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word说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学习方法: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
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课稿:2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上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

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分析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需让学生知道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名称与作用效果,不必对力的合成过程作分析。

通过对三个力作用效果的理解,运用“切—垂—偏—延”方法,画出某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比较两地风力大小。

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一节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

重难点分析:
重点:
说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结合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两地风力大小。

这是第一节的原理推导的终点和主要能力运用点所在。

难点:在等压线图上画出某地的风向。

这是因为学生不能立刻把对三个力的认识转变成“切—垂—偏—延”的操作方法。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2.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要建立在运用原理示意图的逻辑推导上,本节课依然强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强调把原理同具体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在实际中增进认识,培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学可的实用性。

学情分析:
这节课涉及到相关力学知识,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对此我们要做相应处理。

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已经在在第一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补充讲授。

力的合成知识,学生要到高一第二学期才能接触,所以对大气水平运动可不讲三力合成的过程。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学习方法:
遵循由问题探究→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二、热力环流
1、大气热力环流实验观察
结论: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2、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
热力环流的模型:
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海陆风
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4、自主探究:巴山夜雨的成因(山谷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