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综应D类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题干中表述的观点虽然正确,但是表述并不完整。
等为最常
出现的知识点。
通常来说,题干表述的内容不完整时,判断为错误。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
2.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3.影响遗忘的因素;
4.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5.影响迁移的因素等。
1.中小学教育的途径;
2.德育的途径。
1.教学方法;
2.德育方法;
3.教育研究的方法。
【例题】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学校教育。
【解析】学校教育确实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除此之外还有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等。
题干中把部分的因素当成全体因素,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通常来讲,题干中涉及的两个概念,相近或相关。
考查对概念识记与理解的精准程度。
例如:
1.有意注意vs无意注;
2.有意注意vs有意后注意;
3.正强化vs负强化;
4.惩罚vs消退;
5.泛化vs分化;
6.自我提高内驱力vs附属内驱力;
7.德育vs品德等。
【例题】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
注意。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实际是不随意注意的概念,但在开头偷换成随意注意了。
对注意分类不清楚的同学可能就会误以为是正确的。
将两个看似相同、实质不同的概念理解为完全相同的概念。
这类错误的标志性词语为
“”,即表述为“”。
例如:
1.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2.发现学习就是意义学习;
3.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4.教学就是智育;
5.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6.减负就是取消考试。
【例题】负强化就是惩罚。
【解析】负强化、惩罚都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概念,但这两个概念的意思是不同的。
负强化指撤销厌恶刺激增加个体的行为反应概率,惩罚则是通过某种手段降低行为反应概率,它们的目的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等同。
在没有限定条件、范围的情况下,简单地将两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
这类错误的
标志性词语有等一系列对比性的字眼。
例如:
1.讲授法的效果优于讨论法;
2.集中有意注意的效果优于无意注意;
3.学校教育的效果优于社会教育;
4.家长的教育作用不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5.说服法是教育效果最好的德育方法。
【例题】探究学习比接受学习更有效。
【解析】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作为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是各有利弊的,不能在没
有前提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单纯比较。
对事物的特点、作用或两个事物的关系的表述过于绝对。
这类错误的标志性词语
例如:
1.只要学习动机强,学习效果就一定好;
2.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3.发现学习一定是意义学习;
4.德育严禁惩罚;
5.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6.学生爱听,就一定是一节好课。
【例题】动机与学习效果总是一致的。
【解析】注意“总是一致的”这个说法是绝对化的,一般遇到绝对化的都要认真考虑真实情况是否更加复杂。
就本题而言,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是完全的一致,因为有行为这个中介因素的影响,另外还要考虑“耶克斯—多德森”的作用。
1.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唯一一个没有阶级性的教育发展阶段。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功能固着是完全消极的。
4.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
5.没有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第一步判断正误)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个观点是科学的。
(第二步分析原因)解释题干中涉及的概念(是什么);分析题干观点正确的原因,如意义、作用(为什么)。
(第三步总结提升)综上所述,上述观点是正确的。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要(怎么做)。
(第一步判断正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二步分析原因)上述观点错误的原因:①……;②……;③……
(第三部总结提升)综上所述,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在实际教学中,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应该____________,而不应该____________。
(第一步判断正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
(第二步分析原因)上述观点正确之处在于……,但是(指出错误之处)……,所以(怎么做)……。
(第三部总结提升)综上所述,应该辩证地看待……。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知识、理念武装头脑,更好地践行在教育实践活动当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1.科任老师:考虑从教学工作、教学过程、教学规律、教学方法、职业理念、师德、德育工作、课堂管理等角度考虑。
2.班主任:除上述考虑角度外,还应考虑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班主任的角色、班级管理等角度考虑。
1.小学学段: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强,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相对较短。
2.中学学段:学生进入青春期,注意学生在情绪情感上呈现的特点,例如情绪的两极性、强烈性、逆反心理等;学生的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快速发展。
初三、高三年级会有升学压力,可能出现考试焦虑,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调适。
1.教师:现代教师角色观(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保持合作)。
班主任:(1)班主任工作(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
(2)班主任角色(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桥
梁)。
2.家长:(1)家校合作,教育合力;
(2)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选择现代的家庭教育模式;
(3)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4)父母以身作则,形成榜样力量。
1.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布置与批改作业);
2.教师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的要求(认真批改作业);
3.遗忘规律对教育的启示(及时复习);
4.教学原则(巩固性原则);
5.试误论对教育的启示(练习律)。
1.现代教师职业理念(学生观、教师观、师生观);
2.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后进生的特点、后进生的转化)
3.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4.德育规律;
5.个人身心发展规律(个别差异性)。
1.教学工作(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教学规律;
3.教学方法;
4.现代职业理念(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5.教育机智;
6.教师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的要求(认真上课);
7.课堂管理
1.学校环境(校风、校园文化);
2.班级环境(班风、学风);
3.人际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4.课堂环境;
5.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理念、教养模式);
1.教学工作(学业成绩评定);
2.教学过程(检查知识);
3.考试目的;
4.考试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
5.动态化的评价方式。
1.经验不足(教学经验、课堂管理经验、管理学生经验、家校沟通经验等);
2.能力不足(教学能力、德育工作能力、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3.师范生(掌握基本的教育专业知识及学科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4.不够了解学情。
1.教师职业理念(学生观、教师观);
2.教学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
3.现代学习方式(独立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
1.教师职业理念(评价观);
2.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相结合);
3.强化理论(正强化);
4.试误论对教育的启示(效果律);
1.教学观;
2.教学规律;
3.教学原则;
4.教学方法;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德育规律;
2.德育原则;
3.德育方法;
4.德育途径。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vs群体;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个别教育工作——
4.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
5.班级日常管理。
1.教师观;
2.学生观;
3.师生观;
4.评价观;
5.教学观;
6.创新观;
7.教材观;
8.考试观;
9.素质教育观。
1.爱国守法——遵守法律法规,履行教师义务,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爱岗敬业——工作态度端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工作努力、上进、认真;
3.关爱学生——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不体罚、变
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坚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
生的。
5.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尊重他人,。
6.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1.德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
2.智育——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与基本。
3.体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
4.美育——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6.五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各有其性;
②。
1.个人身心发展规律;
2.认知特点(注意、记忆、思维);
3.情绪情感特点();
4.人格发展特点(自我意识、气质类型、埃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5.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学习策略);
6.人际关系特点(生生关系、、亲子关系);
7.学生的权利()。
1.现代职业理念;
2.教学工作;
3.德育工作;
4.班主任工作;
5.家校合作;
6.师德;
7.教师专业发展。
1.家庭教养方式——;
2.家长教育理念——;
3.家校合作意识——。
1.理论依据
(1)学生学段特征(心理发展特点)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品德发展关键期、素质教育理念
等。
2.现实依据
结合材料表述,班级中目前或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的。
3.思路
(谈活动的)由于学生迟到/浪费……事
……/由于……性/小学生……/青春期学生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参照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来写)
1.通过……;学生能够;……
2.通过……;学生……团结协作/思考问题的……,掌握了……的方
法 3.通过……,学生对于……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
1.活动导入可采用的形式:图片导入、讨论套入、问题导入、视频导入、故事导入
等。
2.活动中课采用的形式:知识竞赛、小品、相声、情景剧、演讲比赛、小组讨论、诗朗诵等。
3.活动总结可采用的形式:宣誓、冥想、签名墙/横幅、漂流瓶、许愿树、心愿卡、写信、手工、唱歌、诗朗诵、学生心得分享,教师寄语等。
注:研学旅行务必选择合适的场所,例如博物馆、纪念馆、植物园、森林公园、海洋馆、动物园、科技馆、美术馆等。
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成长记录、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布置开放性任务;布置交流任务等以作为此次班会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