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作者:张红玲
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3期
摘要:长期以来,初高中物理的台阶太大,高一物理难学,一直是一个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本文结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体会,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谈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物理教学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82-01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上存在很大的台阶,这种台阶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被完全消除,更不能被忽视。

这种情况对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影响很大,有些学生因为这个台阶的存在放弃了物理学习,甚至放弃了整个高中学习。

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台阶的客观存在,分析影响学生跨越台阶的因素,探求最优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跨越台阶打好基础。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授课模式在研究初中到高中的物理教学衔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初中物理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为扩大学生视野,应加快学生知识的建构,对升入高中后继续学习物理知识做好提前渗透,介绍前沿科学知识,对有争议的物理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跨越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他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是指学习者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

“协作”对学生能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

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所要建构的意义
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和规律做深刻的认识和整合。

二建构主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最主要的环节,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是通过每节课的教学来完成的,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每节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达到构建认知结构的目的。

1.优化学生原有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教学问题按照学生原有的知识图示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来的认知结构不合理之处进行优化。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在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即存在认知冲突,将会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愿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解决认知冲突,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进行新的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

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用高中的相关知识加以强化,让学生意识到以后继续学习的内容会更加深化,使其在思想上做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电压的过程中初中生只知道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对什么是电压不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电压是在电路中两点之间存在,单独说某一点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简单的认知冲突,可以为学生以后高中的学习降低台阶。

3.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依靠学生掌握的知识,学习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辅导。

在解决学习难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很多原有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不能讲得太多,而要精讲,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扶持,作好引导工作。

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掌握学习重点。

在点拨的过程中,学习者接受的新知识与处于激活状态的旧知识相互作用,最后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联系,这就意味着新知识通过同化顺应已经进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转换与构建。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衔接的启示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学生)对认识客体(学习内容)通过教学媒体达到充分认知的目的。

这就形成了当前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矛盾,如何消除和利用这一矛盾点不仅是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今后学习更高层次知识做好铺垫。

初中阶段物理知识较零散和孤立,绝大部分知识是静态的、过程是单一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从而导致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相同的特征。

然而高中阶段物理则不然,知识结构较完善,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较高。

例如力学部分知识在初中知识介绍简单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等,而在高中阶段却有完整的体系静力学、动力学。

我们可以设想能否在确保知识跨度不大的前提下在初中适当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从定性的角度加入高中知识,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又如电功和电热的关系学生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是难以区分的,大部分学生认为电流做功等于电热,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不能正确理解,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向其他形式能量转化的过程,“其他形式的能”不只是内能,还可以是机械能、化学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为学生营造物理情境,构建更合理的物理知识
结构。

如果在每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教学中都能够以初中结构为基点,面向高中教学,那么初高中物理教学在知识方面的台阶将会缩小,学生的合理认知结构将会提前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