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职责的翻译伦理学阐释
文化传播中译者中心与译者责任的体现——以汉学家蓝诗玲英译《马桥词典》为例
文化传播中译者中心与译者责任的体现——以汉学家蓝诗玲英译《马桥词典》为例摘要:译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对蓝诗玲所译《马桥词典》的译者中心与译者责任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出了其译作之所以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译者准确把握原语与译语生态,以译入语读者感受为要义,从宏观层面彰显译者责任,从微观层面在原语与译入语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以译者为中心,践行“忠实性再创造”的翻译原则,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不失流畅性,最终获得读者认可与接受。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译者责任;蓝诗玲;《马桥词典》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一直是翻译界研究的焦点。
纵观世界翻译史,译者的地位、身份、主体性以及支配性等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
Holmes主张译者有权决定译文的内容、风格和意义。
Lefevere分析了意识、赞助人和诗学如何影响译者及其翻译文本。
Eve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的研究重点从原作转向了译作,从作者转向了译者。
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换言之,译者不仅是译文的接受者,也是译文的生产者。
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学者胡庚申[1]教授于2004年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范式,将生态学思想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了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生态翻译学的建构与阐释中,从翻译链的角度来看,“译者中心”指的是翻译阶段的翻译实践,而不是译前阶段的翻译准备或译后阶段的翻译结果。
也就是说,译者中心是指翻译过程或翻译操作或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翻译活动还是从通过译者的努力而翻译出来的文本来看,译者都必须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中心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一、蓝诗玲与《马桥词典》蓝诗玲(Julia Lovell)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曾就读于南京大学,获有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阐释学是哲学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讨了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译者主体性是一个备受的话题,因为它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阐释学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译者主体性呢?简单来说,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审美观念、翻译目的等因素都会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译者笔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译本。
阐释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审美观念等因素来理解和解释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然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意义和意图传达给目标读者。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度主观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包括了文字符号,还包括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文化背景等因素。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深入理解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在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地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备受的话题。
它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了译者在理解和解释文本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译者的极限与底线,以及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完成文章的翻译工作。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译者的水平和态度直接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译者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极限与底线,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关于译者的极限与底线的探讨,前人已有许多成果。
有学者认为,译者的极限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和能力三个方面。
语言是翻译的基础,对于母语非目标语言的译者来说,语言差异可能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
译者职责的翻译伦理解读
Ke r s N wma k h r n l tr S d t s ti s o r n l t n y wo d : e r ;te ta sao ’ u i ;eh c fta sai ;E hc f F d l y e o t i s o i ei ;E h c f D f r n e h e o t t i s o i ee c ;t e Hir ・ f
(四 川 外 语 学 院 翻 译 研 究 所 , 庆 4 0 31 重 00 )
提
要: 中西 方 翻 译 伦 理 模 式 的表 述 虽 然 不 同 , 从 整 体 性 要 求 来 看 , 可 以 归 结 到 “ 实 性 翻 译 伦 理 ” 隐 藏 在 纷 但 都 忠 ,
繁 复 杂 的 学 术 术语 与 学 术 框 架 之 后 的 乃 是 传 统 一 元 化 的 “ 实 ” 理 的 现 代 变 体 与 多 元 呈 现 。 基 于 这 种 认 识 , 忠 伦
关键 词 : e m r; 者 职 责 ; N w ak 译 翻译 伦 理 ; 实 性伦 理 ; 异 性伦 理 ; 哲 罗 姆 誓 约 忠 差 圣 中图 分 类 号 : 35 9 H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4— 44(0 0 0 0 7 0 17 6 1 2 1 )6— 0 7— 6
Th a sa o S Du i s a ng f o h hi s o a l to e Tr n l t r’ te :a Re di r m t e Et c f Tr nsa i n
ZH U Cha — i o we A b tac : I e p ns o P. Ne s r t n r s o e t wma k’ t tme ha h r sao st g oc re tadei e ttx ,t spa e e r Ssae ntt tte tan lt rha hef htt o r c f n e t hi p rr — i ci ve h a e trs ac n t e ehis o r n l t n. De pie t ifr n e i h o e fehis,t e ehis o rnsain i st e lt s e e r h o h t c fta sai o s t he dfe e c n t e m d so t c h t c fta lto c n c n e g no a sn l d a o v r ei t i ge mo e:t e Et iso i e i h hc fF d lt y.I h sa c r n ti c o d,Ne wma k’ de n t e ta ltr’ ut o sn t r si ao h r nsa o Sd i d e o es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阐释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及其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文章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译者的选择、理解、表达和创新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文章将总结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升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体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需要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解释,还需要在目标语言中进行再创造,实现原文意义的传递和再现。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上,更体现在对目标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上。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这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
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表达目标语言。
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上,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仅受到原文作者、目标语言读者和翻译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自身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原文意义的准确传递和再现。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对于翻译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以实现翻译活动的最优化和最佳化。
三、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在阐释学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哲学阐释学视角-精品文档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哲学阐释学视角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等(2003)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西方现代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伽达默尔,直接继承和发展了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理论,建立了哲学阐释学。
在其观点中,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
、永恒的阐释:文学作品的传承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观点认为:理解永远是相对的,阐释学循环也永远不会停止,因为人的有限性和历史性使得解释行为既没有起点又没有终点。
它就是人类生存活动本身,因为人类生存本身就是一个从不间断的阐释过程,而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生生不息(何卫平,2001:162)。
翻译就是解释,一种以理解为基础的解释。
根据伽达默尔的观点,既然解释发生在熟悉性和陌生性之间,那么每一个时代必然以它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一个文本。
伽达默尔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中对“节日”进行了探讨和类比。
众所周知,一个节日没有庆祝是不能发展的,只有经过庆祝,节日才会存在并延续下来,也就是说,庆祝者的参与是节日存在的前提。
如果节日的那天没有人来庆祝,那么节日也就成了一个虚无的名字。
节日年复一年地举行,没有了这个循环,节日也就会不复存在。
节日的本质和内涵在一年一年的循环中不断地被理解和解释。
同样,文学作品的长久存在也在于被不断地阅读和理解。
文艺作品是“永恒的现在”,它们永恒地面对和经历着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理解和解释,这就是它们的永恒性。
但是,无论置于什么时代,一部文学作品总有其不变的内容,就好比节日年年庆祝、每次庆祝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节日依然是同一个节日。
部文学作品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开始经历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理解和解释。
一部《红楼梦》可以看作政治小说、伦理小说、道德小说、社会小说;《水浒传》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小说、政治小说和虚无党小说(陈,刘象愚,2002:146)。
从译者责任到翻译伦理——文学翻译标准再思考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5月May.,2012收稿日期:2011-11-02作者简介:陈连贵(1983—),男,江苏大丰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课堂教学。
从“译者责任”到“翻译伦理”——文学翻译标准再思考陈连贵(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摘要: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
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
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
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关键词:译者责任;翻译伦理;翻译的伦理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5-0096-04引言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急先锋,文学翻译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积极寻求“规矩”,形成标准,以期为翻译实践和译作品读提供借鉴。
虽然因历史、文化、语言自身等原因,文学翻译至今未能形成大一统的翻译标准,然而古今中外对翻译标准的深挖细掘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翻译实践的发展,“文化的翻译转向”呼之欲出。
制定标准实为明确主体责任,翻译亦不例外。
翻译者应该对原作负责,还是对读者负责,抑或对某社会阶层负责?一、中国翻译史的“译者责任”(一)佛经翻译中的译者责任佛经翻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鸠摩罗什之前,因“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蒲陶酒之被水者也”。
[1]261为了不让蒲陶(葡萄)酒被水,直译成为首选方法,有许多佛经文句从梵文原文逐字逐句译出,因梵汉两种语言有各自独特的语法结构,由此产生了许多诘屈聱牙的文体。
到了鸠摩罗什,他“不严于务得本文,而在取原意”[1]262。
论翻译伦理
论翻译伦理随着翻译行业的兴起,翻译伦理也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翻译伦理所包含的内容,译者的伦理道德水平等方面进行阐述,列举了不同类别的译者应该遵循的伦理、规则,得出结论只有翻译人员遵守翻译伦理、行规才能称为合格的译者,才能更好地发展翻译事业。
标签:翻译;译者;翻译伦理1 前言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或职业伦理,对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以维持本行业的运转和发展。
翻译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必须有自己的行业道德和伦理,协调行业内部以及行业与社会大众之间的系,否则整个行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更不可能担当起社会发展所赋予的重任。
在翻译日渐商业化、产业化、职业化的今天,翻译伦理的建设和普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无论是翻译行业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从业者,尤其是各类译者,都应该重视翻译伦理的问题。
2 翻译伦理的内容翻译界近年广泛注意翻译伦理问题,因其在翻译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翻译标准,而翻译标准中,忠实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是如此。
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很多学者都将翻译伦理作为一个重要论题加以阐述。
翻译伦理所指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译者自身的素质,包括翻译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方面。
当前有些学者在谈到翻译伦理或道德时,往往不提翻译者的业务素质,其实业务素质也是翻译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译者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业务素质,至少是一个合格的译者,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翻译任务。
否则勉强翻译,很难译出令用户满意的译文。
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在承接翻译业务时,是否具备做好翻译的业务素质,也是翻译伦理一个重要表现。
思想道德素质一直被认为是翻译伦理的一个内容。
二是指译者对于译入语文化的伦理责任。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这种翻译伦理观主要以翻译任务的形式出现。
在现代翻译理论中,这种伦理往往在对某种翻译策略的争论中有明显的体现,比如,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在有关异化翻译策略的分析中,就明确提出了这种伦理。
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
译者中心”的起源和概念
01
起源背景
译者中心的概念起 源于20世纪80年 代的西方翻译研究
当时,翻译研究逐 渐从传统的语言学 范式转向文化转向
译者中心的理念强 调译者的主体性和 创造性,认为译者 是翻译过程中的决 策者和再创造者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 化转向,译者中心 的理念逐渐成为翻 译研究的重要理论 之一
理论依据
起源:20世纪 70年代,翻译研 究范式发生转变, 从语言学转向文
化学
概念:译者中心 强调译者的主体 性,认为翻译是 一种创造性活动, 译者有权根据个 人理解对原文进 行改写和再创作
目的:打破传统 翻译观念的束缚, 提高译者的地位
和作用
影响:对翻译理 论和实践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 翻译研究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思路
转变的背景:全 球化、跨文化交 流的增多
转变的影响:提 高翻译质量,促 进文化交流与理 解
转变的影响
译者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执行者到主动决策者 翻译目的的变化:从单一的文本转换到文化交流与传播 翻译策略的更新:从直译、意译到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 翻译伦理的重视:从无规范约束到强调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感
译者责任”的实践和意义
译者责任”的提出和内涵
02
提出背景
译者责任概念提出的背景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在文化传 播和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译者责任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翻译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推动翻译行业的健 康发展。
随着翻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翻译需求的多样化,译者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满 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05
对“译者责任”的反思
译者责任的定义和内涵 译者责任的历史演变 当前译者责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未来译者责任的展望和期待
译者的仁义礼智信——论译者的责任道德
译者的“仁义礼智信”—论译者主体性的责任道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刘佳林1202班广东广州20121204050引言: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核心道德,就是中国和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作为常“道”,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担当了中华民族核心道德的功能。
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本身,成为我国传统道德之纲,指导规范和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义礼智信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间的传播愈加紧密。
翻译作为一个联系中西的桥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
然而,随着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开始关注并探讨其内涵、特性、制约因素及对整个翻译操作过程、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影响到了忠实的相对性。
“忠实”这一标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者翻译的底线,也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极限。
译者就好比是驰骋在有限疆域的骑士,主体性发挥得法可以让他游刃有余,规矩方圆之中自有其广阔天地。
【1】然而令他驰骋的骏马是一个译者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基于这种观念,本文试图在前人的成果上对于译者主体性的仁义礼智信进行有关自己的进一步研究。
一、“仁”之于译者“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指好的道德。
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个公认的挑战,而对于读者来说,这个挑战更甚。
译者作为桥梁对于两方文化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功底的,而读者的功底很大部分为零。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遇见文化间的差异他可能会使用归化理论自动调转为本文化的内容,也很可能使用异化理论保留源文化格式。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
《翻译风波》是一部以媒介翻译为题材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布兰芒是一名翻译者,他在为新闻记者采访一个重要外交人员时发现自己所翻译的内容被政府审查,甚至被改写。
这部电影详细描述了一位翻译者遇到的伦理问题,既提醒翻译者们要保护自己的权利,又暗示着政府要给翻译者一个正当的位置,以改善翻译环境。
首先,翻译者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布兰芒在采访时发现,他的翻译被政府审查,甚至被改写,他情急之下拒绝执行这一任务,而这是一种正当的行为。
这也说明,翻译者不应被政府审查、篡改,要有自己的独立观点,不受外界任何影响。
此外,布兰芒后来是法庭判决了他的译文,这也证明了翻译者的文字就像特权一样,不能被审控和篡改,不仅是翻译者要求的,政府也应该承认翻译者的权利。
其次,政府应该给翻译者一个正当的位置,以改善翻译环境。
在电影中,布兰芒拒绝审查,因为他受到政府的压力,并且无法得知政府改变他译文的原因,以及改变后对对方外交人员有什么影响。
这块暗示着政府改善翻译环境,应当把翻译者放在一个公正、可信赖的地位,让翻译者可以完整的表达政府的意向,也可以放心的传达他们的原文意思,从而减少文翻之间的歧义。
最后,《翻译风波》暗示翻译者们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也要时刻
提醒政府给翻译者正当的位置,以改善翻译环境,使翻译者能够完整地传达文字。
只有这样,翻译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人们才可以获得准确的信息,才能为更多的任务和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译者的伦理职责 ——以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为视角
间的差异 , 增进 两个民族之 间的相 互理 解和交流 , 推动人类文明不 断地 向前发展是 文学翻译者们 面对的一
个 现 实 问题 。 以文 学 翻 译 的 不 可 译 性 为 视 角 来探 讨 译 者 的 伦 理 职 责 . 得 出几 点 启 示 t 首先. 译 者 应 具 备 基
本 的职 业伦理和从业素质 : 热 爱翻译 , 视翻译为促逝人类跨 文化 交流 的一 项神 圣事 业并熟请 英 汉两种 语言 和 文化 ; 其次, 尊重差异的伦理 : 语 寺应 尊重、 顺应原作和原作者 , 尊 重原 作中语言和文化 的异质性 . 保持原 作 的完整性 , 尽 可能 忠实于原作 ; 再次 , 服务 的伦 理 ; 译 者应 关照 泽文读者 , 补 充原作, 建构译作 , 进行 诗 学
创作 , 在 翻 译 的过 程 中 力争 做 到 英 汉 两种 文 化 的 通 约 性 、 融合 性、 对 话 性 。 译 者 不仅 是 一 个 文 化 意 叉 上 的
中 阉人 , 扮 演 着 文化 传 播 的重 要 角 色 , 更 应 在 加 强 世 界 和 谐 文化 建 设 方 面 发 挥 主 体 职 责 意 识 , 体 现 时 代 担
定文 化 的载 体 , 反 映 一 个 民 族 独 特 的 社 会 生 产 生
认知 方式 和民族文 化 内涵意义 不 可能 绝对 一致 。
英 国 翻译理论 家 卡 特福 德 ( J . C Ca t f o r d ) 把 不 可 译性 分 为语 言不 可译性 和文 化不 可译 性 ; £ 钱 钟 书认 为 ; 译文 总 有 失真 和走 样 的地 方 . 在 意 义或 口吻 上 违 背或 不 很 贴合 原 文 。 啪孙艺 风 也 认 为 , “ 潜 在 的 不 可 通 约 性 分 隔 了 源 语 文 化 与 目标 语 文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专业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教材建设与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女性主义视域下英美少儿小说研究”阶段性成果;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女性主义与现当代英美少儿小说研究”资助。
伦理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及价值判断,通常用来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员必须恪守的行业准则及行为规范。
随着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怎么样才能正确恪守本行业的行为准则。
当本行业的行为准则与人类社会的道德发生冲突时,译者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来维护人类社会的“善”。
本文将根据影片《翻译风波》情节来阐述有关译者的道德伦理。
、关于译者职责的道德伦理根据美国著名学者彼得•纽马克的观点:源语的文本存在缺陷,不符合翻译伦理,危及真理时,译者应当首先对真理忠实。
同时,他把真理定义为“社会及个人道德”。
本质上说,“社会及个人道德”就是指翻译实践中的译者职责及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伦理。
2001年,切特斯曼对此进一步阐述,提出了“翻译伦理”这一概念,其中的承诺伦理就是指职业道德规范和誓言即圣哲罗姆誓约”。
根据“圣哲罗姆誓约”,译者的伦理道德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取得的规定性义务和责任。
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意味着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与其所存在的人类社会形成了一种隐性契约社会关系。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是由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员组成,各种行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这个有机整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存在规定着各个行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对于译者这一职业也不例外,对在其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做了限定,对翻译实践后果也做了追究。
这是因为“译者在对其翻译活动的自由选择中理应考虑到其采取的每一个行动的预期后果,因为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所有的行动都有着明确的原因和目的指向,而绝不是无意识的行为。
正是翻译行为具有预期性后果的特点迫使译者要担当起其在翻译活动中的责任。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本文以《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为标题,围绕文化维度,探讨译者的伦理准则。
《翻译风波》是一部德国电影,由玛格丽特宝格罗和多拉波艾斯编剧,描述一名译员在翻译报纸上的一份文章时遭遇的惊心动魄的经历,他发现原文的内容与新闻的要求不符。
通过影片,我们了解到作为一名专业的译者,他将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他不仅要把文章仔细翻译准确、简洁,还要遵守职业道德,让译稿真实、客观、公正。
首先,译者在翻译前应根据原文内容和新闻要求,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翻译过程中,切记不可改变文章的原始内容,也不可因为自己的情感倾向而加入其他内容。
例如,《翻译风波》中的男主角在翻译文章时,考虑到新闻要求,加入了自己的判断,将原文的主旨改变,进而陷入了争议。
可见,翻译文章必须客观、准确,以不动摇原文的内容为准则,不可为了求得文章的“观感”而将其客观内容侵犯。
其次,译者应该履行公正的义务,不论维护哪一方的利益,都不可偏袒和写入自己的偏见,影响文章的公正性。
《翻译风波》中,男主角出于维护某一方利益的考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他的做法被审查员发现,由此引发了一场翻译风波。
因此,译者必须坚持公正的原则,保持客观态度,既不能遵循维护某一方利益的原则,也不能加入自己的偏见,而是要以客观、真实的文章为准则。
此外,作为一名专业的译者,除了要负责翻译文章,还要负责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把原文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
在实际情况下,译者针对文化差异,不仅要全面理解原文,而且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确保译文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节约读者的理解时间,避免文章的失真。
综上所述,译者应该勤勉钻研,细致翻译,把文章翻译准确、简洁;在翻译文章时,要求客观、公正,不可加入自己的专业意见或情感倾向;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读者,让译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原文的内容,实现和原文的完美对应。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
电影《翻译风波》讲述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译者伦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一些译者伦的准则和道德观。
本文将从对一个译者伦的基本定义和职能分析出发,从观看该电影中伦理观点出发,讨论译者伦道德观的主要特征,并对《翻译风波》中的伦理观点做出简要评述。
首先,让我们谈谈一个译者伦的基本定义和职能。
在宽泛的意义上,译者伦是一种文化伦理观念,它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遵守相关文化和道德的准则,尽可能恰当地表达作者的原意,而不是自行更改译文的内容和意义。
另外,译者伦还要求译者尊重所用语言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文化偏差,使译文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最佳表达。
《翻译风波》中的伦理观点可以归结于对译者伦的要求。
电影中描绘出的译者伦让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首先要坚持诚实原则,尊重作者的原意,尽可能恰当地表达出这种原意,而不能更改。
同时,电影中也提出了译者要精通所操作的语言,以免出现语言化的错误。
此外,电影还强调译者要放下自己的偏见和立场,克服文化偏差,对不同的文化有更加敏感的认知,以使译文的本意尽可能地得到准确的传达。
由此可见,译者伦是一种重视文化伦理准则的文化习俗,它要求译者做到诚实守信,恰当表达原意,避免文化偏差以及语言化等方面。
《翻译风波》以电影的形式,深刻地描述了译者伦和译者伦道德观,对于现今的译者来说,其中的伦理观点可以作为参考,在翻译实践中尽可能地遵守这些准则。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
电影《翻译风波》中的译者伦理解读《翻译风波》是一部反映翻译者伦理的纪录片,通过记录翻译者的经历,深入剖析翻译伦理的矛盾,指出翻译者的伦理责任和苦涩道路,让观众更加深入的了解翻译这一职业。
《翻译风波》中的翻译者伦理解读,旨在给观众提供一个可以更加全面理解翻译者伦理责任和复杂性的视角。
本文分析了该电影中翻译者伦理责任的应对策略以及翻译伦理行为的准则,以此让观众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翻译者伦理责任。
本文通过对《翻译风波》中翻译者伦理责任的分析,提出翻译者伦理准则需要翻译官不断探索并践行,并要求翻译者不断进行审慎认识。
本文更进一步阐释了翻译者伦理的概念,强调了翻译者伦理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倡导翻译者为社会做出贡献。
一、翻译者伦理责任的应对策略翻译者伦理责任的应对策略的关键是翻译者必须根据翻译上下文和源文本的目的来审慎行事,以保护源文本的原意,以及客户和译文读者的利益。
以此可以有助于翻译者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加真实和客观地反映源文本。
例如《翻译风波》中的简芙,她所处的环境让翻译者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压力,一方是政府的审查要求,另一方是译者的道德追求。
为了应对这种复杂的环境,简芙坚持“审慎”和“诚实”的原则,勇敢地抵抗审查压力,不仅把真实的动态传达给读者,而且还为其他翻译者做出了榜样。
二、翻译者伦理行为的准则在《翻译风波》中,翻译者伦理行为的准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翻译者必须认真审视自身所把握的源文本,当涉及到政治和文化等议题时,翻译者必须拥有充足的知识,以此来完整地把握源文本的原意。
其次,翻译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翻译者要对自身的专业水准和伦理责任负责。
翻译者之间要彼此关心,彼此学习,共同发展,积极完善翻译行业的环境,以提高行业整体福祉。
最后,翻译者需要为客户提供服务,但同时也要坚持正义。
翻译者不能为面客户服务,而应该在道德和伦理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把握恰当的距离,以此来避免把自己置于困境之中。
三、翻译者伦理的概念翻译者伦理的概念,涉及翻译的多元性,强调译者的自律。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哲学阐释学视角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哲学阐释学视角【摘要】本文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领域的重要性,并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进行探讨。
首先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然后从哲学角度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和责任。
接着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以及译者主体性在现实中的意义。
结论部分强调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哲学视角、翻译实践、责任、现实意义、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翻译研究领域中,译者主体性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个体性和主观意识。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不仅影响着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也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对目标文化的把握能力。
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目前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下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哲学视角出发,探讨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和影响,旨在为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哲学阐释学的视角,我们希望能够深入理解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并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探讨译者在翻译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最终的目的是揭示译者主体性的现实意义,为提升翻译质量和实践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具有的个体化特征和主观意识。
译者主体性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选择、决策和表达产生影响。
翻译伦理观照下译者的责任选择
翻译伦理观照下译者的责任选择
翻译伦理的回归拓宽了翻译研究视野,为译者明确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
纵观国内外翻译伦理研究成果,切斯特曼是集大成者。
他在总结现有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承诺伦理,认为译者既有责任忠实于原文作者,又有责任忠诚于委托人和目标读者。
然而,当各方利益无法同时兼顾时,译者应如何抉择,切斯特曼未给予明确答复。
切斯特曼认为译者的责任承诺和履行是无条件的,有德性的译者能听从发自内心的绝对命令,无视外在社会历史情境,做出符合伦理要求的自明判断。
然而一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必须在具体的社会伦理关系、具体的时空境遇中,通过引入实践背景,才能准确把握。
换言之,译者应从所处情境的正确认知出发,选择更有价值的行动内容和策略。
本研究首先梳理从传统的翻译研究到文化学到翻译伦理回归的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就译者责任提出了哪些观点,然后剖析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模式在规定译者责任方面的贡献和不足。
在突出承诺伦理模式对具体社会历史情境的忽视的基础上,本研究以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汉译本为例,通过剖析朱生豪译莎活动的时代背景,得出结论:朱生豪的归化译莎策略符合当时社会历史情境的要求,即朱生豪从所处情境的正确认识出发,在译莎活动被上升至关乎国家荣辱的文化大背景下,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中,选择了更有价值的行动内容和策略,弘扬了中华文化,将译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并以此显示反抗日寇侵略的决心。
从_译者的任务_到翻译的伦理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W alt er B enj am in)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讨论的种种翻译理论问题,实际上也是本雅明为了解除背叛之名而作的自我辩解,体现了他作为译者的伦理观念。
不仅仅是本雅明,一切翻译理论,无论理论提出者将其定义为描述性还是规范性,都会体现研究者的翻译伦理观。
在多元化社会里,翻译的伦理更加复杂,A ndrew C hest erm an提出的六种翻译的伦理,给译者提供了更好的参照。
关键词《译者的任务》翻译的伦理翻译理论道德1引言20世纪上半叶,德国文学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翻译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歌后,做了一篇文章作为译本的序言,名为《译者的任务》。
该文就翻译理论中诸多各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包括原著的可译性、原著与译文之间的关系、译著的接受者、纯语言问题等等。
该文不但被誉为文学翻译研究的经典文本,成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必读书目,而且为20世纪80年代兴盛的后现代翻译理论或者解构翻译理论提供历史渊源。
然而,作为自己译诗的序言,本雅明难免有预先为自己的翻译行为做解释之嫌疑。
古语有云:译者,乃背叛者也。
背叛与忠实从来都是一对意蕴深远的伦理概念。
《译者的任务》讨论的种种翻译理论问题,也许可以解释为本雅明为了解除背叛之名而作的自我辩解,是一种对译者道德的辩护。
2本雅明的翻译伦理观翻译研究学者在批评描述性翻译理论的不足时提出,翻译理论不可能仅仅是描述性的,理论都带有规范性的成分。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提出的见解,体现了他作为译者的伦理观念。
不仅仅是本雅明,一切翻译理论,无论理论提出者将其定义为描述性还是规范性,都会体现研究者的翻译伦理观。
首先,翻译理论都必须解释什么是翻译,在这一基础上往往会提出什么样的翻译是好的或者坏的翻译。
其次,翻译理论往往向译者提出要求(建议),指导译者如何实现好的翻译。
在这里,规定什么是好、坏翻译,体现的是伦理观对价值的判断;提出译者如何实现好的翻译,体现的是伦理观对译者义务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0 1 1 — 6 2 1- 0 1
作者 简介 : 修 鸿( 9 9 , , 苏南通人 , 徐 17 一) 男 江 盐城 工学 院讲 师 , 主要从 事翻 译理论 与 实践研 究 。
6 4
其翻译伦理 必然具 有多样 性和复杂性 ,决定 了译者 的
翻译伦理必 然随着行业标准 、客户需求 以及源语或 目
斯特曼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归纳总结 出翻译 的五种伦理模式 , 即再现伦理 、 服务伦 理 、 交际伦理 、 规范 伦理和承
诺伦理 。 翻译 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 际活动 , 译者充当跨文化交 际的调停人 , 需要遵循特定的规 范与伦理 , 明确 自身 的职责 , 才能确保交际的成功。
“ 理”是指人类 社会 中维 系正 常的人际关 系所 伦 需要 的行 为规 范。 在两千多年前 , 早 人类就开始关注伦 理问题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认 为 : 伦理是风俗沿 袭而来 , 因此把 “ 习惯 ” t01 词 的拼 写略加改 动 , fh s e 一 创 造 了“ 伦理 ”e ie  ̄词 l (t k ) h 1 ] 所周知 , 。众 翻译是一 种具 有明确 目的的社会行 为 , 中既涉及语言的转换 , 其 又关 涉意义的传达 , 更关 系到人际协调与交往 , 不可避免地 涉及伦理 问题 。因为 “ 了人的活动与生活 , 了人与 有 有
标语文化 中的翻译 规范而随时发生变化 。译者需要对 具体情况进行具体 分析 ,以此决 定译或不译 以及所采 取 的具体翻译策 略。
与此 同时 , 芬兰翻译理论家安德鲁 ・ 切斯特曼 A . n
de hs r a)在 《 rwC et m n e 翻译模 因论— — 翻译思 想的传
播》 一书 中系统地论述 了其 翻译伦理思想 , 并且 勾勒 出 翻译伦理研究 的大体理论框架 。他认 为翻译 活动受到 期待规 范 、 系规 范 、 关 交际规 范和责 任规 范的制 约 。 并
了全 面 、 入 的研究 , 翻译研 究界 公认 为是迄 今为 深 被 止对 翻译 伦理研究 贡献最大 的一篇杰作 。在文 中 , 切 斯特 曼 系统地分 析 了 当前 主 流翻译 理论 中所 涉及到 的伦理思想 , 且在前人研 究 的基 础上归纳 总结 出翻 并 译 活动 的五种 伦理模式 : 现伦理 、 再 服务伦理 、 交际伦 理 、 范伦理 以及 承诺伦理 。切斯特 曼认为在 翻译活 规
提供 、 针对特定接受者的职业性 服务 。 提供这种 服务 的 译者位 于两种不 同文化的交界处 ,其 自身并不属 于其 中的任何一个文化群体” 。译者 的主体间特性 决定了 l 3
tie em n ̄常被公认 为是第 一位系统研究翻译伦 on r a ) B
理的西方学者 。他于 1 8 9 4年在《 的考验— —德 国浪 异
且 提 出了明晰 、 真实 、 信任 和理解等与上面每条规 范相
动 中“ 译者要保 证差异双方 完成最 大程度 的跨 文化交
际 ” ]。 [4 61 l
二、 译者 的职责和伦理立场
在 翻译 活动 中 , 者具 有多 重身 份 : 对于原 作 译 相 作者 而言 , 他是 阐释主体 ; 对于 目标 读者而 言 , 相 他是 翻译 主体 ; 相对于雇 主而言 , 他是受托主体 ; 此外 , 译者
第2 3卷 第 6期 21 0 1年 1 2月
重 庆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o g igRa i o r a n qn do& T Unv ri o Ch V iest y
VO . 3 NO 6 I . 2
பைடு நூலகம்
De . 0 c2 1 1
di0 9 % .s. 0 - 3 2 0 6 1 o l. 6 i n1 86 8. 1. . 6 : 3 s 0 - 2 1 0 0
译者职责 的翻译伦理学 阐释
徐 修 鸿
( 盐城 工学 院 大 学外语 部 , 江办 盐 城 2 4 5 ) 2 0 1
摘要: 翻译伦理 的回归为译者 明确 自身的职责提供 了理论依据 。译者在 翻译过程 中会受 到多重翻译伦理的
约束 , 既要忠实于原文作者 , 尽可 能重现原文风貌 , 又要忠诚于委托人 和 目标读 者 , 力图发 掘译作 的各种价值 。切
言 和文化差异 , 翻译 的终 极 目标 就是通过 引进“ 他者 ”
来丰 富 目标语的语言文化 ,译者应 当采取直译 的翻译 策略 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原 文面貌 。 西班牙 学者安东 尼 ・ 皮姆(nhn y ) 贝尔曼 A toyP m对
的“ 翻译伦理” 思想作 出积极 回应 , 他在 19 9 7年 出版 的
用” ] _ 2 。翻译过程 中所涉及 的诸多主体都是社会生活 中 实实在在 的人 , 他们之间存在重要 的社会 关系 , 他们之 间都 打上了伦理 的烙 印。
专著《 论译 者的伦 理》 中阐述其对翻译伦理 的认识 。皮
姆认为翻译是一项社会交往活动 ,是一项为特定客户 “
法国翻译理论家 、哲学家安托 瓦纳 ・ 贝尔曼 ( n A—
人之 间的关 系 ,就有伦 理 的存在 ,伦 理就会 发生 作
理” 这一理念 , 并且建议把针对它 的研究作为翻译学 的
一
个研究方 向。 随后 , 贝尔曼在《 翻译与文字》 《 、翻译评
论: 约翰 ・ 》 唐 等著作 中更深入地论述其 翻译伦理思想 。 贝尔曼翻译伦理思想的精髓在 于将原作 的语言和文化 当作 “ 他者 ” 来接受 , 为译 者应充分 尊重原作 中的语 认
关 键词 : 者职责 ; 译 翻译 ; 翻译伦理
中图分 类号 : 5 H0 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6 8 (0 10 — 0 4 0 10 — 32 2 1 )6 0 6 — 4
一
、
翻译研究 的伦理方 向
漫主义时期文化与翻译》一文中首次提 出了 “ 翻译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