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4月学业检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4月学业检测试卷
班级 姓名 考号 得分
一、 书写〔5分〕
二、语言积累及运用〔37分〕
2、名句积累,可以提升文学素养下面的空缺的句子请你补充完整.〔14分〕 〔1〕伤心秦汉经行处, .
〔2〕念天地之悠悠, .
〔3〕 ,客舍青青柳色新.
〔4〕海内存知己, !
〔5〕山河破碎风飘絮, .
(6) 东风不与周郎便, .
〔7〕 ,松柏有本性.
〔8〕抽刀断水水更流, .
〔9〕?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10〕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宋代的文天祥在?过零丁
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观: ,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
, .
3、成语积累:〔4分〕
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就借千
里马来比喻人才.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4、选择以下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 〔3分〕
A .叱咄(du ō) 缥碧(pi ǎo) 弗之怠(d ài)
B .烨然(hu á) 泠泠(l éng) 轩邈(mi ǎo)
C .皲裂(j ūn) 箪瓢(d ān) 辄尽(zh é)
D .婵娟(ch án) 黔娄(qi án) 汲汲(j í)
5、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2分〕 A .?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B .?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代文学家)
C .?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宋代文学家)
D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6、理解文言句意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 〔3分〕 A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B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环绕四周都是萧条的景色,不能遮蔽大风和烈日. C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7、结合语境,解释以下加点词语.〔3分〕 (1)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
了,有时竟会忘记带着结. (2)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
、引人注目的可能.
〔3〕实在标致..极了. 8、自由选取一具体形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3分〕 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9、同学们在阅读生活中,肯定看了不少好书,请把你觉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4分〕 我把最喜欢的课外书? ?推荐给大家,我觉得该书好就好在 .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冯骥才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
谁能找到这维
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 )太阳怎样灼热,( )站到树阴里便马上清爽宜人.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清楚.(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 )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是由于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公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方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忧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欣赏露天音乐会,突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呜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上下.这引得人们都笑起来,但无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
10、判断正误.〔4分〕
①世人知道维也纳森林,是由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
②维也纳人的所有骄傲与福气都来自他们的森林. ( )
③维也纳森林的面积是370万公顷,占国土的44%. ( )
④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内被绿色所包围的地方. ( )
11、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的关系是什么? 〔2分〕
12、联系上下文,给第五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然后把序号依次填在括号内.
〔〕〔〕〔〕〔〕〔4分〕
A.尽管 B.只要 C.即使 D.无论 E.只有 F.特别
13、结尾句的“深层内涵〞指什么? 〔3分〕
14、读了本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字数要求在50---100字左右) 〔4分〕四、古文阅读〔22分〕
〔一〕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13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或有所闻.
15、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16、译以下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
17、答复以下的问题.〔4分〕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18、这那么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3分〕
答:
〔二〕推敲〔9分〕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
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
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9、下面句子中加点“之〞字用法与“炼之.未定〞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项是〔〕
〔2分〕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观者讶之. D.引手作推敲之.势
20、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②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多读几遍,
你一定行!
文很美,好好读,好好想!
答:
五、作文〔40分〕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保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有人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请以“渴望得到〞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按题作文.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4月学业检测试卷答卷纸
一.〔5分〕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37分〕
2.〔1〕〔2〕
〔3〕〔4〕
〔5〕〔6〕
〔7〕〔8〕
〔9〕
〔10〕
〔11〕
3.〔〕〔〕〔〕〔〕4.〔〕
5.〔〕
6.〔〕
7.〔1〕
〔2〕
〔3〕
8. 9.? ?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10.〔1〕〔〕〔2〕〔〕〔3〕〔〕〔4〕〔〕
11 .
12.〔〕〔〕〔〕〔〕
13.
14.
四.古文阅读〔22分〕
〔一〕15.〔〕
16.〔1〕
〔2〕
17.〔1〕
〔2〕
18.
〔二〕19.〔〕
20.〔1〕得:〔2〕炼:
〔3〕讶:〔4〕具: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