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见了林保健校长写的三则批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看见了林保健校长写的三则批语
在我的案头,珍藏着一本25K100页的软面抄。
这是一本教学工作笔记。
模糊记得这本笔记本是学校统一为青年教师购买的。
那时,学校青年教师较少。
为了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从1999年新学年开始,学校提倡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青年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反思。
而作为语文教师,每月还要坚持写一篇文章送林校长批阅。
另外,我们还参加过林校长亲自命题并监考的古诗文背默考试。
这本教学笔记是2000—2001学年的,那年是分校后的第一学年,我到二高工作的第三年。
分校后,教师一下子显得紧张起来。
这一年,我是第二年教高二,任二(3)、二(4)两个班语文课,兼二(3)班主任和语文备课组长。
忙中偷闲,仍然坚持写教学札记。
如今,九个年头过去了,无意间看到这本教学札记,顺手拿起,从前到后浏览了一遍,林校长当年批阅时写下的三则批语又一一展现在我眼前——第一则:
于剑涛老师:
我认真读了你的教学工作札记,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一种精神,一种严于律己、奋发向上、刻苦钻研的精神。
这种精神辐射出来,对学生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同时我也产生了一种不安,也就是你在札记中流露出来的一种心理让我为你担心,担心它会影响你的进步。
一个人需要自信,需要欣赏自己,但是更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
譬如投稿,自己非常欣赏的稿件到编辑那里不一定通过,我以前也是埋怨编辑“不识货”,后来就变成查找自己文章的不足了。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真正的好文章一定会有人慧眼识珠,真正有才能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赏识。
牢记:任何人都是在他人的认同、赞许中实现自己价值的。
林保健 2000.12.30 这一则批语写在一组教育教学工作日记之后。
其中有一篇日记,写到向当时我县办的《洛阳日报•新安版》投稿的情况,林校长的批语是针对日记中的几句议论有感而发的。
那时,我刚过而立之年,正是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时候。
“一个人需要自信,需要欣赏自己,但是更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
”“任何人都是在他人的认同、赞许中实现自己价值的。
”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两则人生箴言,给我的事业和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
校长的意思显然是说我过于自信,甚至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了,再自信的人,如果得不到他人乃至社会的认可,那也是白搭。
其实,就我自己而言,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学有了点
成绩并因此拥有了一份赖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之前,我是非常自卑的一个人:家境贫寒,身有残疾,初中毕业,修理地球,甚至有可能连个媳妇都讨不上……所有这些,使我在长达六年的自学历程中一度心如死灰。
靠着“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一信念的支撑和“自强不息,永不服输”的精神,在长达20年的岁月里(从1982年初中毕业到2003年6月拿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和拼搏,终于如愿以偿,奠定了自己的事业之基。
这使我意识到:自信,是一个人学业进步、事业成功的基石。
因此,在参加工作之后,习惯使然,秉性难改,过于自信这一点儿,一度使自己吃尽了苦头!感谢林校长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教诲,兜头一瓢凉水,使渐渐有点飘飘然的自己清醒了许多!遗憾的是,自己生性愚钝,目光短浅,在二高这座大熔炉里历练了十余年,并没有多少长进,辜负了校长的期望。
我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绝大多数,我将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人生教训,怀着诚恳之心写出来,愿与希望长进的青年朋友们共勉!
第二则:
剑涛老师:
你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你没上过高中,也没有上过大学,然而却能站在高中的讲坛上,这里面包含的哲理应该给你的语文教学以有益的启示。
语文这个学科最容易自学,非讲不可的东西并非很多,因此引导学生自学才是最主要的。
大胆引导学生自学吧,这是语文教改的方向。
林保健2001.3.12 这则批语写在一节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所执教的公开课教学反思之后。
这节公开课学习的内容是一个单元知识《戏剧文学常识》。
在备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9个思考题,教学设想是通过这些思考题,引导学生回忆、阅读旧有知识和教材上的知识短文,帮助学生建立起戏剧常识的知识框架,以便指导本单元的戏剧学习实践。
但由于学生一上来回答问题不很顺利(当时以为是因听课造成了学生的情绪紧张,写教学反思时认为是问题设计得太抽象。
其实,戏剧在整个中学阶段只安排了两单元,初高中各一,初中安排在初三,高中安排在高二,相隔三年,旧有知识回忆不起来,理论知识本身就很空洞抽象,思考题设计若再抽象的话,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用现在的眼光和教学理念去看的话,这节课根本不需要讲!),耽误了教学时间,打乱了教学思路,所以将学生回忆、思考、看书的时间挤没了,整节课出现了失控局面:为板书而板书,为提问而提问,为检测而检测。
我觉得头上汗津津的,我看到有听课的同志在闭目养神,我已分明感觉到失败了。
有一刹那,我甚至在脑海中闪过了这样一个念头:干脆放弃,不讲了——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则教学反思我写了五页多,有2500多字。
林校长的批语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讲得太多!
讲得太多!——不仅仅是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就是现在——新课程方案已实施了将近十年,而新课程标准也已颁布、实施、推广了5年有余,——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这恐怕还是一个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由于讲风太盛,教师的架空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有效阅读;由于讲风太盛,大容量的新课程教材处理起来时间紧迫,捉襟见肘;由于讲风太盛,挤占了学生有效地阅读时间,所以一沓沓厚厚的读本,教师没时间指导,学生没时间阅读,师生共同懒得理它,不屑一顾,弃之若敝履,使国家设置的课程计划、新课程标准设定的课程目标和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付之东流,因而人才培养目标也就大打折扣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这些建议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大量的、有效的教学时间用来让学生阅读、感知文本,必修课是这样,选修课是这样,语文读本更是这样!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单是必修就够讲的了,读本根本没时间处理!”“选修课又有经典原文,又有相关读物、阅读指南,还有大视野和知识链接,内容庞杂,怎么讲?”是的,真要“讲”,真要“处理”的话,时间的确不够,因为这两个词背后站着的主体是教师;但要将教学理念和思路转换到“学生阅读”这一角度来看待同一问题的话,时间应该还是有的!
如今,语文学习的环境是越来越恶劣了,在“没有练习题的书籍都是课外书!”和“《读者》《意林》都是邪教读物!”(某些班主任语录)之声充斥校园的今天,就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守住自己的阵地,种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尽量在课内解决问题,少讲精讲,将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用来阅读,所有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语文这个学科最容易自学,非讲不可的东西并非很多,因此引导学生自学才是最主要的。
”林校长的这句话,高屋建瓴的指出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和自觉行动。
自己也曾设
想,最理想的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情景应该是:学生阅读文本后,不管是谁,不管是哪方面,大家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看法和想法,有什么感悟和体会,都可尽管提出来,该解答的师生互动解答,该交流的师生互动交流,那该多好!可这也仅仅是一种设想和理想而已,距离现实还有一段距离。
应该说,林校长的这则批语,早就为自己——同时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前进的方向,愿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朝着这个方向,向着我们的目标,奋勇向前!
第三则:
剑涛:
两篇论文我先读为快了,第一篇尤为欣赏。
提了点修改意见(此文很有新意,建议删去第二段,不知以为然否?)。
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同时要将自己的实践总结升华为理论。
你这样做方向很对头。
林保健2001.4.14 这则批语写在两篇论文之后,其中括号里的这句话以批语的形式单独写在首篇论文后,由于是一个整体,写此文时我将它合二为一了。
这两篇论文之前,附有我的一则留言:
林校长:
根据自己的一点教学体会,我写了两篇教学论文,想参加本年度洛阳市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评选活动,请给予指导,谢谢!
于剑涛 2001.4.12 从所署时间可以看出,林校长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仅仅在两天之内就看完了这两篇总计6000余字的论文并写了批语!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的情形:林校长只负责运筹帷幄、统揽全局,主抓教学具体工作的是杨德芳书记。
但校长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做到了这份上,用心何苦?其情何堪?再回头想想自己走过的成长之路,我深深体会到:自己完全是得益于林校长的谆谆教诲,说得再具体点,就是得益于“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同时要将自己的实践总结升华为理论”这句话!
——2002年4月,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下达了“十五”规划本年度的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指南。
私下里好像听谁说只有中学一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才有资格申报。
我当时还是中教三级,但我不信这个“邪”,就牵头组织了当时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刘涛、刘海涛、卢社会等几位教师,请林校长任顾问,请陈学峰、吕伯新老师任指导教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结合新课程方案已实施了两年,但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扭转过来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申报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这一课题。
没想到,10月份我就
接到了省教科所教科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课题立项通知书!从那时起,教学教研两位一体,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课题研究。
在钻研大纲和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新课程方案实施后的教学大纲和以前相比,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比如,老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的表述,是十几年一贯制的、政治性极强的“总述式”,而新大纲则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做出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
当时,教育部的高中新课程标准正处在酝酿制订的过程中,我依据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大胆推测,撰写了《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看新课程标准》一文,寄给了《语文报》(高中教师版)。
很快,2003年4月1日,该报就在头版用了半个版面的篇幅,在“课改谈片”栏目,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走向蠡测》为题,一字不落发表了此文。
同年8月15日,有感于新课程教材体系中的《语文读本》多被绝大多数师生忽略这一严酷现实而写的《语文“读本”姓“读”》,又在该报第二版显著位置发表。
《语文报》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报,这两篇论文的相继发表意味着,在这非典闹得人心不安的一年里,我有了两份沉甸甸的收获,我们的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2005年9月,我撰写的课题结项报告《从新课程方案到新课程标准》顺利通过省教科所教科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的评审,圆满结题。
又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将其中的一篇阶段性研究论文《从高考语文命题看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投给了《语文报》。
没过几天,我在办公室里接到了该报高考版编辑苏慧英老师打来的电话,要我将此文进一步具体化,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方面写成一组文章,予以发表。
这就有了自2005年11月23日(第151期)《语文报》(高考版)开始的四期连载,直到12月14日(第154期)才结束。
就这样,一次漫不经心的尝试,拉开了我教育教学教研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2006年9月,在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之后,突然接到与《语文报》同在一个城市——太原的《学习周报》(高考版)编辑王丽老师打来的约稿电话。
奇怪的是,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有此报,当然也与该报无任何联系。
从那时开始,我成了该报的特约撰稿人。
四年来,该报先后为我开辟过专栏,出过专号,连载、单篇发表更不必说!从“看编辑脸色”到编辑找我约稿,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从蛹到蝶的嬗变!所有这些,都得益于林校长的指点!
当然,受益的不仅仅是我本人。
本学年,隔过高一语文的新课程教学,我从高三直接进入新课改的前沿阵地——高二语文的新课程教学,尤其是直接首次面对新课程教学中的“选修课”模块,在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和其他五位同事一起摸打滚爬,——如若
不是那三年的新课程课题研究,如若不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早在四年前就已被我研读过数遍,并且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就是从一线教师的实践角度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的解读——那么现在,我个人的教学和备课组的工作就会不堪设想,就不会这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则批语,纸短情长,耐人寻味!十年过去,新安二高从分校的阵痛和阴影里走出来,像一只涅槃的凤凰走向新生,走向辉煌!我校青年教师数量猛增,由当年的几十位发展到如今的100多位,林校长也不可能再一一批阅我们每一次交上去的教育教学论文了。
因此,我将这本来属于个人拥有的“私有物”拿出来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也来感受一下当年的教育教学氛围,也算是资源共享吧!
最后,我愿以林校长给我的批语中的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与广大青年教师朋友们共勉!
——一个人需要自信,需要欣赏自己,但是更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
——任何人都是在他人的认同、赞许中实现自己价值的。
——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
2009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