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自打病例分析(论文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陈某,男,三岁。
发热,咳嗽,气促三天来医院治疗,体温39度,汗出,频咳,气喘,鼻煽,大便热臭,小便赤短,唇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发热咳嗽,由邪热壅肺所致。
外邪入里,里热炽盛则高热。
热壅于肺,肺失宣降则咳喘鼻煽。
热邪迫津外泄则汗出,大便热臭,小便赤短,唇红舌红皆为热甚之证。
苔薄黄,脉浮数为表邪肺热兼挟之象。
病症:外邪未解,邪热壅肺喘证。
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处方:麻杏甘石汤加味(鱼腥草)三剂,水煎服,麻黄5、生石膏15、杏仁6、炙甘草3、车前草6、鱼腥草9 2.陈某,女,28岁,三个月以前因家庭琐事与丈夫争吵而发病至今。
两胁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颜色淡白质稀,月经期乳房胀痛较甚,并且伴有神疲,食欲不佳,头痛眩晕,口燥咽干。
舌淡,苔中略厚,脉纤细而虚。
病机分析:患者与丈夫吵架导致肝气不舒,故见两胁胀痛,月经期乳房胀痛;肝木克脾土故久而至脾虚,运化无力,气血不足,故见神疲,食欲不佳,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口燥咽干。
由于肝郁血虚脾弱,气机不畅,故月经先后不定期,头痛眩晕,脉纤细而虚。
苔中偏厚是由脾虚生湿所致。
病症:肝郁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
病机:肝郁血虚脾虚。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处方:逍遥散加味。
5剂,水煎服。
柴胡9、当归10、茯苓15、炙甘草3、白芍10、白术10、薄荷6、煨姜4、益母草8、香附6
3.张某,78岁,已婚,患慢性支气管炎近15年,时见咳嗽气喘胸满,咳嗽多量白色清稀痰。
前三日又出现咳嗽痰多,胸闷气短,气不足以息,不能平卧,腰膝酸软,下肢浮肿。
舌苔白滑,脉弦滑。
病机分析:此为上实下虚之咳喘证。
上实即痰涎壅肺,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故见咳嗽多量白色清稀痰,肾虚不能纳气故胸闷气短,气息不足,不能平卧。
肾阳不足,水气不化,水饮内停,则下肢浮肿。
下元不足故腰膝酸软;舌苔白滑,脉弦滑俱为痰涎壅盛之象。
病机:痰涎壅盛,肾阳不足。
治法: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处方:苏子降气汤加味。
5剂,水煎服。
苏子15、半夏10、当归8、炙甘草3、前胡9、厚朴9、肉桂6、苏叶6、生姜2片、大枣一枚
4.王某,8岁。
男,学生。
患儿体胖1岁起即患哮喘,数日前音感风寒而喘咳。
痰多色黄且酬,喉中痰鸣音,胸闷,二便正常。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病症:风寒外束,邪热内蕴所致之哮喘。
治法: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处方:定喘汤加减,3剂,水煎服,注意防寒,饮食清淡。
炒白果9、麻黄9、苏子6、款冬花9、杏仁9、桑白皮9、黄芩9、制半夏6、炙甘草9
5.苗某,女,28岁,痛经多年,经期先后不定,色暗有块,少腹痛,喜温不喜按,面色憔悴,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黑,脉弦细而涩。
病证:冲任虚寒,淤血阻滞之痛经。
病机:冲任虚寒,淤血阻滞,阴血不足。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处方:温经汤加减。
四剂,水煎服,注意防寒。
吴茱萸10、当归10、白芍20、川芎6、党参12、桂枝10、丹皮6、生姜6、半夏6、麦冬12、阿胶烊化9、炙甘草6
6.患者男,7岁,胃脘胀满拌厌食一天,现在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呕恶,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病症:食积。
病机:食滞胃脘,胃气失和。
治法:消食和胃。
处方:保和丸加味。
3剂,水煎服,饮食清淡。
山楂12、神曲9、麦芽9、莱菔子6、法半夏6、陈皮6、茯苓9、连翘6、枳实5、炒白术6
7.李某,女,25岁,呕吐泄泻伴恶寒发热一天,自述前日整晚吹空调,次日晨起出现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欲吐,并泻下水样大便,办恶寒发热,头痛,舌苔白腻,脉滑。
病症: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直夏秋季节性感冒。
病机:风寒束表,湿浊阻中,升降失寺司。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藿香正气散。
3剂,水煎服,注意防寒,清淡饮食。
大腹皮10、白芷10、紫苏10、茯苓10、半夏12、白术12、陈皮12、厚朴12、桔梗12、藿香15、炙甘草6、生姜三片、大枣两枚
8.刘某,女,53岁,曾患急性肠炎,未系统治疗,每日黎明排便,大便稀溏伴有腹部胀痛,肠鸣已三月。
近半月加重,面色少华,倦怠无力,纳差,怕冷,舌淡苔白脉沉弱。
西医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
病症:脾胃肾虚证(五更泻)。
病机:脾胃虚寒,火不生土,肠失固摄。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处方:四神丸加味。
7剂,水煎服,温服。
补骨脂12、肉豆蔻9、吴茱萸6、五味子6、炒白芍15、炒白术10、
陈皮6、生姜5片、大枣6枚
9.许某,男,29岁,农民。
半月前畏寒发热,头重身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小便色黄,治疗一周不效,现身目俱黄,色如橘皮,头重身困,胸脘痞满,小便浓如茶,大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缓。
病症:湿热黄疸。
病机:湿热蕴结,郁蒸肝胆,胆液外溢与肌肤。
治法:清热,利胆,退黄。
处方:茵陈蒿汤加味。
5剂,温水煎服。
茵陈18、栀子9、大黄5、泽泻15、白术12、茯苓15
10.董某,男,24岁,医生,头晕,左半身无力,语言不清,饮水时呛水已三天。
舌红苔薄黄,脉弦。
病症:肝阳偏亢,肝风上饶之中风。
病机: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扰。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处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5剂,水煎服。
天麻10、钩藤(后下)15、石决明(先煎)30、栀子10、黄芩10、川牛膝12、益母草20、桑寄生10、地龙12、鸡血藤15
11.患者林某,男,46岁,经常胸胁胀满,善太息。
今日因经商赔钱,导致胁肋胀痛,隐痛叹气后稍舒,口燥咽干,视物模糊不清,舌红少津脉细弱方舒,阴液耗损,
病症分析:患者就有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伤阴。
肝气郁结,故见胁肋胀痛,叹气后方舒。
阴液耗损,津不上承,且有虚火故口燥咽干,视物模糊不清。
舌红少津,脉细弱亦为阴虚兼有虚火见症。
辨证:阴虚肝郁证。
病机:肝肾阴虚,肝气淤滞。
治法:滋阴疏肝。
处方:一贯煎加味。
5剂,水煎服。
北沙参15、麦冬9、当归12、生地黄12、枸杞子9、甘草4、白芍12、川楝子6
11.徐某,男,64岁。
一月来腹中痉挛疼痛,时痛时止,痛时喜温欲按,心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手足烦热,舌淡,脉细弦。
病症: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症。
病机:中焦虚寒,肝脾不和,阴阳失调。
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处方:小建中汤。
芍药18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饴糖烊化30g。
方中饴糖甘温质润,益脾气并养脾阴,温中焦而缓急止痛为君;芍药养阴而缓肝急,桂枝温阳而祛虚寒共为臣药;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给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用以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共为佐使。
五剂,水煎服。
一日一剂,共服三次。
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12.谢某,女,35岁,职员。
2月前,因淋雨发热身痛。
经治疗后但感头身困重,食少,口淡不渴,嗜睡,大便溏,小便清长,带下清稀,色白无臭色淡苔白,脉缓濡。
脾胃虚弱,湿浊带下症。
脾胃虚弱,湿困脾阳,湿浊下注。
补脾通阳,化湿止带。
完带汤减白芍药、荆芥穗,加茯苓、桂枝。
白术20g、山药20g、党参12g、车前子9g、苍术9g、甘草3g、陈皮5g、柴胡6g、茯苓15g、桂枝9g。
白术、山药补脾益气,以祛湿止带,共为君药。
其中山药并能补肾固精以固带脉。
党参益气补中;苍术燥湿运脾,同为臣药。
柴胡升发脾阳;车前子利湿泄浊,使湿浊之邪从小便而去;陈皮理气燥湿,令气行而湿化,伍人参、白术又可使补而不滞;茯苓、桂枝温阳化气,淡渗利湿,俱为佐药。
甘草和中调药,为佐使药。
三剂,水煎服。
日服一剂,一日三次。
13.宋某,女,37岁,已婚,教师。
半年前因与同事发生争吵,出现两胁胀满不适,不思饮食,痛经。
近一个月以来,逐渐出现白带异常,量多,未经治疗。
现症见白带量明显增多,色白质稀,无臭,情绪抑郁,时感两胁胀满不适,呈走串性,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淡苔厚腻,脉象左弦细又滑。
病机分析:患者与人争吵后,肝气不舒,故见情绪抑郁,时感两胁胀满不适,肝郁克脾土,久而必致脾虚,运化无力,故见食欲不佳,湿浊下注,故见白带增多,量多色白清稀无臭,大便溏薄。
舌淡苔厚腻,为脾虚湿生之象,脉象左弦细右滑为脾虚肝郁之象。
辩证: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治法: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处方:完带汤加味。
白术30g、山药30g、人参6g、白芍10g、车前子9g、苍术9g、陈皮9g、柴胡3g、茯苓15g、荆芥3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
14.张某,女,37岁,已婚,教师。
三个月前曾行胸部手术,术后出院。
一月后出现胸部疼痛,痛如针刺。
痛经,月经期排大量血块后疼痛方舒,大便干如羊屎,小便正常。
舌质暗红而有大片瘀斑,脉涩。
病机分析:患者三月前曾有胸部手术史导致淤血气滞,不通则痛,故见胸部疼痛,痛如针刺,痛经。
淤血
内阻导致胃肠失濡,故大便干结如羊屎,舌质暗红而有大片瘀斑,脉涩均是淤血内阻,气机不畅之见症。
辩证:胸中血瘀证。
病机:淤血内阻,气机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之痛。
处方:血府逐淤汤加味。
桃仁12 g,红花12g,当归15g.生地12g.川芎5g、赤芍9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3g甘草3g.延胡索8g.益母草6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
15.患者杨某,女,68岁,患肝硬化腹水两年,近半月以来全身浮肿,尤以腰以下为甚,手足怕冷,从胸至小腹常感胀满不适,食欲不佳,口不渴,小便量少,大便溏薄不爽,时有肛门坠胀感。
舌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病症分析:水为阴邪,其性重浊下趋,因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气内停,故全身浮肿,尤以腰以下为甚,小便量少;水湿内停,气机阻滞,故见胸至小腹常感胀满不适;脾阳不足,温煦无力,则手足怕冷;水走肠间,加之气机不畅,故大便不爽,时感肛门重坠。
舌苔白腻,脉沉迟无力俱为阳虚水停之征。
辩证:脾肾阳虚,水停气滞证。
病机:脾肾阳虚,水停气滞。
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处方:实脾散加味。
炮附子15g、干姜9g、桂枝9g、炙甘草6g、白术9g、茯苓12g、木瓜8g、厚朴6g、木香6g、大腹子6g、猪苓10g、泽泻15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
16.患者陈某,男,52岁,已婚。
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15年,时见咳嗽气喘胸满,咳嗽多量白色清稀痰。
前3日感寒,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闷,头面四肢浮肿。
舌苔白滑,脉浮而弦。
病机分析:本证为素有寒饮,复感风寒所致。
风寒外感,腠理闭塞,卫阳闭塞,故恶寒发热,无汗;水寒内迫,肺失宣降,故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闷;水溢肌表,故见头面四肢浮肿。
舌苔白滑,脉浮而弦。
正是外寒内饮之证。
病机:风寒袭表,水饮内停。
治法:发汗解表,温肺化饮。
处方:小青龙汤。
麻黄9、桂枝9、细辛6、炙甘草4、干姜9、半夏8、茯苓10、五味子3、白芍药9。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
17.患者张某,男,78,离休干部。
患者体胖,患有高血压近二十年。
现感眩晕,伴有颠顶疼痛,胸闷痞塞,痰多,时咳白色浊痰,时感恶心呕吐,食欲不佳。
舌苔白滑,脉弦滑。
病症分析:患者体胖,属于痰湿体质。
故常感胸闷痞塞,痰多时咳白色浊痰,痰湿阻滞中焦脾胃,胃气上逆,故时感恶心呕吐;中焦失运,故食欲不佳。
又兼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清空,故见眩晕,肝经布于颠顶,故颠顶疼痛。
舌苔白滑,脉弦滑均为肝风挟痰之象。
病症:风痰上扰证。
病机:肝风挟痰,上扰清空。
治法:平肝熄风,燥湿化痰。
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
半夏15、白术9、天麻9、钩藤6、陈皮9、茯苓12、大枣8、生姜6、菊花6、胆南星6。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
18.患者裘兆,男,32岁,1992年8月28日发病,患者发热,体温39度,咽喉口鼻干燥,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气逆喘促,小便少,大便干结,舌干苔少,脉虚大而数。
病症分析:患者病发于秋季高温之时,外感温燥,气阴两伤。
燥热伤肺,故发热头痛;肺失宣降,故干咳无痰,气逆喘促;咽喉口鼻干燥,心烦口渴,小便少,大便干结,舌干苔少,脉虚大而数等,皆为热伤阴之象。
辩证:温燥伤肺重证。
病机:温燥伤肺,气阴两伤。
治法:清肺润燥,益气养阴。
处方:清燥救肺汤加味。
霜桑叶15、石膏9、人参9、胡麻仁6、麦冬9、枇杷叶12、阿胶8、杏仁6、炙甘草6、川贝6。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
19.患者林某,男,46,10年前因居住环境潮湿而致两膝酸痛,受凉或天气突变时发作或加重。
近日来腰膝关节疼痛,肢节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畏寒喜暖,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数。
病症分析:患者十年前曾居住于潮湿环境之下,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酸痛。
肾主骨,肝主筋,邪犯筋骨,日久损及肝肾,耗伤气血,筋骨失养,故肢节屈伸不利,麻木不仁。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数为气血不足之象。
辩证: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痹证。
病机:风寒气三气杂至,久而伤正;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处方:羌活寄生汤加味。
羌活15、寄生9、杜仲9、牛膝6、细辛6、甘草4、当归12、秦艽9、茯苓10、肉桂9、防风6、川芎9、人参6?地黄6、蜈蚣三条。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