学生所有的景 物描写都是用来抒情叙事的,都是载道的形 象,那么,《祝福》里的大雪是景物描写, 所以,它也是用来抒情叙事,是“载道”的 形象。所以,阅读中就必须结合语境,分析 它的含义或者作用(所抒之情,所叙之事, 所载之道)。
②把文本当成一个主客观统一的形象的
文学式解读策略。
• 为什么要把解读形象,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 任务来完成? • 把一篇文章当成一个单句或者一个复句的解读方 式,为的是迅速把握文章的主干脉络,层级结构, 以便使文章的阅读有主有宾,有君有臣,迅速分 解出以一个关键词为中心,其他部分围绕中心有 序建构的中心思想来。但是这种解决阅读顺序的 办法,不能解读出含有文学形象的作品意蕴。所 以,光有一句话的逻辑追问是不够的,还必须有 形象解读的知识。
• 由写月而人生,普通的自然景象,跟深刻的人生哲 理联系起来。先写景,后抒情,创作由所感达到所 悟。所以,这是一首成功的体现以塑造主客观交融 的形象为创作宗旨的诗。 • 精华难掩,影魄娟寒,起句就仰其高洁;而“砧 声”,暗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鸡 唱”,暗合“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在他 乡,一在家里。“绿蓑,红袖”句,暗合“谁家今 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联一内一外,一 外一内,以月照下的开阔景象,写千里明月照相思 的情形,表层表现分离相思的主题,深层表现人生 之苦旅的常态。
培养发现形象以及发现作者由形象向抽 象转换的能力,是文学式解读的第三步
• 由于语言是抽象概括的符号,不能直接再现 事物的可感属性,不能像造型艺术形象和音 乐艺术形象那样为视觉和听觉的感官直接把 握,所以,对由语言塑造的审美对象的审美 过程,实际上是需要理性参与的。这种理性 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比 如,有多少人第一次读《祝福》,就明白那 里边下大雪的意味?甚至有多少人意识到大 雪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审美意象”?
2.2.1课堂实践
• 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学写《咏月》 诗为例,做文学形象解读示例。先看第三首: •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 前六句都是形象,尤其是中间四句,最后两 句是抒情言理,把诗歌的主旨——人生哲理问 题问出来了。 • 这就是形神兼备的样态。
运用语言学方法发现主题模式
• 运用二元直线切分法,不仅能够尽早发现 确立各个独立文本的主题,还能发现同类 文本的主题模式。比如,中唐诗人刘禹锡 写的《乌衣巷》,运用二元直线切分法, 得出“昔日贵族人家的燕子 而今飞进 普通
人家”的句子,悟出作者是要借这只穿越 历史的燕子之所见、所居,写出王谢类高 贵家族衰败的历史事实的道理。
• 1.总观全句(全文),根据逻辑关系,确定 “分句”的界限。 • 2.尽量一分为二,把全文的第一层次的“分 句”关系理出来。之后再在每一个“分句” 内部做进一步的划分。 过程:把文章的三部分拉直成一条线,找第 一次的切分点。第一次切分,不是在第一 个分句和第二个分句之间,而是在第二个 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因为,第一个分 句与第二个分句是第二层级的并列关系。 它们共同与第三个分句构成第一层级的因 果关系。
• 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主词是“社会”, 谓词是“要给个人以双重保障”。而作为 文章标题的 “社会和个人”,只是一个状 语。 • 变成一句话: • 在“社会和个人”这组关系中,“社会” 才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并且是在更为根 本的角度上,进行改进的方面。
• 1.2.2遗忘 吴冠中 (见链接) • 切分方法完全一样:第一次切分是在陈列 现象与揭示意义之间: • 遗忘的现象①②③④⑤‖遗忘的意义⑥⑦ ⑧ • 从标题确定主词是“遗忘”。 • 一句话:遗忘是人生没有谁能够拒绝的现 象,但是无须担心,真正的遗忘是一种境 界;遗忘之后,人生的彩点,都落在了历 史的记忆中。
• 回顾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方法 的特点:通过把握一篇文章的结构,从而 明晰文章内容的构成方式,确保在同一层 级上确立文章主旨。通过把握一群文章的 共同结构,从而明确一群文章的主旨探究 问题。以相同的认知方式,探究文章中不 同的“大主”“大谓”各自聚合出的不同 内涵。这些组合成“同结构”、聚合成 “异内涵”的文章,对于读者而言,恰如 古人所说的“一本万殊”、“月印万川”。
• 类似地,学会把一篇文章当做一个句子来 读之后,会发现,大量的文章概括出来的 都是同一个句子。于是,就可以做到把一 类文章当做一个句子来读了: • 历史的燕子, 飞进了今天的人家。 • 1.历史的月光 倾泻在游子的窗棂上。 • 2.历史的浪花 • 3.历史的鹧鸪 • 4. 历史的长河 • 5. 历史的书卷 • …… • 主题模式:过去的景物,今天还在。过去
把香菱的第三首诗变成一句话
• “由……写到……,联想到……,并借…… 向……发问,表达了……”。 • 到此,我们发现,用语言学的方式得到主 题,与用形象分析的方式得到主题,最后 殊途同归。也就是说,一首诗,不可能像 表面呈现的那样是一堆散乱的景物的叠加, 纵然一眼看上去是ABCD,其主题也只能是 一句话,而不会是4句话。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化 探索
北京市十一学校 南红英 2013.11.6 ——2015.3.24
姑且就称之为策略吧
• 语文教学上讲授的阅读,不是自然主义的,而应该 是解读。所谓“解读”即是“我们理解体现在一个 物质符号中的精神现象的活动”,或者“在外部世 界的物质符号基础上”理解“内在的东西”的活动。 • 解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点包括三方面: • 概括性解读,形象典型意义解读;历史语境解读。 第一个是通过逻辑关系把握;第二点是通过象征比 喻关系把握,第三点是通过现实对应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