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开花。

③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不是说。

⑤衰病: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 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 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 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1)A
(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分析】(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A;
⑵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
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古诗的能力。

古诗的写作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借物抒情、用典等。

答题时要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这个评论的是哪一首?请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答案】B;诗人在天竺灵感观音院游历,见到当地百姓遭受自然灾害,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虽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

本诗含蓄地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当权者,并对百姓深受天灾人祸的疾苦怀有深切的同情。

【解析】【分析】《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背景: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

苏轼对新法取保守态度,对新法的弊端强烈不满,对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注,因而常在诗中讽世论政,希望“有补于国”。

作者在杭任职两年多,见到当地百姓一直受着水旱蝗灾的严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有感创作此诗。

这是一首纪游诗,但与一般纪游诗不同,它不是山水名胜的赞颂与刻画,而是一首反映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借题发挥的政治讽刺诗。

最能体现纪昀“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这个评论。

故答案为:B;诗人在天竺灵感观音院游历,见到当地百姓遭受自然灾害,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虽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

本诗含蓄地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当权者,并对百姓深受天灾人祸的疾苦怀有深切的同情。

【点评】解答此题,一是要熟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二是要结合重点语句深入解读诗意,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平时多读,多积累,升化心智,能与作者“共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南行别弟》表达的是贬谪途中的宦途失意之情。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用长流不息的江水刻划抽象的离情别绪,“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即景寓情,用花落无声比喻临别时相对无语抒写宦途失意后,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写卢溪别人,除首句实写外,其余三句都是虚拟的别后光景。

诗人不正面说“相将孤月对猿愁”而说“莫将”,其言外意正是预知友人要对月听猿而愁,从反面切嘱落笔,体贴入微,于平淡中却更见亲切、真挚的情谊。

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
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
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
美丽的火把
耀眼的火把
热情的火把
金色的火把
炽烈的火把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显得多么可爱
在这样的火光里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
(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2)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火把》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2)结合“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分析,表达了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好愿望,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⑵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把握作者、作品。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主旨的思想感情。

注意通读全诗,根据题干提示把握诗歌“火把”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感情,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1)C
(2)问;报。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

C 谩有:空有。

“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

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问”字巧妙地衔接下片。

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报”字承接上片中的“问”字。

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问;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

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①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

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学、书籍、文章等。

②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

③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

(1)一二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意?
(2)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月夜①
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月夜: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②鄜(fú)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

【答案】(1)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

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2)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3)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

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诗一二两句的意思为: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文书写得非常漂亮,却为什么要赴北疆边地去参军呢?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写明了苏绾的才能,这也交代了
“赴朔边”的原因。

第二句的问句体现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

(2)结合诗意分析,“应计日”的意思为:计算着分离的日子,“莫经年”的意思为:不要长年滞留。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家中妻子将一天一天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燕支山下你千万不要长年滞留哪。

这是诗人设想苏绾走后苏绾的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实则婉转抒情,道出惜别之意。

据此作答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赠苏绾书记》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归。

《月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含蓄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焦灼和对妻儿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

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⑵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⑶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

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写作意图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和写作意图,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⑶本题考查探究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想象、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渲染烘托等。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方法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诗歌诗歌内容和主旨之间的关系即可明确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7.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①,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诗人之友吴国伦(明卿)。

(1)第二句“迷”字耐人寻味,既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又表现了友人前途的________。

(2)最后两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写法与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凄凉;渺茫
(2)①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

②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

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
中秋色,一片迷蒙。

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解析】【分析】(1)前两句主要是写景,通过青枫、冷雨、秋色、路途等景色来渲染当时送别时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渲染是为了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

“迷”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即表面的和深层次的,表面的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凄迷,实际上是友人的前途迷茫。

(2)①首先明白都是送别诗,都是送的友人,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即李攀龙诗中的“逐客”和李诗标题中的“左迁”可以看出从情感上都是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②修辞手法:李白将“明月”“清风”任人格化,李攀龙将“白云”人格化,他们都把传递感情的事物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凄凉;渺茫;
⑵①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

②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

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
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故答案为:⑴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⑵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________。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答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B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找指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方法是根据文章内容到指代词的前面去找,找到后放回语句,检验意思是否正确。

“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这样的事情从来都难以两全。

根据诗句内容可知,“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B.错在“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正确说法应该是“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常理”。

故选B。

故答案为: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考生要运用平时的解题方法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你根据对本诗的理解,为本诗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2)说说“东风无力百花残”中“残”字妙在何处。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相思。

理由: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相思”。

(2)“残”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

(3)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丝”与“思念”的“思”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4)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解析】【分析】(1)可以从诗歌内容或诗歌的主旨这两个角度拟写标题,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据此可给这首诗拟写一个题目为:相思。

(2)“残”,伤害。

这里指凋零。

“百花残”,意思是百花凋零。

“百花凋残”表示已经是暮春时节,结合前一句诗歌内容分析,第一句诗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百花残”,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