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新题型——文学评论应用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备考之小说新题型—文学评论应用题【选材主题】
1.《红楼梦(节选)》与文学评论
2.阿来《云中记(节选)》与文学评论
3.巴金《团圆》与文学评论
4.卞之琳《红裤子》与文学评论
5.迟子建《与周瑜相遇》与文学评论
【考点研究】
文学评论实践应用题
1.模式
(1)题干原理+选文例证
(2)题干例证+选文原理
2.循环答题法
(1)文学理论——文化思想(儒释道),冰山理论+虚构真实+……
(2)实例——人物,情节,选材,主题
3.答题模式
手法句(文学理论)+材料句(文本内容)+分析句(观点)
【考题对接】
一、《红楼梦(节选)》与文学评论
1.这一回通过一些细微小事,表现了几个处于下层的、
各色面目的小人物。

如欲以“《红楼梦》如何塑造小人物”为题,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本回写倪二借给贾芸银子的事情,以小见大,主要是
为了批评在当时的社会放高利贷成风的不良风气。

B.贾芸为了成了“那件事”而可怜巴巴到母舅家里去借钱,刻画了普通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挣扎。

C.通过贾芸和舅舅、舅妈(卜世仁夫妇)的对话描写,
揭露世间人情冷暖,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家族的某些矛盾。

D.通过刻画卜世仁与倪二,写出了至亲与街坊之分,无
情与仗义之分,复杂微妙的人物关系,说来真是一言难尽。

3.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谐音很有意思,如“卜世仁”谐音“不
是人”,又如其他章回的“甄士隐(真事隐)”“茗烟(明言)”等。

B.本回情节衔接十分紧凑,开头写贾芸赌气离开母舅家
门后,心下烦恼,所以接着撞到倪二,前后衔接自然不突兀。

C.“要不是令舅,我便骂不出好话来,真真气死我倪二”写出倪二不但仗义,而且识礼,体现了人物真实且复杂的一面。

D.“到明日加倍的要起来,便怎处”,写出了贾芸内心其实是怕倪二的,表明了贾芸对倪二这类市井泼皮的反感与不屑。

4.《红楼梦》人物塑造非常有特点,一部《红楼梦》给我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贾芸的人物形象特点。

一、《红楼梦(节选)》与文学评论【答案】
1.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小人物。

②以“谐音”的形式,蕴含作者的褒贬。

如“卜世仁”寓意“不是人”等。

③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塑造人物。

④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塑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⑤通过具体的情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这些小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情节中被刻画,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以卜氏一家的对话表现其市侩,贾芸、倪二的语言及动作刻画其形象。

可知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小人物。

“卜世仁”谐音“不是人”,寓意“不是人”。

以“谐音”的形式,蕴含作者的褒贬。

倪二借给贾芸银子并没有要利息,表现了倪二讲义气,与卜世仁的自私刻薄形成对比。

总结出“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塑造人物”。

贾芸的精于世故和善于言辞;倪二的外表蛮横和内心仗义,卜世仁夫妇的悭吝无情和虚伪刻薄,都是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塑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选文通过贾芸去舅舅家,贾芸路遇倪二等具体的情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这些小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情节中被刻画的,生动形象。

2.A【解析】A.“主要是为了批评在当时的社会放高利
贷成风的不良风气”分析错误,倪二借给贾芸银子并没有要利息,写这个事件主要是表现倪二讲义气,与卜世仁形成对比。

3.D【解析】D.“写出了贾芸内心其实是怕倪二的,表
明了贾芸对倪二这类市井泼皮的反感与不屑”分析错误,应是表现了贾芸的谨慎与细心。

4.①有骨气,善于察言观色。

比如,贾芸听了母舅的对话,说几个“不用费事”,早去得无影踪了。

②精于世故、谨慎。

从倪二对他的敬重和他在倪二借钱后的“自思”以及到钱铺去称银子等可以看出。

③善于言辞。

从他与倪二的对话内容可以看出。

④有孝心。

从贾芸做事怕惹母亲伤心可以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舅舅一家一唱一和说给他听,“夫妻两个说话,那贾芸早说了几个‘不用费事’,去的无影无踪了”,表明贾芸有骨气,善于察言观色。

倪二“见是贾芸,忙把手松了,趔趄着笑道……”,倪二敬重对贾芸,侧面表明贾芸平时精于世故。

在倪二借钱后,“贾芸心下自思:“素日倪二虽然是泼皮无赖,却因人而使,颇颇的有义侠之名。

若今日不领他这情,怕他臊了,倒恐生事。

不如……”想毕笑道:“老二,你果然是个好汉,我何曾不想着你……”,事后到钱铺去称银子,他的所思所想所为表明他精于世故、谨慎。

从他对倪二的说话和倪二的评价:“但只是我见你所相与交结的,都是些有胆量的有作为的人”“好会说话的人”等内容可以看出贾芸善于言辞。

由“贾芸恐他母亲生气,便不说起卜世仁的事来,只说在西府里等琏二叔的,问他母亲吃了饭不曾”可看出贾芸关心母亲,做事怕惹母亲伤心。

表明他有孝心。

二、阿来《云中记(节选)》与文学评论
1.请结合文本二,阐释《云中村》主题的多重意蕴。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时间,一个是地震发生的5月,一个是离开四年多后的当下。

地震后,村民离开大山去安置点居住,四年多之后,阿巴重回故土。

B.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那里”是指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在那里都有失去的亲人,暗示了阿巴此行的重要目的是告慰死者。

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以为解放军“补鞋”、亲吻他们的手的方式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了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D.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

红嘴鸦归巢,阿巴回到村落。

阿巴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传达出阿巴对生命的思考。

3.下列对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B.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东西的褡裢、阿巴穿的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C.小说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村人以歌声为阿巴送行的场景,语言生动形象。

D.小说的语言高度凝练,整散句兼用,尤其善用短句,笔法灵活,摇曳多姿,感情深沉饱满,极具感染力。

4.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阿来《云中记(节选)》与文学评论【答案】
1.小说描写了一个个具体的人,包括云中村的移民、阿巴、李老板、彭措家孩子的父亲、琼吉家的老奶奶等人物,通过他们的经历与遭遇,生活与命运,努力或挣扎,去表现民族、社会、文化甚至国家的宏大概念,表现时代的主题。

①主题一:解放军与人民的情谊。

通过解放军救灾与阿妈对解放军吻手致谢、彭措为解放军补鞋来体现。

②主题二:对逝者的缅怀和对故乡的依恋。

通过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表达了村民们对亲情的重视。

③主题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

通过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给阿巴送钱,地震救灾中汉藏军民互相关照体现。

④主题四:对藏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通过对阿巴对马的味道的依恋,郑重地换回藏族服饰,以及以祈祷和歌声送别来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联系文章内容和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作答。

(1)从文中来看,全文围绕“阿巴回村”的故事来写,在阿巴与村民接触过程中的对话,字里行间流露出阿巴及移民村的人们对故乡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如“他们找出酒、糖
果。

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2)在阿巴回村路上面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中,从侧面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如“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运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3)由“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分析,家具厂的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为阿巴送行,并送他一笔钱的过程中,展现了地震救灾中汉藏同胞一家亲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

地震中军民互相关照更是凸显了这一点。

(4)由“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

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

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

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分析,小说通过对阿巴对马的味道的依恋,郑重地换回藏族服饰,以及以祈祷和歌声送别,表达了对藏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总之,《云中村》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个具体的人,包括云中村的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里的移民,在汉族老大哥厂里上班的阿巴,给阿巴钱的李老板,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的彭措家孩子的父亲,“吻手阿妈”的琼吉家的老奶奶等人物,小说叙写了他们的经历与遭遇,生活与命运,努力或挣扎,是为了表现民族、社会、文化甚至国家的宏大概念,表现时代的主题。

2.C【解析】C.“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错误。

从文中来看,小说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以‘补鞋’‘吻手’的方式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和“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

3.A【解析】A.“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错误,没有神态描写。

根据“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分析,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4.①从叙事视角来说,主要运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通过阿巴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叙事抒情,代入感强。

②现实与回忆交织,回想地震,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回忆解放军救灾和村民送别的情景。

这种写法使叙事更为集中,情节更丰富完整,主题内涵更深刻。

③多用对话,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谈话来表达移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感情真挚,结构紧凑。

④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作用,要从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等角度进行思考。

细读文章可以发现,本文主要用对话、现实与回忆交织、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等方式来叙述云中村的故事。

从叙述的方式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多用对话,通过阿巴与村中人的对话,与移民村老板的对话,在这些对话的过程中展现移民村村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如“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他们找出酒、糖果。

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

从情节安排的角度来看,文章开头说“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

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来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将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叙事更为集中,交代必要情节,展示事件来龙去脉。

如当初的地震以及解放军救灾的情况,如现今的移民村,相互补充展现事件的过程。

作者在讲述云中村故事的时候,将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如“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之美。

三、巴金《团圆》与文学评论
1.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芳与我接触的表现和创作鼓词请我修改,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B.“我”和通讯员小刘虽然朝夕相处,但听不懂他说的梦话,可见“我”还未真正理解志愿军战士。

C.小刘申请回连队,不再在军政治部当通讯员,直接原因是受到了晚会的感染激励。

D.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志愿军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那张皮球脸……”“他那张胖嘟嘟的脸……”“张胖脸笑得像孩子似的”,小说对小刘的肖像刻画抓住了人物最显著的特点。

B.小说虽未重点摹写环境,但报社“是由天然洞挖大的”,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等细节,暗示出故事是发生在战争背景之下的。

C.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志愿军一起看晚会,作者借这一情节婉抒情感,赋予了革命小说以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了超越现实的诗意美。

D.小说写王芳的演唱,没有直接呈现鼓词,而是浮现了赵连长战斗的场景,侧面表现出鼓词的生动形象和王芳的演唱富有感染力。

4.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巴金《团圆》与文学评论【答案】
1.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②作者把与志愿军
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没有什么特别技巧,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文本二“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可知,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这也可以从注释“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得到证明。

由文本二“‘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可知,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

由文本二“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可知,小说《团圆》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2.B【解析】B.“可见“我”还未真正理解志愿军战士”错误。

“我”与小刘一再约定表明两人已结下深厚友谊,文中“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是作者的反语,有强调的作用。

3.C【解析】C.“作者借这一情节婉抒情感,赋予了革命小说以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了超越现实的诗意美”错误。

作者只是用平实的笔调对晚会做了叙述,没有特别突出“浪漫主义色彩”,“婉抒情感”与“超越现实的诗意美”体现不出来。

4.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

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看,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稿纸上字迹清楚,文字也不错,我一口气念了两遍,字字上口。

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全写出来了,也很生动。

我们昨天一路去访问英雄,我刚把笔记整理好,她却写成了鼓词。

我越念越满意……”,反映朝鲜战场上发生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故事更加富有感染力。

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小说围绕“我”对小刘的感情展开,“‘她就这个脾气,不接受意见嘛。

’小刘在旁边自言自语。

我看了他一眼,他那张皮球脸上有一种有趣的笑容”“果然隔了一天,小刘给我打晚饭来,就兴奋地对我说:‘首长,今天有晚会,你到底等着了。

’他那张胖嘟嘟的脸好像包不住就要胀破似的”“我掉头往旁边看,我毫不费力地找到小刘。

他挂着枪蹲在地上,一张胖脸笑得像孩子似的”“我以为在我看来是很新的东西小刘早已熟习了。

可是他似乎比我更兴奋。

他一晚上都在讲梦话。

我偶尔也听见了两句——‘我下决心了’……”“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

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也见过王主任几面,还听过几次王芳的演唱,也知道她已经回到文工团。

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

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迎接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能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能直接叙述展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表达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

四、卞之琳《红裤子》与文学评论
1.请结合关小双和村长两个人物,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

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妇女“学了摩登”,并特意将“摩登”加上引号,是为了讽刺民众不敢反抗。

B.作者强调汉奸没有马骑,既说明了鬼子瞧不起他,也为下文他被抓住做了铺垫。

C.五百人的村子,鬼子开会时只有八十人到场,这一细节显示了百姓对鬼子的愤恨。

D.小说最后关小双向司令提出“只要一套军服”,是因为他才发现自己还穿着红裤子。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为村庄取名“安居村”有深意,说明这个村庄的村民原本安居乐业,而日军侵略打破了这种宁静的生活,巧妙地暗示了主题。

B.开篇一句“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先声夺人,一下子营造出一种喜剧氛围,为后面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C.汉奸和鬼子嘴上说“决不要你们什么”,却搜刮了白菜、萝卜、鸡蛋、黄豆、葱花饼,让读者既感到啼笑皆非又生出无限的鄙夷和痛恨。

D.作家卞之琳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因此小说中夹杂了一些诗一样的描写语言,比如“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

4.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关小双最后那句话的作用。

四、卞之琳《红裤子》与文学评论【答案】
1.(1)村长想用逆来顺受的方式换取在日军统治下的苟且偷生,但他的隐忍也无法换来安宁,这体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2)村长的表现与关小双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关小双
在敌人面前的智慧和勇气;(3)村长的言行举止,使相关故
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4)作家借助这
组思想对立的人物,更加真实地展现了人们在面临日军侵略时不同的心理状态,揭示了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胜的深层原因,深化文章主题,启发读者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理解写作特色的能力。

文本二中说卞之琳的“战时小说”,将视角放在普通的个体身上,关注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改变。

正如前苏联评论家尼古拉耶夫所说:“……文学还必须讲述另一个方面,讲一讲战争如何影响了人,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结合两人人物加以解读,看文本二中写作特色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体现。

首先看村长的表现:
当皇军到来后,嘴上说不要百姓的什么,实际上照样搜刮不少,对此,村长一一答应: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来就得了”“只是你们在静候‘宣抚’的时候,找一担白菜”“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但东西备齐后,还要求找人,村长依然照办“蔬菜到齐了,鸡蛋也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
到齐。

汉奸问老百姓:‘皇军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

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村长自己也去找”,得出答案(1)
村长想用逆来顺受的方式换取在日军统治下的苟且偷生,但他的隐忍也无法换来安宁,这体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3)
村长的言行举止,使相关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然后看关小双的表现:
先是反抗日军的命令,坚决不换下红裤子,接着是拒绝到场,然后面对日伪军的追捕而勇敢地跑,甚而抓住汉奸,“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一转动,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

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驼背汉奸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住了”得出答案(2)村长的表现与关小双形成鲜明对比,反衬
关小双在敌人面前的智慧和勇气;
最后综合看,通过形象对比如何凸显战争题材的主旨思想:“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

”“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可鬼子马上就回来,’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得出答案(4)作家借助这组
思想对立的人物,更加真实地展现了人们在面临日军侵略时不同的心理状态,揭示了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胜的深层原因,深化文章主题,启发读者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