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因善创:方东树诗歌“通变”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c.2016 VOI.35 N0.6
善 因 善 创 :方 东 树 诗 歌 “通 变 "论
郭 青 林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摘 要 :对传统诗学 中的“通 变”问题 ,方东树提 出“善 因善创 ”,要求诗家既要善于继承前人创作精神 ,又要以此 为 基 础加 以创新 ,并 提出具 体的继 承 、创新的方法或角度。这一看法继承了诗学史上通变观念 ,旨在实现诗文创作的个性化 。
收稿 日期 :2016—10—01 基金项 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重点项 目“方 东树诗歌史论研究 ”(SK2015384);安徽 省教 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 目“文学
史学视域下的《昭昧詹言》研究”(AQSK2014B013)。 作者简介 :郭青林 ,男 ,安徽庐江人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文学博士。
文律 运 周 ,日新 其 业 。变 则其 久 ,通 则 不 乏 。H
刘 勰 明 确 了“通 变 之 术 ”对 从 事 文 学 创 作 的重 要 性,指出“参伍 因革 ,通变之数也。”“通变 ”就是 “因革”,即继承与创新之义 。为此 ,他要求“先博 览 以精 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凭情 以会通 ,负 气以适变” ,即继承前人之为文之方 ,又依据 自
一 般 以为 ,“通 变”一词 ,源于《周易》:“生生 之谓易 ,……通变之谓事 。”[2p_34“化而裁之谓之变 , 推而行之谓之通 。”[21z24“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通其 变 ,遂成 天下 之文 。”『2 “一 阖一 辟 谓之 变 ,往来 不 穷 谓 之通 。 ”[21246“穷 则 变 ,变 则 通 ,通 则 久 。 ”[2p.57 “通 ”即 通 晓 、通 行 ,虽 不 可 直 释 为 继 承 ,但 因 为
文章编号 :1003—4730(2016)06—0001—05
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通变 ”问题 ,实质是如何 处理好诗文创作 中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 , 是诗文家在创作实践 中无法 回避的重要命题 。如 何 理 解 并 用 之 指 导 诗 文 创 作 往 往 关 系 到个 体 的 诗文创作水平 ,甚至关系到一个时代诗文发展 的 方 向。这一点可从明代诗坛流派 的更替 中得到证 明。作为桐城诗学的重要人物 ,方东树对此是有 着 清 晰 的认 识 的 。他在 《昭昧詹 言》中对历 代 诗家 特 别 是对 明清 两 代诗 坛 主 流人 物 均 有批 评 ,其 中 有相 当一部分就是基于“通变”问题的。他对传统 诗 文 创作 历 史进 行 充 分 考察 ,并 以此 为 基 础提 出 的“善 因善创 ”(《答 叶溥求论古文书》[I】卷六),是其 对 “通 变 ”问题 理解 的基 本态 度 。本文 拟就 此 略作 讨论 ,以揭示方东树“通变”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 实 质 。
夫设 文之体 有常 ,变文之数 无方 ,何以明其然 耶?凡诗赋 书记 ,名理相 因 ,此有 常之体也 ;文辞 气 力 ,通 变则久 ,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 ,体必资于故 实;通 变无方 ,数 必酌于新 声 ;……非文理之数尽 ,乃 通 变之 术疏 耳 。
矫 讹翻浅 ,还 宗经诰 。斯斟 酌乎质 文之 间,而隐 括 乎 雅 俗 之 际 ,可 与 言通 变矣 。
创 作 中 的 因革 问题 ,纠 正 了 当时 复古 派 与新 变 派 说 ,更 多倾 向于复 古 。清 代 是 古典 诗 学 的 “通变 ”
理论 上 的偏颇 ,在 文学 理论 史上 影 响深远 。
理论 总结阶段 ,较 有代表性著作是叶燮 的 《原
隋代惩 前 朝 覆灭 之训 ,将 亡 国之 因 归 于六 朝 诗 》。
它 与方 东树的诗体正变论一起 构成 《昭昧詹 言》诗学批评 的基本思路 ,体现 了桐城派包容并蓄 ,融通开放的文学精神 。
关键 词 :桐城 派;方东树 ;通变;《昭昧詹 言》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6.001
中图分类号 :1207.在 旧的基础 上进行 ,须通晓其 lEt,才 能知其新变 ,故也不能排除继承之意 ,“变 ”即“变 化”,有“变化”即有革新 ,故《周易》之“通变”意在 不 断变 化 革新 ,却 为 后世 “通 变 ”理 论 强调 继 承与 创新提供了哲学基础。汉人 对 “通变 ”概念 的 运用依 旧基 于《周易》之义 ,如崔 驷在《达 旨》中 云 :“道 无 常稽 ,与 时 张 弛 ,失 仁 为 非 ,得 义 为是 。 君子通变 ,各审其履 。”[锵 “通变”直接地 、系统地 用于文学批评的是刘勰 ,《文心雕龙》专列《通变》 一 章 ,论 “通变 ”之 旨。
安庆师 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情 己才 情加 以创 新 。刘勰 将 《周易 》的 “通 变 ”观 , 变 ”他 认 为 “盖 诗 之 门户前 人 既 已尽 开 ,后人 但 七
移 入 到 文 学批 评 中来 ,全 面 、系 统 地 论 述 了文 学 分 宗 古 、三分 自创 ,便可 成 家 。”[1o]4 故 其 “通变 ”之
统 治 者 娱 情 文艺 ,要 求 革 前 朝 之 华 靡 之 弊 ,转 承
古典 诗 学 的 “通变 ”批 评 ,刘 勰 时 已完 成 系 统
坟 典 (李 谔 《上 隋 高 帝 革 文华 书 》同),有 “通 变 ”之 的理 论 体 系 ,至 清代 叶燮始 得 深 化 和总 结 。“通
2016年 12月 第 35卷第 6期
安 庆 师 范学院 学报(社会 科 学版 )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网络出版时间 :2017—1—20 15:33 网络 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05.C.20170120.153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