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机电产品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分激烈,机电产品企业不断寻求市场营销⼈才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供⼤家参考。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范⽂⼀:机电产品新兴市场开拓研究
摘要:本⽂采⽤统计描述⼿段分析了中国机电产品出⼝新兴市场的竞争⼒,发现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船舶、办公及数据处理等产品上具备较强的出⼝优势,但在发电机械、航空航天设备等⾼技术含量的产品上仍处于竞争劣势;笔者运⽤CMS模型对影响出⼝各因素的分析显⽰,中国对新兴市场机电产品出⼝越来越依赖于进⼝需求规模的扩⼤,根据新兴市场静态需求结构所做的出⼝结构调整促进作⽤越来越⼤,但这种调整并未适应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动。

关键词:新兴市场;机电产品;CMS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6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0176X(2015)09010509
⼀、引⾔
当前,美国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正在进⾏智能制造⼯业⾰命,谋求维持⾼端制造业竞争优势和世界领先地位,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正凭借廉价劳动⼒优势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度,意图抢占中低端制造业市场,这⼀新的外部形势对中国制造业形成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还⾯临着经济增长降速的“新常态”,⼈⼝红利的逐步消失使得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渐丧失,⾃主创新能⼒仍然相对缺乏,长期加⼯贸易战略导致的核⼼技术的对外依赖使得制造业向⾼端价值链环节升级遇到困难。

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约束下,中国政府提出了 “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了战略必争产业和优势产业共10⼤领域 10⼤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档数控机床和机器⼈、航空航天装备、海洋⼯程装备及⾼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装备、新材料、⽣物医药及⾼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的发展⽬标,为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做出了战略部署。

机电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其产值占全部制造业产值⽐重长期保持在35%左右,出⼝占中国货物总出⼝的近⼀半,21世纪初⾄全球⾦融危机爆发前,出⼝年均增长率⾼达30%,是中国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带动⼒量。

但是,⾦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机电产品(MEP) 出⼝出现了⼤幅逆转,出⼝年均增长下降到10%左右,某些领域出现停产、减产、减员,产能过剩⽇趋严重。

出⼝降速的⼀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机电产品出⼝过度依赖发达经济体市场。

⾦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GDP增长不及新兴经济体的⼀半,低迷的需求导致中国机电产品对发达市场的出⼝⼤幅放缓。

与发达经济体相反,新兴经济体在此期间经济增长强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2/3,应当成为未来中国机电产品出⼝新的增长点。

但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较为接近,出⼝产品结构相似性⼤,竞争性⾼。

那么中国机电产品在新兴经济体市场具备怎样的竞争优势和潜⼒?影响因素⼜有哪些?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的路径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中国机电产业保持稳定的外需增长,对实现从制造⼤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机电产品出⼝的市场结构现实
⽬前,国际社会对新兴经济体的国家范畴还没有明确定论。

鉴于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即⼆⼗国集团)中的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和⼟⽿其等9个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列中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较⼤,多数国家在“⼀路⼀带”沿线,既是新时期中国国际经济合作的重点,⼜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本⽂选取这9个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分析样本。

另以国际货币基⾦组织2003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定义的29个发达国家和地区
29个发达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本、法国、荷兰、意⼤利、加拿⼤、西班⽛、澳⼤利亚、⽐利时、奥地利、芬兰、希腊、葡萄⽛、爱尔兰、卢森堡、瑞典、瑞⼠、丹麦、挪威、以⾊列、新加坡、新西兰、塞浦路斯、冰岛、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港。

作为发达经济体的对⽐样本。

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
本⽂使⽤数据皆是以SITC Rev2为分类标准。

收稿⽇期:20150713
基⾦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般项⽬“辽宁装备制造业⾮洲转移与转型升级研
究”(L14BJL014)
作者简介:李勤昌(1959-),男,辽宁⼤连⼈,博⼠,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Email:liqinchang9@163com
张强(1991-),男,⼭东聊城⼈,硕⼠研究⽣,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的贸易数据,中国机电产品贸易总额在2010年就已超过德国,跃居全球机电产品贸易第⼀⼤国。

⽽2013年中国机电贸易规模达到了约180万亿美元,其中出⼝总额约104万亿美元,占2013年货物贸易出⼝总额的4710%。

2000―2013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实现了年均2150%的增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融危机过后,中国机电产品出⼝增长出现了下滑趋势,反映出机电产业应对外部经济波动调整能⼒的脆弱。

Massell[1]早在1970年就研究指出,⼀国出⼝稳定发展的关键是要提⾼出⼝市场分散化程度。

但从市场结构⾓度观察贸易数据可以发现,中国机电产品出⼝的市场结构长期严重失衡,对发达经济体市场过度依赖,对新兴经济体市场开发严重不⾜。

2000―2013年中国机电产品对发达经济体市场出⼝占中国机电产品总出⼝的8510%―7230%,但对新兴经济体市场出⼝占⽐仅有470%―1070%。

虽然情况在逐步改善,但问题依然严重。

市场结构失衡的隐性问题随后显现。

2008年⾦融危机在发达经济体爆发,导致中国机电产品对发达经济体出⼝占⽐较2007年猛降370个百分点,2009年较2007年更是下降了410个百分点。

尽管近年来市场的变化倒逼我们采取措施增加了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出⼝占⽐逐步从2007年的810%增加到2013年的约1070%,但也仅是对发达经济体市场出⼝占⽐的1/7,出⼝市场结构严重失衡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

从国别市场⾓度观察发现,对两类市场的出⼝也存在市场内的结构失衡问题,即出⼝过度集中在少数经济体。

在发达经济体市场中,中国机电产品出⼝主要集中在中国⾹港、美国、欧盟和⽇本,2000―2013年间对四⼤经济体出⼝占对发达经济体出⼝的⽐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

在新兴经济体市场中,出⼝则主要集中在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墨西哥,2000―2013年间对这四个市场出⼝占对新兴经济体出⼝的⽐重维持在40%―70%不等。

尽管近年来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但出⼝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从市场潜⼒⾓度观察,新兴经济体市场具有较⼤机电产品的需求潜⼒。

出⼝市场潜⼒的评价很⼤程度上依赖于进⼝国家或地区的需求及购买能⼒。

Hausmann等[2]在经验研究中提出,购买能⼒与收⼊⽔平正相关,⽽收⼊⽔平可以通过经济增长⽔平来判断。

根据世界银⾏统计,29个发达经济体GDP在2008―2013年间年均增长仅为130%,⽽同期新兴经济体GDP年均增长了610%。

从贸易数据观察,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进⼝在2008―2013年平均年增长了1070%,远远超过了发达经济体的240%,机电产品进⼝额占全球机电产品进⼝总额的⽐重也从2000年的730%上升到2013年的1310%。

可以预见,随着新兴经济体⼯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对机电产品需求⼀定会进⼀步增加,这⽆疑为中国机电产品出⼝提供了市场空间。

⼆、中国机电产品的竞争⼒现实
1出⼝⽐较优势
显⽰性⽐较优势指数(RCA)是衡量某产品或某类产品国际竞争⼒的常⽤指标。

它是指⼀个国家某种(或某类)商品出⼝额占该国出⼝总额的⽐重除以世界总出⼝额中该种(或该类) 商品出⼝额所占份额的⽐率,其表达式为:
RCAik =(Xik /Xi)/(Xwk /Xw ) (1)
其中,Xik代表i国k商品的出⼝额,Xi代表i国出⼝总额,Xwk代表世界k商品的出⼝额,Xw代表世界总出⼝额,指数取值范围为[0,∞]。

⼀般认为,当其⼤于250时表⽰该商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如果介于125―250之间,表⽰该商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如果介于080―125之间则表⽰该商品国际竞争⼒⼀般;如果⼩于080,则表⽰该商品的国际竞争⼒较弱。

根据贸易数据,本⽂选取对各新兴国别市场机电产品出⼝排名靠前的德国、美国、⽇本、韩国、法国、英国和意⼤利作为中国开拓新兴市场的主要竞争对⼿,
后⽂提到的主要竞争国家均指这七个国家。

对2000―2013年中国与主要竞争国机电产品出⼝⽐较优势变化进⾏统计性描述。

整体上看,统计期间⽇本、韩国和德国的机电产品出⼝⽐较优势较强,法国、英国和意⼤利⼀般,中国出⼝优势增长迅速并从2007年开始赶超德国,⽽美国出⼝优势在2009年出现了⼤幅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中国出⼝优势增速放缓,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轻微下降,与德国相⽐优势丧失,与⽇本、韩国差距依然较⼤。

在产品分类上,联合国SITC分类标准下机电产品主要包括9⼤类。

9⼤类包括:71(发电机械)、72(个别⼯业专⽤机械)、73(⾦属加⼯机械)、74(⼀般⼯业机械设备)、75(办公及⾃动数据处理设备)、76(电信和录⾳及⾳响设备和仪器)、77(电⽓机械仪器)、78(道路交通⼯具即汽车制造业)和79(包括(791)轨道交通设备、(792)航空航天器械、(793)⽔路运输设备)。

为了解机电产品类别的⽐较优势差异,本⽂根据SITC分类对中国及主要竞争对⼿国家2013年的机电产品类别的RCA指数进⾏了测算,结果如表1所⽰。

由表1可见,中国在办公及⾃动数据处理设备(75)、电信和录⾳及⾳响设备(76)上的出⼝优势很强,远超主要竞争对⼿国家;在电⽓设备(77)和⽔路运输设备(793)上,中国显⽰性⽐较优势较强,
其中电⽓设备出⼝优势仅次于韩国,⽔路运输设备出⼝优势不及⽇本、韩国;⽽在其他类别产品上,中国的出⼝优势⼀般甚⾄很弱,与多数竞争对⼿国家相⽐均处于⽐较劣势。

综合⽐较可以发现,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的⽐较优势不均衡,办公及数据处理、通信和电⽓设备出⼝优势⼗分突出,道路交通设备及航空航天器械等产品则劣势明显。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

2贸易互补性
经济学家Peter[3]最早提出测度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来衡量⼀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与另⼀个国家的进⼝之间的吻合程度,后来被学者们⼴泛借鉴,例如于津平[4]、孙致陆和李先德[5]等。

其中,计算出⼝国和进⼝国某项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公式为:
TCIkij=RCAkxi×RCAkMj (2)
其中,TCIkij代表i国和j国k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RCAkxi代表i国向j国出⼝k产品的显⽰性⽐较优势指数,RCAkMj代表j国从i国进⼝k产品的显⽰性⽐较优势指数。

RCAkxi和RCAkMj的计算与前⽂的RCAik 计算⽅法相同。

互补性指数的⼤⼩可以反映某产品或某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性强弱,指数越⼤说明进⼝国对出⼝国的产品需求越旺盛,两国该产品的互补性强,同业竞争性弱。

当TCIkij>1时,表明在k产品上i国和j国互补性强;该指数越⼤,互补性越强,竞争性越弱。

反之,当TCIkij<1时,表明互补性较弱,竞争性较强。

因此,通过分析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可以了解中国的机电产品在新兴市场内参与同业竞争的能⼒。

根据前述计算⽅法,本⽂对2000―2013年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进⾏了计算,变化趋势如图1所⽰。

由图1可见,2007年后中国对除印度外的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出⼝的互补性均较强,对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沙特、巴西和南⾮的贸易互补性保持150以上,且在考察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机电产品具有较⼤的现实需求,中国机电产品与当地同业竞争性逐渐减弱。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开始,这种总体上升趋势放缓;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互补性甚⾄出现明显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是新兴国家机电产品进⼝需求增速放缓;⼆是随着欧洲国家、⽇本和美国等机电制造强国出⼝能⼒的逐步恢复,对新兴经济体出⼝逐步增加;三是墨西哥、印尼和印度等新兴国家⾃⾝机电产业崛起,对新兴市场机电产品出⼝增加。

这说明相对发达出⼝强国,中国机电产品在新兴经济体市场上的竞争⼒⾯临新的挑战。

图1 中国对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出⼝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来⾃UN Comtrade数据库。

为进⼀步了解各机电产品类别出⼝的贸易互补性,本⽂选取了2013年相关国家的贸易数据进⾏测算,结果如表3所⽰。

可以看出,中国的办公及⾃动数据处理设备(75类)、电信和录⾳及⾳响设备(76类)出⼝与新兴市场互补性最强,发电机械(71)、个别⼯业专⽤机械(72类)、⼀般⼯业机械设备(74类)、电⽓机械仪器(77类)和轨道交通设备(791)类产品在多数市场上呈现出了较强的互补性,同业竞争较弱,⽽⽔路运输设备及船舶制造业(793)在部分国家市场上互补性也较强,其他类别产品总体来看互补性依然较弱。

此外,通过⽐较可以发现,图4中反映的与我国互补性较强的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对我国需求旺盛的机电产品类别较多。

印度对我国的办公及⾃动数据处理设备(75类)、电信和录⾳及⾳响设备(76类)、⽔路运输设备(793)需求较为旺盛,其他类别的较弱。

总之,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存在差异,同⼀类别的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的贸易互补性也不同,该结论与学者林浩等[6]的研究结果相同,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要素禀赋、产业政策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程度各不相同。

数据来源:同表1。

3出⼝产品技术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