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研究1
汪克夷,赵笑一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E-mail:dorismee@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被认为是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

在企业中,存在很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有被人们传播并使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本文探讨了企业内部知识传播产生的基础,提出了知识势能的概念,并用其来衡量个体拥有某一特定领域知识的量。

分析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得以传播的动力之后,对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并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概念模型。

关键词:知识传播 企业 概念模型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被认为是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知识管理也逐渐成为各个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Robert M. Grant曾提出在公司的管理活动中,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其重点在于知识管理中那些最基本甚至是最简单的方面,即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基本问题。

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如何识别并绘制组织的知识清单、如何对新知识进行提炼并归档管理、知识在企业中是如何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传递的,等等[1]。

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可为企业提供新的理念、创造新的价值,并且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这些基本问题中的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并依据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产生的基础,为其提出概念模型。

2.知识传播的概要
知识传播(Knowledge Transfer)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的知识传播媒体,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并期待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2]。

它是知识与信息通过不同媒介的交流与扩散,它是知识从生产行为过渡为消费行为,从创造主体转移至学习主体的活动,是知识生产转化为知识应用的中间环节与中介性过程,是知识与信息传递、流通的运动。

知识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的在最大范围内使知识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这是知识传播的核心所在。

知识传播得越快,应用得越广,对整个社会就越有利。

知识传播有着重大意义,它是科学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和前提[3]。

在企业中的知识传播是一个在各实体之间系统地交换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管理知识(如管理技术、市场销售技术、人力资源技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商业战略构思和技巧等等)和技术性知识(如与制造相关的知识、与产品相关的知识等等)是企业知识传播的研究要点[4]。

3.企业内部知识传播产生的基础
在一个企业内部为什么会出现知识传播(流动)呢?这实际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知识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个问题,首先假设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中,知识传播者所拥有的
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50141022)资助。

- 1 -
- 2 -
知识较多,而知识接收者拥有的知识较少。

这里的知识接收者是指既拥有知识又传播知识的个体,知识接收者是既接收知识又使用知识的个体。

为了表明这两者所拥有知识的差异度,此处借用物理学中势能的概念来定义拥有知识的程度。

假定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中的知识一点都不懂的人,他的知识势能为0,随着他对该知识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知识势能也会越来越高,且在这个领域中拥有相同的知识势能的人,所拥有的知识也是完全相同的。

综上可知,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中知识传播者的知识势能相对较高,而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势能较低,如图1。

仅仅存在知识势能的差异还不足以促成知识的传播。

企业中还存在着促使知识进行流动(传播)的“推力”和“拉力”。

“推力”来自于企业和知识传播者,包括企业对员工或团队进行知识传播的激励程度,员工或团队拥有知识的程度,以及传播知识的意愿等等。

“拉力”来自于企业和知识接收者,包括企业为员工或团队创造知识传播环境的程度,员工或团队拥有知识的程度,以及接收知识的意愿等等。

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知识开始流动(传播)。

在物理学中对势能的定义是:质点在保守力场中某M 点的势能,在量值上等于质点从
M 点移动至零势能点M c 的过程中保守力F 所作的功。

这里指出势能是一个物体系所共有的,与某种势能相关联的保守力是这个物体系的保守内力。

保守力是指做功只由初末位置决定,而与所沿路线无关的力,成为保守力。

在知识传播这个物体系里,与知识势能相关的保守力就是上面提到的“拉力”和“推力”之和。

因此如果用E p 代表M 点的知识势能,M c 点表示零知识势能点,则有:
()dr F F E c M M p ⋅+=∫推力拉力 (1)
知识流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如同水流一般,水流从重力势能高的地方向重力势能低的地方流动,知识流也从知识势能高的地方向知识势能低的地方流动。

所谓的知识流(Knowledge Flow ),是指知识传递过程中从知识源到知识接收者之间发生的知识转移[5]。

不同的是,水流从高势能处到低势能处,本身的重力势能会减少,而知识在流动(传播)的过程中,势能却不一定会减少。

除去传播通道造成干扰等影响因素,知识从知识传播者流到知识接收者处时,知识流的势能可能减少、不变或者增加,即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势能可能不变,因为新传播来的知识都没学会或知识接收者自身遗忘掉所传播来的知识(如图2的a );知识势能有所增加但没超过知识传播者,因为新传播来的知识被知识接收者学会并记住了一部分或全部
- 3 -
(如图2的b );知识势能超过了知识传播者,因为知识接收者先学会了新传播来的所有知识,再利用和挖掘已有的知识,自我创造出了新的知识(如图2的c )。

图2 传播过程中知识势能的变化
最后的这一种情况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可以具体细分为五个过程,如图3。

首先是知识传播者的知识势能高于知识接收者,知识流从传播者处流向接收者处。

当两者的知识势能相同的时候,知识流的传递会停止。

知识接收者通过学习和挖掘,自我创造出了该知识领域中新的知识,此时会有一种反向流动的趋势,即知识流从知识接收者向知识传播者流动的趋势,但这只是趋势,并不一定发生,即第四和第五个过程并不是必然存在的。

若流动产生,知识接收者和知识传播者的位置就互换了。

当两者的知识势能再次相同时,知识流的传递将
停止。

此时知识传播者的势能比以前增加了,他有可能会向企业内或企业外来传播新增加的知识,从而产生新一轮的知识传播。

3.企业内部知识传播的概念模型
知道了知识传播产生的动力之后,还需要了解在企业内部知识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从知识的传播者传播到知识接收者的。

首先,对整个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要素进行界定。

3.1 企业内部的知识发现者和传播者
本文将企业内部的知识发现者和传播者作为知识出发的源头。

上文讲解企业内部知识传播产生基础中只提到了知识传播者,此处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将其细化。

因为在企业中可能存在专门的知识发现者和专门的知识传播者。

知识发现者主要致力于知识的研究与开发,他们往往就是企业当中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知识传播者专门从事知识的传播,自己本身并不一定从事知识的研究设计,他们使知识资源充分流动起来。

在企业中知识的量大数广、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分散性都决定了知识传播者存在的必要性。

通过知识传播者不仅方便了知识供求双方的交易,也可以降低知识传播的各项成本,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在企业内部,知识发现者和传播者可以是员工个人,也可以是某个职能部门,还可以是某个知识团队。

他们往往占据着知识传播过程的核心地位,因为他们会对传播的知识进行选择,确定传播的渠道和方法,从而使知识传播得以发生。

3.2 企业内部的知识接收者和使用者
此处也是将上文中企业内部的知识接收者细化为知识接收者和使用者。

因为在企业中获得知识的个体,并不一定是知识的使用者,而只是一个中介。

这里的知识接收者和使用者同样可以是员工个人、某个职能部门或某个知识团队。

3.3 企业内部知识的特性
企业中所需要传递的知识并不仅仅是技术,还包括与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有关的其他知识以及管理经验等。

这些知识一般都根植于企业的运作规则和实践以及顾客、供应商和竞争者的数据库,甚至公司自身的历史当中[1]。

此处的概念模型主要是讨论企业内部的知识。

企业内部的知识是指企业成员共享的知识,企业内个人知识的简单加总并不是企业的知识,个人知识只有在被充分共享的情况下才能形成企业知识,而且知识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被企业成员所共享,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作用[6]。

在一个企业里,知识有五种存储柜或仓库:个体成员;角色和组织结构;组织的标准运作流程和惯例;组织的文化;工作场所的物理结构[7]。

可以看出在这五种存储柜中,隐形知识占据了主导地位。

3.4 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指知识传播所用的手段或工具,它是连接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系统中各要素的纽带。

企业内部常用的传播渠道有内部网络、企业内部报纸、公司例行会议等等。

传播渠道的选择要受到所传播知识的内容和类型、知识传播者、知识接收者等因素的制约。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

它的多媒体性、大容量性、远程性、快捷性、交互性深刻地影响着知识的传播,使知识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传送的速度等各方面都发生着革命性的飞跃。

企业中也常常把信息技术作为内部组织知识传播解决办法而提及。

它对于企业是一个很好、甚至很必要的解决方法。

它可以被广发地散布、并想要鼓励信息共享的学习环境。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会发现,信息技术有时在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中会失效。

原因常常存在于人们的态度中而不是技术的约束。

应用电子或计算机支持系统作为传播知识或共享最佳经验的战略,需要在适当的条件
- 4 -
下才能工作[8]。

这些适当的条件就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环境了。

3.5 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环境
事物一旦离开特定环境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

正如知识传播的概念中所提出的那样,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此处我们的研究环境是企业内部,它包括公司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工作单元的划分、业务流程等等。

在国外,有一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企业内部有效知识传播的影响因素。

他们的文章中,提出了很多企业内部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其中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是最常被提到的因素。

3.6 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效果
知识传播效果位于知识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诸种知识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知识接收者和使用者收到知识,并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

这里还涉及到对知识传播效果的评估和测定,以确定传播的水平和质量。

知识传播在组织里常常通过接收单位知识或绩效的变化来表现自己的效果。

因此,知识传播效果评价可通过测量知识的变化或者绩效的变化来进行。

举几个例子,Darr,Argote和Epple应用基于绩效的方法对快餐店受其他快餐店经验影响评价知识;Benkard分析了通过经验得出的产品模型在影响员工总体生产后续产品模型的程度,等等[7]。

3.7 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概念模型
依据上述的各个因素,对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架构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概念模型
首先知识发现者通过自身或与他人的合作发现或创造了新的知识,然后通过一定传播渠道传递给知识传播者,知识传播者将其传递给有该方面知识需求的知识接收者,知识接收者再传递给需要应用这些知识的知识使用者。

在整个传递过程中,知识接收者还会对整个传递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反馈,如传播中是否有干扰、传播内容是否全面完整等等。

知识接收者将
- 5 -
这些问题反馈给专门负责知识传播的知识传播者,对知识传播者下一次进行传播起指导的作用。

知识使用者在使用接收到的知识的过程中,会将遇到的问题或新的需求反馈给知识的发现者,如收到的知识是否易于理解、还有哪些新的知识需要被研究等等。

这些反馈将指导知识发现者去发现企业内部真正需求的知识,展开新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取得的新知识再一次传递给知识使用者,即开始新一轮的知识传播过程。

此处所有的知识传播过程均在企业内部环境中进行,并不断的与内部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举个例子,企业中的研发人员(知识发现者)研究出一种生产技术改进方法,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交给企业信息管理部门,由信息管理人员(知识传播者)将其发布到公司内部网站上。

生产部门的经理(知识接收者)发现了这条新的信息,并将相关内容下载下来,交给具体实施该项技术的员工(知识使用者),让他们去学习如何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部门的经理可能在下载的时候发现下载的文档是空的,他就会向信息管理人员反馈这一情况,信息管理人员会及时将相关文档链接到网页上。

员工在学习这项技术的时候,可能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反馈给研发人员。

研发人员对新问题进行研究后,将得出的结论再次交给信息管理人员。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企业中知识传播系统的一个小循环。

当然,图4中的模型还可以进一步简化。

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知识发现者和传播者并不总是分开的,很多时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是由一个人、一个部门或一个团队充当的,可以直接称其为知识传播者。

同理,知识的接收者和使用者有时也是同一个人、同一个部门或同一个团队,可以直接称其为知识接收者。

将其简化后,可得图5中的模型。

图5 简化后的概念模型
图5的模型也可以说明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一种传播方式——面对面交流。

知识传播者通过面对面交流,将隐性知识赋予言语和行动之中传递给知识接收者。

知识接收者也不断地通过言语和行动向知识传播者反馈这种隐性知识的传递效果和使用效果(包括个人对该隐性知识的使用状况、理解程度等等)。

在企业中,这种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师傅和学徒工。

4.总结
- 6 -
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产生基础进行研究,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概念模型。

依据概念模型可以分析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具体情况,哪些环节比较薄弱,哪些环节需要保持住现有的优势。

本模型中的企业还可看作是一个自适应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知识,促进内部知识传播的进行,内部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方面还可以更加细化,这将是后续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德普雷,丹尼尔·肖维尔著.刘庆林译.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倪延年.论知识传播事业的五大构成要素[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1):5-9.
[3] 李春茜.数字化时代的知识传播与版权保护[J].情报科学,2000,18(10):881-886.
[4] Pien Wang,Tony W.Tong,Chun Peng Koh.An integrated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MNC parent to
China subsidiary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39(2004):168-182.
[5] 叶昕,邹珊刚.跨国企业的知识流及其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12):20-23.
[6] 周晔,胡汉辉,潘安成.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研管理,2005,26(4):80-85.
[7] Linda Argote,Paul Ingram.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 (1):150-169.
[8] Swee C Goh.Managing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 an integrative frame work and some practice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2,6(1):23-30.
A Research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Enterprise
Keyi WANG,Xiaoyi ZHAO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PRC, 116024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knowledge economy rising, knowledge is considered as the headspring for enterprises to obtain and retain 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 There is a good deal of knowledge in the enterprise. But only the knowledge is transferred and used among people, the knowledge can be implemented its value. This research paper discusses the base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enterprise, and advances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potential energy which is being used to measure the knowledge quantity of one unit in special field. After analyzing the drive power of transfer in the enterpris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re plotted out and described in the transfer process. At last carries out the concept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enterprise.
Keywords:Knowledge transfer Enterprise Concept model
作者简介:汪克夷,男,1944年生,江苏苏州人,博士,现在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作,从事知识管理、战略管理、流程再造、组织变革等方面的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

- 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