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4《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背诵古诗,并默写《山行》。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时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背诵古诗,并默写《山行》。

教学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晓诗题,读通诗句,识写生字
1.知晓题意我能行。

(1)“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受到文人墨客的称颂,我们以前都读过哪些描写四季的诗呢?
(2)(生展示、交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硕果累累的秋天,去感受秋的迷人风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杰出诗人杜牧写的《山行》,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写的《赠刘景文》,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生交流题意,发言)
提示:①《山行》:“行”,行走,即“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

②《赠刘景文》:“赠”,送,送给,即“写给好友刘景文的诗”。

③《夜书所见》:“夜”,夜晚;“书”:写;“所见”:所看到的。

即“诗人在夜里写下所见到的景象”。

2.读准读通我最棒。

(1)自己读古诗。

请大家把每首诗朗读三遍,注意听清楚老师的提示要求。

(课件出示)第一遍,不出声,看准每个字,包括题目、朝代和作者;第二遍、第三遍,张开小嘴巴,大声朗读。

(2)开火车读古诗。

提示:指名反复朗读。

扣住“准确、流畅、响亮”等标准点评。

3.读懂词句我理解。

古诗大家已经读得正确流利了,诗中的有些字词,大家可能第一次见到,圈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1)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2)汇报交流,重点指导。

提示:“寒、径”可用“换一换”的方法,赛-贝+=寒;经-纟+彳=径。

“斜、霜、菊、残、犹、橙”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傲、橘”可以拆部件识记。

重点指导多音字“挑”,在诗中读第3声。

课件出示多音字的解释,请学生解释诗中“挑”字的意思,并联系多音字的解释读好“挑水、挑三拣四、挑战”等词语。

(3)游戏识字,巩固认读。

提示:出示秋天枫叶图。

请学生上台点击课件中动态飘落的枫叶。

树叶变化为一个个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以学生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读准字音。

其中“寒、残、君”为前鼻韵母音,“径、霜、赠、橙、送”为后鼻韵母音。

(4)理解重点词语。

提示: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词语“石径斜、荷尽、菊残、篱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坐、擎雨盖、萧萧、挑、促织”。

4.书写生字我规范。

(1)“径、斜、赠、刘、残、橙、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但“径、赠、橙、挑”书写时宜左边窄右边宽,“斜、刘、残”书写时宜左右匀称。

(2)“寒、霜、菊”是笔画较多的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要写得扁一点。

书写时,“宝盖头”“雨字头”“草字头”均占字长的三分之一左右,要分别盖住下面的部分。

“君”也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上下匀称紧凑,“尹”与“口”重心对正。

(3)“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先内后外。

(4)学生描红后临写,教师巡视,择优展示,集体评议。

提示:教师示范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寒”最后两笔点,要上下对齐;“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残”的右部是两横,不要写成三横;“橙”的第7笔和第8笔都是撇,不要写错。

二、读出韵律,借助插图,初步感知
1.读出节奏。

(1)同学们,读诗要读出诗的味道,请大家听我读。

(师范读古诗)
(2)现在你们看着我的手势读,注意我的手势。

(生齐读)
(3)自己试着做手势,注意停顿,诗的味道就有了。

(指名读,老师根据朗读情况及时纠2.读好韵脚。

《山行》第2、第4句分别押“家、花”;《赠刘景文》第2、第4句分别押“枝、时”;《夜书所见》第2、第4句分别押“情、明”。

3.读好重音。

如《山行》中的“爱、红”,可适当放慢速度。

4.借助插图,初步感知。

(1)这是课本上的三幅插图,你知道它们分别与哪首古诗有关吗?给它们连连线吧。

(2)现在我们把古诗和图画连在了一起,你能边看插图边说说诗中有什么吗?
第二课时
一、依托学情,理解诗意,练习表达
1.自主学习,找出困惑点。

(1)默读三首古诗,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2)把你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是否一样。

把你知道的教给同桌。

提示:①“寒山”“生”“坐”“擎”“君”“萧萧”“挑”“促织”“篱落”等词,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

引导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结合诗句间的联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坐”的意思。

相机讲解汉字的古今义有时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山行》这首诗中,“坐”的意思是“因为”,《夜书所见》里:“促织”的意思是“蟋蜂”,使学生明白同一事物有多种名称。

②“远上”“寒山”“斜”三个词语需要借助生活实际理解。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登山的生活经验说说当时看到的景象,从而想象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③“荷尽”“菊残”可借助插图理解,再由课件演示深秋时节,荷花、菊花凋落的过程景象。

2.再读全诗,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提示:教师描述诗中的秋景,学生相机读出诗句。

或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诗意,一人读诗。

3.三首古诗从朗读情感上考虑,应该怎么读?
提示:《山行》和《赠刘景文》要读出快乐与喜爱之情。

《夜书所见》表达的感情真挚,朗读时,语速要舒缓,最后两句比前两句明快些。

4.同学们,古人说“诗中有画”,这每一首诗都像一幅画。

请大家闭上眼睛,静心聆听每首诗的朗读,看看哪些画面好像出现在你的眼前了?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同桌交流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反馈)
第三课时
一、步入心境,品出诗情,熟读成诵
1.知诗人。

你对本课诗人有多少了解呢?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诗人资料,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们吧!(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2.悟诗情。

(1)你能给下面的句子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吗?连一连吧。

(2)出示《山行》,思考质疑: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要停车呢?
①小组共读,探寻原因。

提示:深秋时节山中美景令人陶醉,故而停车驻足观赏。

②配乐指名朗读。

提示:读出山中深秋景色之美,读出热爱、赞美秋天之情。

(3)出示《赠刘景文》边读边想:诗中描绘的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出示橙黄橘绿图,齐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提示:对照前两行诗,体会“最美的景色恰是在秋末冬初橙黄橘绿的时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关怀与鼓励。

②师生对读。

提示:读出深秋之美和对友人的鼓励。

(4)出示《夜书所见》,自学交流:你从诗的景物描绘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变化?
①图文结合,讨论交流。

提示:从诗句的重点词中感受作者从客居他乡的寂寞、郁闷之情转变为对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之情。

②男女生对读,读出思乡之情。

提示:这三首诗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山行》一诗中诗人抓住“寒山、霜叶”等词语描绘画面,表现深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做霜、橙黄橘绿”的描写,写出了秋末的特征,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夜书所见》通过对“送寒声、动客情”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3.插画引路,欣赏意境,背诵古诗。

(1)出示插图,配上轻快欢畅的背景音乐。

(2)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直至熟读成诵。

三、教学资源链接
(一)语文知识
杜牧,字牧之,号类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类川别墅,故后世称“杜类川”,著有《类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伸,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颇高。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亮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载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

他是江湖派奇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

诗作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以《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二)拓展阅读
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喉人狂。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