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桥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婆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外婆桥》,让学生感受童谣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关爱长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外婆桥》,理解童谣内容,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外婆桥”的寓意,培养学生关爱长辈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出示一幅外婆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
2.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介绍外婆桥的来历。
二、学习童谣
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外婆桥》,让学生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2.学生自读童谣,注意节奏和停顿。
3.老师逐句讲解童谣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童谣的意义。
三、讨论交流
1.老师提问:“你们觉得《外婆桥》这首童谣哪里最美?”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表演形式(如:唱歌、跳舞、朗诵等),展示对《外婆桥》的理解。
2.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组进行评价,老师给予点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老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外婆桥》,谁能背给大家听?”
2.学生背诵童谣,老师给予鼓励。
二、深入学习
1.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童谣中的“外婆”,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外婆”的了解。
2.学生分享自己与外婆的故事,感受亲情的美好。
三、情感教育
1.老师讲述一个关于外婆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
2.学生谈谈自己听完故事后的感受,老师给予点评。
1.老师提问:“通过学习《外婆桥》,你们有什么收获?”
3.布置作业:回家后,向长辈请教一首童谣,下节课分享。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老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爱长辈,你们有什么实际行动?”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老师给予鼓励。
二、课堂展示
1.学生展示自己向长辈学到的童谣,其他学生欣赏并评价。
1.老师提问:“通过学习《外婆桥》,你们认为童谣在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
四、课后作业
1.学生创作一首关于亲情的童谣,下节课分享。
2.家长参与评价,共同感受童谣的魅力。
重难点补充:
一、教学重点补充
1.通过具体语句分析,让学生感受《外婆桥》的节奏与韵律。
2.在理解童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外婆与儿时记忆之间的温馨情感。
二、教学难点补充
1.引导学生理解童谣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德。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补充:
第一课时
二、学习童谣
1.老师朗读《外婆桥》并提问:“你们注意到这首童谣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老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说的对仗,还有没有其他特点?”
学生乙:“每句的一个字听起来都差不多。
”
老师:“对了,这是因为它们押韵。
这种押韵和节奏感就是童谣的魅力之一。
”
三、讨论交流
1.老师问:“你们觉得童谣里外婆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丙:“我觉得外婆很慈祥,很温暖。
”
老师:“很好,童谣里的外婆就像一道桥,连接着孩子的童年和家的温暖。
”
四、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排练时,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你们组的表演很生动,但记得要表现出外婆桥的故事情节哦。
”
第二课时
二、深入学习
1.老师引导:“你们知道外婆在童谣中代表了什么吗?”
学生戊:“可能代表着家的方向,还有长辈的关爱。
”
老师:“非常准确,外婆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成长中的指引。
”
三、情感教育
1.老师讲述故事后问:“这个故事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己:“我想到了我奶奶,她对我很好,就像外婆一样。
”
老师:“是的,我们要学会珍惜和感激这些温暖的时刻。
”
第三课时
二、课堂展示
1.学生甲表演完毕,老师问:“你学到的童谣和我们之前学的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学生甲:“也有押韵,念起来也很顺口。
”
1.老师提问:“你们觉得童谣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庚:“童谣能让我们记住长辈教给我们的智慧和道理。
”
老师:“对,童谣不仅仅是儿歌,它还是我们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情感的寄托。
”
注意事项:
1.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鼓励。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避免长时间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疲劳。
3.强调互动和参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个人体验。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童谣中的情感和文化,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5.针对不同教学方式,如分组讨论或表演,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避免个别学生边缘化。
6.教学评价要多元,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也要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成长。
7.适时给予反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