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文言文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上册文言文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解析1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増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C.是进亦忧,退亦忧/实是欲界之仙都
D.锦鳞游泳/沉鳞竞跃
(2)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阳楼是滕子京在贬谪的情况下重修的,这构成了这篇文章写作的一个重要的背景。

B.作者没有花大量笔墨描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因为前人记述详尽。

C.文章描写了“迁客骚人”登临此楼时,面对或雨或晴下的湖景,感受到的悲喜之情。

D.文章的重心是探求古仁人的情怀,表达了自己“先忧后乐,与民同乐”的理想。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德以化人,财勿累己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①庸愚者转为上达②,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已,而以有财乱世,其累尤深。

(选自王永彬《围炉夜话》)【注释】①下流:品性低下。

②上达:品性高尚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多有败行/必能使行阵和睦
B.总为一利字看不破/而或长烟一空
C.学业之不进/虽欲言,无可进者
D.其累尤深/水尤清洌
(2)请用三条“/”个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
(3)结合选文,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________②弗敢加也________③公将鼓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中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B.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C.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

D.本文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及对比方法来刻画鲁庄公和曹刿的性格。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客此________ ③及下船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D.《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直抒胸臆,将自已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了山水小品。

5.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⑤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⑥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注释)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杭州风俗,游湖赏月。

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

③燎:火把。

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

⑤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⑥夕春:夕阳。

(1)(赏月景)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明时间)下列(甲)(乙)(丙)三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

B.(乙)文中农历七月半,为了欣赏西湖月景,人们“逐队争出”。

C.(丙)文中“俗士”指的是“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人。

D.(甲)(乙)(丙)三文中张岱、袁宏道游西湖的时间与“杭人”不同。

(3)(品言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4)(辨虚词)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中的画线词语的丰富意味。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甲文)
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乙文)
(5)(析情感)同为游览西湖,张岱和袁宏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三篇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子猷逸事

徽之字子猷,性卓荦①不羁,初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后为桓车骑②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

” 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
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

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

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厅事坐相待。

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

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

主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

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注释)①卓荦(luò):卓越出众。

②桓车骑:指车骑将军桓冲。

(1)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

(用“/”断三处)
初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后为桓车骑骑兵参军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卿署何曹(管理)
B.马比死多少(近来)
C.王肩舆径造竹下(径直)
D.犹冀还当通(通过)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厅事坐相待。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子猷“卓荦不羁”的一组是()
①似是马曹②未知生,焉知死
③王肩舆径造竹下④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

”请结合《世说新语》中的相关记载,试举一例。

(以上选文除外)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

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解释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拥毳衣炉火________
②上下一白________
③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④辄复不遂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3)对以上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夜的寂静。

B.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的停顿应为“湖中人/鸟声/俱绝”;乙文“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的正确断句应为“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C.甲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回忆录《陶庵梦忆》,作者在文中不着痕迹地融入了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D.乙文写夜雪之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传形写照,笔触轻灵,极富韵味。

(4)甲、乙两文都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其雅趣分别体现在哪里?请各概括出一点。

8.课外文言文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A.鲁仲连辞让再三/旦辞爷娘去
B.终不肯受/受上赏
C.遂辞平原君而去/太丘舍去
D.终身不复见/不敢出一言以复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选文鲁仲连的行为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请说明理由。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①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

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

情,以成其性。

②《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注】①岑文本:唐大宗时宰相,文学家。

②蜃:大蛤蜊,吉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則透。

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董仲舒,西汉家,讲学时以推基遮,以求专心。

⑤饬:整理。

⑥懿:美好。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苏秦刺股
②人不学不知道
(2)下面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人虽禀性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 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燧动而焰发有地隐然而高
D. 待学成而为美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①、②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

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

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

”“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

”“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

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盛称其贤。

白侯之贤信己。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注】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

②繇(yáo):徭役。

③赋:税。

④问:问罪,责难。

A. 侯清约甚/以其境过清
B. 衢人咸为侯荣/咸来问讯
C. 不敢以意出入之/出其不意
D. 一州服其平/何苦而不平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3)结合选文,说说“白侯之贤”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丰年之乐者,幸⑤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掇:采摘。

②刻露:刻削裸露。

③本:描绘。

④安:安享。

⑤幸:有幸。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宴酣之乐________
②岁物之丰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示官职的词语,他们指代的是同一个人,请写出该人名。

(4)先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春夏之景的语句,再从【乙】文中找出描写秋冬之景的语句。

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5)【乙】文中写到“岁物之丰成”,请结合【甲】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6)作者在赏景之时,两文中流露出怎样一种共同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
12.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阴翳
③乐其乐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段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 文章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了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清明。

C. 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D.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在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D
解析:(1)D
(2)示例: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
(3)D
2.D
解析:(1)D
(2)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
(3)对待孩子不仅需要爱心的呵护,也需要严格的教育,对孩子过分宽容,会导致孩子善恶不分,品行败坏。

3.D
解析:(1)目光短浅;虚报;击鼓
(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②我发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3)D
4.D
解析:(1)消失;客居;等到
(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D
5.B
解析:(1)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B
(3)①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

②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4)【甲】文突出了人在宇宙间的卑微渺小,蕴含了作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孤寂感。

【乙】流露出作者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

(结合两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如【甲】文中读出张岱面对宇宙的辽阔、浩渺,流露出作者不管世界有多大,可我就在这里的洒脱、淡然,亦可)
(5)相同:①张岱和袁宏道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独到的审美情趣,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张岱“大雪三日”“更定”后“独往湖心亭看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与人们“巳出酉归”“止午、未、申三时”游西湖的时间及“好名”的目的截然不同,都流露出两者不与世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卓尔不群的高雅情趣,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②都表达了对世俗庸人的讽刺、批评。

张岱认为七月半人们游湖因“好名”而“逐队争出”,“一无所见”却还“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袁宏道称“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人为“俗士”,嘲讽之意溢于言表。

不同:张岱游湖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袁宏道则有以山水为乐的情感。

“崇祯五年十二月”流露出对亡国的哀思,“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寂,面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辽阔、浩渺,流露出人在宇宙间的卑微渺小,有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孤寂感,全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袁宏道认为西湖月景“别是一种趣味”,这种乐趣不能向凡夫俗子述说,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自得。

(异同各写出一点即可。

其他观点,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6.D
解析:(1)初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后为桓车骑骑兵参军
(2)D
(3)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

(4)B
(5)示例一:例如桓伊为此前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笛:“踞胡床,为作三调。

弄毕,便上车去。

客主不交一言。

”桓、王二人傲视礼法、洒脱不羁的风度朗然可见。

示例二:《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可见王子猷的洒脱不羁。

7.B
解析:(1)裹、围;全、都;消失;总是,就
(2)①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②当时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

(3)B
(4)甲文体现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看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体现在:①雪夜聆听雪粒敲打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8.C
解析:(1)C
(2)所贵于天下之士者/ 为人排患/ 释难/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有。

鲁仲连为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行为在今天仍然值得发扬,因为他为人排忧解难,助人不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另外,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也是值得发扬的。

9.A
解析:(1)大腿;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10.B
解析:(1)B
(2)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3)①以田定赋,做事公平;②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③严格管理胥吏。

11.(1)尽兴地喝酒;年
(2)就天天同滁州百姓昂首观青山,低头听流泉。

(3)太守、刺史;欧阳修。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语言凝练(或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能抓住景物特征)。

(5)滁人出游、太守设宴就地取材,都能体现出滁州物阜民丰的特点。

(6)与民同乐。

醉能同其乐;与民共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