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二章药物制剂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
需长期注射给药时,可用缓释微球注射;
第十七页,共80页。
直肠给药
一般有溶液型、栓剂、乳剂,发挥局部作用而不是作用;
栓剂以固体形式进入直肠、阴道或尿道,然后迅速融化, 释放药物。
适用对象: 口服在胃肠道被破坏的药物
患者失去意识口服吞咽困难
药物不经肝脏进入血液,口服在肝中灭活的药物
②测定药物动力学参数; ③测定与处方有关的物理性质;
④测定新药与普通辅料间的相互作;
第二十九页,共80页。
一、文献检索
(一)光盘检索
IPA 光 盘 检 索 : 国 际 药 学 文 摘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s,IPA) 是由美国医院药剂师学会(ASHP)在1970年推出 的药学专业核心期刊,收录世界750多种杂志的文献,其特点 是在药理学、药物评价和药剂学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
确定生产方案设计,确定关键影响因素(CQAs),逐步建立设计空间。 最终完成设计并完善整体战略方案,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有效管理。
QbD理念下的药品制剂设计新方法:
目标产品特征:分析临床用药需要,不同途径、不同剂型
目标产品质量特征TPQP:确立关键质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处方和 工艺参数的范围(设计空间)
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保证质量管理
第二十四页,共80页。
第二十五页,共80页。
§3. 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
第二十六页,共80页。
处方前研究:在药物制剂的研究阶段,首先应对候选药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生物学性质等一系列基本性质进行研究。
主要目的:为后期研制稳定且具有适宜生物学特性的剂型提供依据。
化学结构
光谱及色谱特征 全
晶型

光学异构体

溶解性

解离性质
稳定性 分配性质
吸收性质 动物药动学
粉体学性质 辅料相互作用
已知药物
资料调研——分析方法选择——针 对剂型及制剂的特别项目研究
确定及修改处方设计及工艺设计方案
第二十八页,共80页。
处方设计前工作流程图
处方前工作主要任务: ①获取新药的相关理化常数;
第十九页,共80页。
呼吸道给药
药物以气雾剂、喷雾剂或非常细小的固体颗粒给药; 肺部有很大的表面积(肺泡表面积100 m2)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肺部给药速度快,几乎和静脉注射相媲美。
肺部吸收部位是肺泡
粒径在0.5-1μM的粒子能够到达肺泡 粒径小于0.5-1μM的粒子被呼出
粒径大于0.5-1μM的粒子沉降在较大的支气管
药物制剂设计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起点, 是决定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 稳定性和顺应性的重要环节。
第三页,共80页。
创新药物开发与制剂研究
﹍﹍ ﹍﹍ ﹍﹍ ﹍ ﹍ ﹍ ﹍
﹍﹍ ﹍﹍ ﹍﹍ ﹍ ﹍ ﹍ ﹍
化合物合成



开础


阶研

决定候选 药物
筛选试验
临床前研究

理药
药药毒

化理
理代理

性性
药物的有效剂量随剂型和给药途径而变化。
不同剂型在体内的过程不同,吸收程度与速度也不同。
药物必须设计成适宜的剂型才能发挥疗效,给药途径与药物 性质决定剂型。
剂型
溶出释放 通过生物膜吸收
剂型因素
药物本身 生理因素
第十一页,共80页。
给药途径 口服 直肠 局部 注射 呼吸道 黏膜 鼻腔 眼部 耳部
肠溶包衣制剂 贮库作用长效注射剂、植入剂 局部应用制剂
第十五页,共80页。
口服给药
通过口腔摄入药物,主要在胃肠道内吸收而转运至体循环。
口服给药是最自然、最简单、最方便、最安全的给药方式;
药物经胃肠道黏膜和上皮细胞吸收
缺点:起效慢,吸收没有规律性,药物易被胃肠道中的分泌物或酶破坏 设计要求
在胃肠道内吸收良好。良好的崩解、分散、溶出性能以及吸收
四、质量源于设计
QbD是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的简称。
药品质量问题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审评和监管等,也可以粗略地分成操作和 技术两个层面。传统上讲,前者是药品生产和监管主要关心的内容, 后者是药品研发和审评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理念将上述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整体地纳入了集药 品研发、生产科学(Manufacturing Science)和监管科学(Regulatory Science)为一体的科学范畴,为从根本上提高药品质量提供了科学基础,也为 药品监管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手段。
QbD强调通过设计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即药品从研发开始就要考虑最 终产品的质量,在配方设计、工艺路线确定、工艺参数选择、物料控制等各 个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积累翔实的数据,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确定最佳的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
第二十三页,共80页。
四、质量源于设计
QbD模式思路:
确认目标(一个具体药物或制剂及其相关的物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学、生物学指标), 收集目标相关信息(理论、文献及试验信息)
生物利用度100%;
剂量准确,起效迅速,可迅速通过体循环将药物运送至全身各
处,可用于临床急救;但一般病人无法自行给药;有注射疼痛;
注射剂是将药物溶于水或溶剂制成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
对于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可考虑制成冻干制剂或无菌粉末, 用时溶解。
制剂质量要求高,如静脉注射剂要求无菌、无热原、刺激性小等。
硝酸甘油舌下给药2-5分钟起效,缓释透皮贴剂24h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重要保证
质量可控性:可预知性和重现性
重现性:质量稳定性
稳定性(stability)
基础
稳定性: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稳定性
处方本身的配伍稳定性和工艺过程的药物稳定性
制剂在贮藏和使用期间的稳定性
10天影响因素考察:高温、高湿、强光照射
此种给药方式非常适合生物技术药物:多肽、蛋白质
第二十页,共80页。
(二) 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药物理化性质是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
把握药物的理化性质
找出制剂研发的关键点
选择适宜的剂型、辅料、制剂技术或工艺
在进行药物制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理化性质的影响, 特别是对一些难溶性药物和稳定性较差的药物,即重点研 究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处方设计前工作包括从文献资料或通过实验研究得到所需的科学情报资料, 测定药物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如药物的物理性状、熔点、沸点、溶解度、 溶出速度、多晶型、pKa、油水分配系数、物理化学稳定等。
处方设计前工作的内容取决于药物的种类、性质和欲制备的剂型。
第二十七页,共80页。
处方前设计的基本程序
顺应性(compliance)
➢ 患者或医护人员对药物的接受程度
第八页,共80页。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定义:是衡量药物安全度的指标。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 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表示。治疗指数大表示毒性低,疗效
高,用药此较安全
LD50 :median lethal dose,半数致死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 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 或毒素量。 在毒理学中,半数致死量,简称LD50,是描述有毒物质或辐 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标。
确定给药的最佳途径,选择合适的剂型。
选择合适的辅料或添加剂,通过各种测定方法考察制剂 的各项指标。
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实验设计优化法对处方和
制备工艺进行优选。
第五页,共80页。
§2. 制剂设计的基础
第六页,共80页。
一、制剂设计的目的
药物制剂设计的目的是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及药 物的理化性质,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
片 剂
胶 囊 剂
颗散
粒 剂

溶 液 剂
粪 中 排栓
吸 入
泄剂

第十四页,共80页。
组织
经 皮
起效时间 几秒 几分钟
几分钟到几小 时
几小时 几天到几周
不确定
不同剂型的起效时间
剂型 静脉注射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腔速溶片剂、喷雾剂、气雾剂 短效注射剂、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缓控释片剂
试试试

质质
验验验
信息反
临床试验 ⅠⅡⅢ 期期期 临临临 床床床

生 产
请许


剂 研



流 程

处 方 前 研 究



剂 型
配分制稳 确
伍析备定 定 工确
研方预性 究法试试
研验验

步 处
艺定 研处 究方
放 大 试 验



产售


原料药理化特性
原料药稳定性
辅料的选择
工艺参数
生产工艺
工艺稳定性
设备造型
第二章主要内容
药物制剂的处方前研究内容 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影响制剂设计的因素 质量源于设计理念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 制剂工艺优化法
第一页,共80页。
§1.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制剂设计
第二页,共80页。
药物的疗效:不仅取决于原料药自身活性, 也与药物进入人体内的形式、途径和作用 过程等密切相关。
规格确定
生物药剂学评价 制备临床前制剂
临床用制剂的制 备
配伍禁忌
包装设计
临床用制剂制备
临床用制剂生 产
处方前研究
制剂化研究
第四页,共80页。
工业化研究
药物制剂设计的过程:
处方前工作:包括理化性质、药理学、药动学有一个 较全面的认识。应先进行试验,获得足够的数据, 再进行处方设计。
选择合适的剂型: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治疗需要,
是发挥疗效的重要保证;
避免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是口服制剂的最大问题,克服首过效应;
具有良好的外部特征,如芳香气味、可口的味觉、适宜的大小及给药方法; 适于特殊用药人群,如老人与儿童常有吞咽困难,应采用液体剂型或 易于吞咽的小体积剂型。
第十六页,共80页。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途径有皮下、肌内、静脉、血管内、腹腔、颅内注射等。 注射给药药物生物利用度高,静脉给药不存在吸收过程;
第十二页,共80页。
制剂的给药途径
(一)临床用药目的及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疾病的种类和特点 不同的给药途径
不同的用药部位
对吸收快慢要求的不同
对制剂有不同 的要求
第十三页,共80页。
各种剂型中药代物谢 的体内作转用部分 运过程
消化道
崩解 分 散
溶解


血液
肾脏
尿中排泄
肌注皮下注射 静注
舌下片 口腔片
适合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
剂型 溶液剂、糖浆、混悬剂、乳剂、凝胶剂、粉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 栓剂、软膏剂、乳膏剂、粉末剂、溶液剂 软膏剂、乳膏剂、糊剂、洗剂、凝胶剂、溶液剂、气雾剂、经皮贴剂 注射剂(溶液型 、混悬型、乳剂型)、植入剂、透析溶液 气雾剂(溶液型 、混悬型、乳剂型、粉末型)、吸入剂、喷雾剂 溶液剂、吸入剂 溶液剂、喷剂 溶液剂、眼膏剂、乳膏剂 溶液剂、混悬剂、软膏剂、乳膏剂
ED50: 50% effective dose, 半数有效量,在量反应中指能引起 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量,在质反应中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 应时的药量。药物的ED50越小, LD50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
第九页,共80页。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
定义:产生治疗效应的药物浓度范围。 治疗窗的意义:药物浓度太低不产生治疗效应,
药物制剂设计的目标
保证药物迅速到达作用部位 避免或减少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中的破坏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 保证药物的稳定性
第七页,共80页。
二、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safety)
紫杉醇注射液加入聚氧乙烯蓖麻油(增溶剂)
脂质体制剂
减少 刺激
有效性(effectiveness) 前提
第十八页,共80页。
局部(皮肤)给药
皮肤给药方便安全,多用于局部给药,局部起效; 新型透皮吸收制剂可局部给药全身起效;但皮肤对药物吸收
有较强的屏障作用; 皮肤用制剂要求制剂与皮肤有良好的亲和性,铺展性、黏着性 等,对皮肤无刺激性;不影响皮肤正常功能;
局部给药剂型:软膏剂、乳膏剂和糊剂。 其它部位:眼、耳、鼻等
浓度太高则产生难以耐受的毒性。在这两个浓度 之间限定一个合理治疗区域,该浓度区域常称为 “治疗窗”(或称为治疗范围)。一个理想的治 疗方案可以定义为维持药物的血浆浓度在治疗窗 内。
第十页,共80页。
三、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药物的生物活性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剂型的影响,吸收程度
和速度是决定药理作用强弱快慢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十一页,共80页。
三、影响制剂设计的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成本、知识产权和节能环保。 通过制剂建立或加强产品知识产权保护
已知化合物的新剂型或晶型
发明新辅料和新工艺
基于制剂专利技术开发药物的
新制剂产品也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绿色辅料和环保工艺:禁止使用氟利昂作为气雾剂的抛 射剂。
第二十二页,共8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