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民居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的民居特色:
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
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
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重庆石板坡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群保存较好的,现在又修葺一新。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体会他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却会对他倍感亲切。
青砖墙、石板路、川东民居……重庆主城区建筑的“重庆味”越来越浓。
到底什么元素最能代表“重庆建筑风格”?今日下午,记者走访了重庆天地、中山四路,探寻重庆建筑的未来走向。
在渝中区化龙桥建起的“重庆天地",青砖墙小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点缀在竹林、芭蕉林、黄桷树林间,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径爬坡上坎,路的尽头、树林里不经意间藏着一扇门,推开一看,竟是颇具小资情调的茶餐厅、酒吧。
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来到这儿,会忍不
住感慨:“好像回到了小时候,但却多了份现代气息。
”让外国人感觉很“重庆",让重庆人感觉很“洋气”,这就是重庆天地追求的建筑风格。
重庆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高低不平的地势也是“重庆建筑风格”的重要一环。
有些建筑设计仅仅关注小青瓦、坡屋顶、白灰墙、雕花窗,却忽视了重庆作为山城的最大特点—-爬坡上坎。
“虽然现在用技术‘造’一块平地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样建起来的重庆建筑也会少了一些‘重庆味’。
”
在渝中区中山四路,沿街建筑外立面已初现“老重庆”风貌。
桂园、周公馆、戴公馆、周恩来铜像等抗战名人遗址都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青砖、勾缝、骑廊,还原出抗战时期的重庆风貌。
该名负责人认为,“重庆建筑风格”就是指在川东民居、抗战建筑及其它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基础之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重庆地方传统(自然地理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建筑风格。
符合这样风格的建筑“外衣”,在低调中不失华丽、简约中又富含韵味。
川东,即四川省的东部。
从宽泛的地域范围讲,它主要包括以华蓥山为核心的重庆市的东北部,湖南、湖北省的西部,和四川省的东北部广大地区,但重点是指四川盆地的东北部地区。
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在650米左右.盆周山峰绵延,海拔相对较高.四川盆地东部以华蓥山为核心的广大地区,海拔约高于盆地平均海拔;华蓥山主峰高登山海拔1704米,为峭然挺拔的盆中山。
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四川盆地东部地貌多以浅丘槽谷兼及平坝为其主要地貌特征。
居住其间的广大民众世代以来多以农业种作和牧养及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生产生活主要来源和生存方式。
在相沿了袭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以来积淀下丰富生动的农耕文明习尚。
长期的农耕文明生活中,又形成为川东人民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居住形态上,就形成了和表现为以院落建筑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
所谓院落居住形式,就是以家族和宗嗣为其生产生活的群组单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生活形态,建成为相对闭封独立的三合、四合院落的居住形式。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不断强化和推进,院落民居在川东广大民众间成为一种普遍和适应的居住形式,并形成为较为普遍的规模。
以至于人们在民间口语中指示某个地名都会指称为“张家院子”、“李家院子”或“周家院子”。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表示院落民居的“院子”几乎成为川东地区广泛普通的居住形式。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院子,不仅是川东地区广大民众在居住形式上的选择,更是其经济发达富裕、地位尊卑方面的体现.在典型农业社会形态发展中,人们总以能够修建十分漂亮典雅的院落来展示能力和财富,也对外表现着实力和创造。
从某个侧面说:不够富裕和没有能力的庄户人家,一般都以单个居住为主,叫住单家独户。
从居住形式上就显现出孤单、落后和经济不发达;而不象建造院落的大家那样,显出气派、殷实、高贵和团结.因此,这种由于长期生产生活影响形成的院落建筑,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经济实用成分,而且包含着十分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可以说,川东院落民居是一个内容丰富生动的农耕社会文明发展的承载体.
首先,从川东院民居的建筑格局上考察,它具有其他民居不同的特征.
川东院落民居在建筑格局上表现为一定的定式和格局,表现为独特的川东院落民居建筑特征。
按照建筑的规模来分,川东院落民居建筑,中等院子和小院子之分.大院子指的是以宗嗣和家族繁衍为核心从而
形成为数个或数个十家庭居住在一起,甚至有的上百人,聚居的院落建筑.如人们指称为有名的“108道门”的院子,就是院子的典型。
这种通过开门多少来指称院子的大小,可看出其规模是不比一般的。
中等院子:俗语中也简称为连尔院子。
它往往由一个院子再连上一个院子构成,院子与院子相接相通,从规模上以区别于小院子。
中等院子没有大院子的多院落、多或功能组合的格局,往往就是两个院子相连相通。
并且在建筑格局上也相对于小院子的独门独院,会显得稍为大一些。
小院子的规模和格局往往比较简单,常常是中间为堂屋,作为会客、议事和集聚的地;两旁为侧房,往往是主人和次主人的居所。
转角处大多是厨房或生畜饲养屋,也有的是子女等后辈居住房。
相对于正堂屋两侧的叫偏房或横房,一般是供后人居住或供收捡储藏和临时用房、生产用房使用。
在功能上都是围绕着生产生活来考虑的.
川东院子都是一般都是青瓦粉墙、排列穿逗构造为主。
在建筑形式上都为单檐斜山式居多。
一般院落民居较少有双檐的。
有双檐的往往是排列结构的两层或多层式楼房,往往叫书楼或读书楼,或者供女儿住的就叫闺房。
尽管川东院落的楼房多层、双檐或花窗,显得气派,但由于楼房相对于建于地面的平房来层高显得狭小低矮一些,加之上楼的楼梯一般都比较狭窄,因此,主人大多以居地面平房为主或居多.因此,院落的层楼往往又叫阁楼。
它常常使院落房屋高耸气派,但并不增加居住的多少使用价值。
川东院落建筑,把房屋的纵深叫进深。
进,作为量的单位是把纵深的房屋的间叫为进,一间就是一进,两间就是两进。
一般的院落房屋纵深均在两进上下,超过三进的就很特殊。
因为两进正好前后开门开窗透风采光;三进房中间的一进间透风采光就比较困难或差一些。
川东院落建筑,把房屋的排列间数称为间;对间的量化称为开间;开间多少就是房屋横宽有多少尺。
开间大小一般不超过4米,俗称一丈二.这样既宽敞明亮,又适中实用.一般说来,好象这一丈二的开间或一丈五的进深成为了川东院落的黄金规则。
把川东院落与祖国各地的典型民居进行比较,更能看出川东院落民居建筑的特点.
和祖国北方民居比较来看,北方民居比如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它高墙、大门、深院建筑虽然宏伟气派,但从北方严寒风大的生活需要出发,在建筑布局和风格上,它显得封闭一些、内敛一些。
乾隆游江南回北京后要在颐和园仿修苏堤,表现的不仅是对美景的向往,更表达了生活于北京社会里的人,对南方宽泛自由和开放生活形态的向往。
北京院落高大、坚挺、气势恢宏,但它在精神意志上表现着内敛和闭守.它具有高庭大院的全部特征。
而川东院落民居相对于北方庭院来,它显得低矮、宽敞,整个地显得纵放一些.虽然它也在院落建筑格局上有三合、四合形式,显得封闭、保守,但川东院落民居绝没有北方庭院的高墙阔门、坚闭内敛。
北方庭院和川东院落虽然都在建筑格局上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或居多,但川东院落民居在三合院、四合院的规模要求、形式讲究上并不如北方庭院那么严密.在院落建筑的结构上,川东院落也不象北方庭院那么严丝密缝。
而是往往在院落的正门、大门之外,还有分为不同用途的侧门、小门.在正房之外还有厢房、横房,主屋外有辅屋、侧屋.就是这样一座座四合、三合院落,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一个院落往往具备了农耕生产生活的全部功能,从而自成一体,相对独立和完备,完全适应了农耕生产生活自给自足的需要,成为了一个个独立完备、功能齐全的农耕社会生活细胞,成为了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单位.
川东院落民居与我国中原地区如河南河北地区的庄集式建筑相比,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
中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气候干燥,不潮湿,居住择地的难度相对于川东浅丘槽谷来说,要容易得多。
并且中原地区它无须也无法利用地势等条件来掩蔽北风,抵挡风寒。
由于中原地区地势平坦、阳光充足,不潮湿,从而在建筑上首先不需要挡风避雨,民居朝向选择的价值不大,为满足中原人们大面积、远距离的耕种作业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因而,它往往聚众而居。
相对于川东院落民居的聚族而居或以宗嗣为轴心的居住形式要相对弱一些。
即是说,相居于一个庄院或庄集的不一定就是严密的家庭血缘或宗嗣关系.中原庄集式民居在建筑结构上,它也不讲究绝对统一整齐,往往是聚而不散的庄集式居住格局。
如河北省新东式东五镇儿里庄,一个村庄居住人口一千三百多人,村庄十分巨大,村内功能齐全,全部具有了集市的功能特点,这是典型的
庄集式民居。
因此,中原民居在建筑规模和布局上与川东院落民居比较起来,表现得更为自由一些,开放一些,纵散一些。
川东院落民居与江南一带如江苏、安徽、江西的民宅民居相比较也有很大的不同点。
江南的庭院民居建筑一般都比较考究。
从现存的民居遗存看,它显得典型气派、舒适,一般以院为单位相对集中,单门独户的民居较少。
而一个院又相聚居住较众。
在居住格局上也不象川东院落民居那样比较一律地形成为标准的院的格局,往往在大的院中套着小院,以一个嗣堂或庭堂为中心发展为多个院落。
这些以一个中心庭堂为中心发展开去的院落表现出特有的人文情怀,是江南庭院民居的集中体现.在建筑上也不象川东院落那么的穿逗结构、石木排列、青瓦矮墙,而总是高门敞户。
石木结构穿逗大多挑梁制作精良、恢宏气派,显出江南居民的特有的富庶和安定。
如江苏、安徽和江西南部一带的民居就是如此,它往往聚集很多人居住。
但它完全不同于川东院落在居住人员组成上的完全家庭式、宗嗣化。
一方面是家庭、宗嗣化发展加剧,使庭院建筑不断扩大聚居人员打破了家庭式和宗嗣化的格局;另一方面,在社会交往中,外族和异姓也加入了庭院建筑和并居,这就使江南庭院民居超越了川东民居比较稳定的家庭式、宗嗣化居住格局。
江南庭院民居虽然建筑精美、错落有致,而院的概念相对于川东院落来更弱得多,相反它更有了庄、堂、庭的特定意蕴。
它因此显得更为自由和开放一些。
其次,从川东院落民居形成的原因来考察,它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和历史原因.
川东院落民居建筑格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川东人民在世代相因的历史演化中,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改进、选择和发展的结果.其形成的原因,有地理条件、社会历史和生存选择等原因。
第一,川东院落民居建筑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人们生存健康需要对自然地理条件的选择.
如前所述,川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浅丘低洼,河谷槽沟地貌突出。
全年日照相对较短,冬春季多雨多雾。
终年潮湿。
多偏北风扶寒潮。
要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就必须从择居上克服自然条件带来的不利因素,以积极的居住选择去应对自然环境。
因此,人们在择居的朝向,位置上十分讲究。
以至于相对祖各地来,川东人十分看重阳宅、阴宅的风水朝向。
抛开风水学的消极落后部分不讲,川东人民利用风水学在择居上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它在院落择居,避风挡雨,趋阳除湿上的讲究,并由此延及山势龙脉,地质岩岸的走势上的倾重,都无不表示川东人民讲求科学,尊重自然的人文道理。
因而从生存健康和世代发达的角度来看,川东院落民居建筑在择地上总是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排水排湿,并且为避风挡雨的地方,总是把那些浅丘平坝,河谷槽沟中稍微空旷平坦,视野开阔,更好的是坐北朝南,三面环山,能够满足建筑三合院、四合院的地势要求,地方作为建宅首选,从现存仅有的一些川东院落民居来看,三合院较多,四合院要相对少一些.因为四合院往往显出家庭或家庭之大,门户之富足。
四合院不仅在建筑上要讲究,而且在功能上相对也要完备得多。
就所见的四合院来看,均为数十户族人相拥而居.院落建筑上往往都有朝门。
朝门有的为二层楼,更有极个别的为三层楼,以显示其气派、雄伟.在院落内往往有书楼、戏楼、马舍等功能配套功能建筑。
三合院也好、四合院也罢,在建筑格局上往往突出合而不闭的特征。
合是围绕院落形成较为封闭内敛的院子,不闭是指在围绕院落中心建筑的同时,在院落的四周必开有各具功能的一些供进出的门道或通道,供生产和生活所需。
这种合而不闭的建筑结构形态,从结构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选择的要求。
第二,川东院落民居建筑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需要出发,满足了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需要.
我国长期的农耕社会中,生产的互助,生活的互帮均是以家族和宗嗣结为互助的生产生活单位的。
这就相对巩固和稳定了农耕社会的家庭式宗嗣团聚形式。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进程中,既要巩固聚族而居的互助生产生活单位形式,又要充分体现家庭庄院民居的生活结构,即要有正堂屋用于会客、聚会、议事的处所;要有隐蔽而健康的起居卧室,还要有生产、生活、储存、晾晒的处所。
在许多队家庭为单位居住的院落中,人们往往能够独立地生产和生活,因而,川东院落民居成为了农耕社会自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典型载体。
就现存的川东院落民居建筑来看,可以说川东院落是一个自给自足体系完备的一个半封闭的生产生活体系,是一个丰富的时代文明内容的包容体系。
第三,川东院落民居建筑是宗嗣氏族的衍生物.
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封闭和半封闭方式,社会结构形式、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生产互助形式,生活承继遗传大多以宗嗣家族结合为典型形态。
一个院落中往往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一般不分家析户另建院落。
分家析户的也多会聚院而居。
若另建院落,一是经济实力要较为独立,二是社会生产关系也要相对独立。
因此,择居建院落往往是十分重大的事情。
新的院落也好,旧的院落也罢,以院落方式聚居都是为了达到在经济发展上能够实现家族世代的团结互助,抗灾避难,保持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水平.从而维系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形态。
可以说川东院落民居在人口聚集结构上,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巩固和深化着以家庭宗嗣为单元的社会制度,也稳定和巩固了农耕社会的持续和发展。
第四,川东院落民居还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内涵。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36年秦始皇灭蜀后进而灭巴,建立统一的大中国。
建议统一的大中国。
历汉、魏、唐、宋、元、明、清。
直至近代,可说是战争连绵,烽火不断。
并且从大规模的战争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也好,元军挥师南下也好。
战争几乎都是北方向南方推进.并且,川东地区和四川其他地区一样,在历史上因为战争和灾荒,导致人口在量减少,曾有大的六次移民运动,大量的外地移民迁入定居,当地的土著居民不断退减甚至很少。
随着战争的推进,人员的流徙,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对安定生活充满了热切的渴望。
为了躲避战争敌患和渴求安定平静的生活,人们往往在择居上,建筑格局上流露出明显的意志倾向。
人们往往选择能避易守的地方筑院建屋,聚族而居.并且在布局上修建成为相对封闭内敛的三合院,四合院,以防避难料的敌侵和匪扰。
这应该说是川东院落民居在建筑上选择合而不闭结构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一点看来,川东院落与北方的庄集式民居在功用上有相近之处。
川东院落民居,在我国历史上易农耕社会生活中民居建筑的独特遗存,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函.它承载并且巩固了川东人民特有的生产生活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川东人民的思想文化情感,甚至影响和引导了川东人民在心理意志和品性修养方面的精神意志特征的形成。
人们世代相袭,生活于院落之中,聚族而居的生活形态,血缘和睦的家族关系;加重和强化着人们的亲情观念。
讲孝顺、好谊交、重承诺、守信义、讲互助、明道德等意志品格得到一代代传承强化。
院落内部以家族宗嗣为特征的系统文化思想、道德法纪自律,形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传承脉络。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明,川东院落民居彰显着独特的院落文明。
它是中国农耕社会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缩影.它带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风尘,矗立在生活的田野,它是历史地平线上最深处较为动人的文化风景。
而今,由于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加剧和社会发展城镇的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结构发生着重大改变,人们的居住理念和居住形态发生着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川东院落民居在城市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代浪潮中、不断被遗弃、被改建、被撤除;高楼大厦,独门小屋,小区别墅正形成为新的居住和生活形式。
但我们相信川东院落民居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内涵的历史文化价值将日益突出.它所包含的深厚历
史文化内涵,显示着中国农耕社会久远的发展痕迹。
它虽然已渐渐隐退为真正的历史,但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的承载体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它是认识和了解中国农耕文明历史绕不过去的山脊.在今天一些有识之士不断深化着保护和发掘宅的意义的认识.当全社会都形成了保护川东院落民居共识的背景下,有必要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深入研究川东院落文化的社会功能,历史价值等深刻涵义。
突现这道历史的风景,保持和展示它应有的辉煌和瑰丽。
重庆民居文化
1)院落空间型制特点
重庆一般民居院落十分窄小,形成极小的天井,仅供采光通风所用,易保持阴凉,且因势就形,占地面积较小,布局相对自由。
只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有一些名门望族较大的院落.在较大的民居院落中,敞廊、敞厅较多,并成为居民生活中交往的场所。
重庆民居建筑结合地形,其底层下部为架空的干阑式吊脚楼结构,或者根据地形形成多层出入的多层民居。
民居中"筑台”、"悬挑”、”吊脚”、"拖厢"、"梭厢"和"爬山"等手法使用很多。
(2)传统建筑的材料使用
重庆传统民居多采用抬梁、穿斗等木结构形式。
木构部分多为木料本色,柱涂黑色,门窗涂浅褐色或枣红色。
建筑墙体材料多采用木板、竹笆夹泥等夹壁墙体,或版筑土墙,白色外墙,少使用砖石墙体.屋顶多使用小青瓦,出檐以及山墙出挑深远,不仅使得屋前有回廊,也使得墙体避免雨淋。
(3)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重庆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干阑式、寺庙式、园林式、西洋式的多个过程.
重庆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建筑颜色较为暗淡,形式朴素,空间幽深。
民国期间,由于抗战所造成的大量内迁,使得重庆民居中出现了许多西洋式的建筑与园林式的别墅公馆,特别是在市郊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