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2-4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后强化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第4节
一、课内双基
1.填空。
对仗在形式上又有宽严不同的各种讲究,可分成以下几类。
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三是________,四是________。
【答案】工对,宽对,借对,串对。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因此唐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诗都是近体诗。
B.格律诗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个字,七律共五十六个字。
C.格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格律诗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
【答案】A(唐以后也写古体诗。
)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压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音。
B.绝句两句一韵,一般压平声韵。
C.律诗的第一句和二、四、六、八句一定要压韵,而且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D.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句叫做首联,第三、四句叫做颔联,第五、六句叫做颈联,第七、八句叫做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要对仗。
【答案】D(A“同音”应为“同韵”;B二、四句压韵,一韵到底;C律诗的第一句可压可不压韵。
)
4.选择恰当的诗句填入下列七言律诗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____①____。
沙场烽火连胡月,____②____。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A.①返照入江翻石壁②试玉要烧三日满
B.①三边曙色动危旌②海畔云山拥蓟城
C.①春归不用怨风雨②芳树无人花自落
D.①空中疑有散花人②万顷寒光一夕铺
【答案】 B
5.下面这幅对联的下联结构已经被打乱,请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部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下联内容: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绿树池边此间有舜日尧天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这是明朝中山王徐达住宅的一副对联)
6.下面是上下联弄混之后的四副对联,请仔细品味,然后分别将上下联组合起来。
日照花如锦青山一鹤归青山一片云碧水双鸥静暮烟明月暗白水千层浪残雨夕阳收风吹柳似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日照花如锦,风吹柳似丝。
(2)暮烟明月暗,残雨夕阳收。
(3)白水千层浪,青山一片云。
(4)碧水双鸥静,青山一鹤归。
7.岳阳楼历来是文人歌咏的对象。
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了岳阳楼的苍凉,孟浩然的“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诗人的豪情,范仲淹表现志向的“________,________”更为山水添色,使岳阳楼名震天下。
【答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清朝郑唐和,能诗善画,为人诙谐,一次他为一不正派的老者画像后,附诗一首:
精神炯炯,老貌堂堂。
乌巾白发,龟鹤呈祥。
老者思之多时方才明白遭受戏谑,恨声不已。
在这首诗中郑是如何戏谑老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句首字相连是“精老乌龟”,在古代这叫“藏头诗”。
二、课外延伸
9.请利用相关知识,从下面八个句子中选出四个句子,组成两副合乎对联要求和特点的春联。
九州春意闹百花争艳。
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
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神州增秀色水绿山清。
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桃花艳艳山河添秀色。
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1)上联: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
【答案】(1)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神州增秀色水绿山清
(2)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10.有人说“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三句是本词的“词眼”,为什么?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红桃杏色”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对应下片“酒生微晕沁瑶肌”;“孤瘦雪霜姿”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对应下片“休把闲心随物态”;“偶作”一词上下关连,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露红妆,以趋时风,却仍然保留雪霜资质——真正的“梅格”。
11.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刻画红梅既艳如桃李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表现了词人身处穷厄而不苟且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不随波逐流的傲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的成都。
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12.联系颔联分析作者“书怀”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位卑未敢忘忧国”表现了作者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忧国的责任感。
“事定犹须待阖棺”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仍有机会重新被起用(或说为国出力)的后事充满信心、希望。
13.①“出师一表通今古”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②“夜半挑灯更细看”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③尾联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句是用典的手法,后一句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令人回味无穷或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忠心报国的愿望。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
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
生卒年不详。
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
15.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舫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罟(gǔ)师:渔夫。
诗中借指船工。
②临圻(qí):地名。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为题材,诗人都借________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
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
(2)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_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送别(离别)杨柳
(2)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
(3)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
(意思对即可)
17.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临高台
萧衍①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
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高台
沈约②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①萧衍:梁武帝。
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
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
与萧衍同属“竟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巧妙的伏笔。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
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萧衍诗的前两句如何表现高台之“高”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E
(2)答案示例: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相思,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专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一:萧诗前两句连用两个“高”字,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示例二:萧诗首句用夸张手法写高台高耸入云,第二句再补充说明高台决然望不到尽头,极言高台之高。
(意思对即可)
三、高考热点
18.根据下面提示,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常将之喻为动物,比如兢兢业业的人,我们称其为孺子牛;不明事理的人,我们称其为糊涂虫。
下面各种人如何称呼呢?
①见风使舵的人________②随声附和的人________③痴心妄想的人________④代人受过的人________⑤恩将仇报的人________⑥外强中干的人________
【答案】①变色龙②应声虫③癞蛤蟆④替罪羊⑤中山狼⑥纸老虎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短语结构协调一致。
(字数不得增减)
黄河,你从巴颜喀拉山流出后,一路喷珠溅玉,款款前行。
当你腾跃下青海高原后,愈来愈威风凛凛,疏狂不羁。
你这孔武的东方巨龙,以铜头铁臂撞开大峡谷,用尖牙利齿撕碎
黄土高原。
巉岩壁立的刘家峡里,你一甩龙尾,卷起千堆雪;至壶口,你一声短吟,撩起瀑布泻天;抵龙门,你长吼一声,唤起地动狂飙;嵯峨陡峭的青铜峡里,你龙身一陡,搅起浪万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巉岩壁立的刘家峡里,你龙尾一甩,卷起千堆雪;嵯峨陡峭的青铜峡中,你龙身一抖,搅起万叠浪;至壶口,你一声短吟,撩起泻天瀑布;抵龙门,你一声长吼,唤起地动狂飙……
20.请你根据下面的情景合理想象,补充火柴和凸透镜的对话。
实验室里,火柴点燃了酒精灯。
火柴得意地对凸透镜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说着,火柴不经意地碰在装着白磷的玻璃瓶上,火焰熄灭了。
凸透镜望了火柴一眼,默不作声地对准瓶子里的白磷,不一会儿就燃起了火苗。
凸透镜诚恳地对火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火柴:(示例)瞧我多厉害,要点燃物体,非我不可。
凸透镜:(示例)你看,我不也点燃了吗?可见自高自大,就会碰壁的,还是谦虚一点吧。
四、读写创新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假日的旅行,在山川湖海、人文景观中打开生活的视野;心灵的旅行,在思索徘徊、欢乐痛苦中张开思想的风帆;生命的旅行,在探索挑战、失败成功中留下一生的印迹……
请以“旅行”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佳作赏读】
泛游书海
游览名胜古迹,领略历史沧桑;体验风土人情,洞察人生百态;浏览文学书籍,通晓天下古今。
——题记到《红楼梦》中旅行,你会看到一幅幅大观园里一个官僚家族从繁荣到衰落的生活画卷。
我们能看到封建大潮即将落幕时的最后一次盛宴,华美而凄凉;我们会因宝黛爱情的凄美而落泪,会为晴雯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而哀叹;我们会惊叹那珠玑般的字句,会感慨曹雪芹独特的匠心和才华。
它是一幅浓缩的历史画卷,重游其中,总会有另一种心情。
到《水浒传》中旅行,你会看到一个个个性十足的梁山好汉。
你看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场面,会不由得拍手称赞;你看到武松打虎,会为他的智勇双全而折服;你看到宋江的言行处世,会为他的至仁至义感到钦佩。
……从书中去寻找那份激昂和悲愤,你的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
到《西游记》中旅行,你会看到孙悟空智斗妖怪,看到猪八戒憨态可掬,看到山水的雄奇险怪。
跟随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我们禁不住会为吴承恩的想象力所倾倒。
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旅行,让我们懂得生命的真谛;到《威尼斯商人》中旅行,让我们看到自私的后果;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旅行,让我们领悟爱情的伟大。
领略历史,我们才能发展。
从鲁迅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那时人们的愚昧与麻木;从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中我们能感受他为变法牺牲的勇气;从毛泽东的诗词中,我们能看到他豪迈的情怀和博大的智慧。
从那些文人墨客的文字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它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刻拥有广博的胸怀去面对人生。
在书海中旅游,让我们看透人生,领悟大自然的无穷,观赏生活的画卷,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增强洞察万物的能力,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处世的经验。
【名师点评】本文是一篇角度新颖的优秀作文。
小作者以泛游书海作为行文的切入点,紧扣话题“旅行”。
构思巧妙,角度新颖。
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个文学爱好者。
对名著的恰当评价,可以看出他对作品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