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机械史是指十八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创造和使用机械的历
史。
发展
机械始于工具,工具是简单的机械。
人类最初制造的工具是石刀、石斧和石锤。
现代各种复杂精密的机械,都是从古代简单的工具逐步发展而来的。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文化交流很少,世界上几个基本独立的文化区域,如东亚和南亚、西亚和欧洲的机械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如中国古代机械起源早,发展较快,在13、14世纪曾居世界前列,是独立发展的,与
其他地区联系不多。
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史前期),人类已广泛使用
石制和骨制的工具。
搬运重物的工具有滚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时就已使用这类工具。
公元前3500年后不久,古巴比伦的苏美
尔已有了带轮的车,是在橇板下面装上轮子而成。
史前期的重要工
具有弓形钻和制陶器用的转台。
弓形钻由燧石钻头、钻杆、窝座和弓弦等组成。
往复拉动弓便可使钻杆转动,用来钻孔、扩孔和取火。
弓形钻后来又发展成为弓形车床,成为更有效的工具。
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181)的早期,开始将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属镰刀用于农业。
铜制工具的制造多用锻打法。
约公元前2500年,欧亚之间地区就曾
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
埃及古代墓葬中曾发现公元前1500年前后
的两轮战车。
叙利亚在公元前1200年制造了磨谷子用的手磨。
在建筑和装运物料过程中,已使用了杠杆、绳索滚棒和水平槽等简单工具。
滑轮最早出现于公元前日世纪,亚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机构。
绞盘最初用在矿井中提取矿砂和从水井中提水。
这时,埃及的水钟、虹吸管、鼓风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体机械也得到初步的发展和应用。
公元前六百年
至公元四百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被称为古典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在古希腊诞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古代机械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学者希罗关于五种简单机械(杠杆、尖劈、滑轮、轮与轴、螺纹)推动重物的理论,至今仍有意义。
这一时期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
广泛使用的还有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
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冲制钱币也是这一时期金属加工方面的
一大成就,是现代成批生产技术的萌芽。
但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这种技术失传了几百年。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
成了石轮磨。
这是机械和机器方面的进步。
约在同时,古罗马也发展了驴拉磨和类似的石轮磨。
齿轮系在欧洲最早的应用是装在战车用来记
录行车里程的里程计上。
杠杆原理在机械上的应用此时已较普遍,如用在建筑上起吊重物的滑车和复式滑车。
马车和战车也有了改进。
这时
期在流体机械和动力机械方面的发展是,首先扩大了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车的使用范围;创造了涡形轮和诺斯水磨等新的流体机械,前者靠转动螺纹形杆,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主要用于罗马城市的供水,后者用来磨谷物,靠水流推动方叶轮而转动,其功率不到半马力。
功率较大的有维特鲁维亚水磨,水轮靠下冲的水流推动,通过适当选择大小齿轮的齿数,就可调整水磨的转速,其功率约三马力,后来提高到五十马力,成为当时功率最大的原动机。
利用活塞和气缸制成的压力泵和吸水泵,在此
时期也有发展。
最早出现的是用来灭火的菲罗压力泵,后来又有了从井中提水的吸水泵和压力泵,以及罗马人用于灭火的双筒柱塞泵。
热力机械这时主要是作为希腊学者和哲学家们的玩物而出现的。
在公元一世纪,希罗的汽转球(又叫风神轮)就是一例。
汽转球下部的蒸锅盛水,其上用支管连接着一只空心球。
球上有两支方向相反的切向喷口。
当锅下烧火、球内的水沸腾变成蒸汽喷出时,如产生的喷气反作用推力足够大,便会推动球体不断转动。
汽转球作为第一个把蒸汽压力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装置而闻名于世,它也许是最早应用喷气反作用原理的装置。
公元400~1500年时期属于中世纪,1000年以前为中世纪的前期,1000~1500年为后期,以后的250年为临近工业革命时期。
中世纪的前期延绵约600年,机械技术的发展因古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处于消沉而陷于长期停顿。
后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意、法,英等国相继兴办大学,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培养人才,同时又吸取了当时中国、阿拉伯和伊斯兰帝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机械技术开始恢复和发展。
首先在西欧开始用煤冶炼生铁,制造了大型铸件。
随着水轮机的发展,已有足够的动力来带动用皮革制造的大型风箱,以获得较高的熔化温度,铸造大炮和大钟的作坊逐渐增多,铸件重量渐渐增大。
在农业方面创造出装有曲凹面犁板的犁头,以取代罗马时代的尖劈犁头。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手摇钻,其构造表明,曲柄连杆机构的原理已用于机械。
加工机械方面出现了大轮盘的车床。
12世纪和13世纪后半期,先后出现了装有绳索擒纵机构的原始钟和天平式的钟。
天平式的钟是第一种实际应用的机械式的钟,其中装有时针和秒针,表明时钟齿轮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5世纪的欧洲家庭中已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
表是公元1500年前开始制造的。
重要的改进是用螺旋弹簧代替重物以产生动力,此外还加了棘轮机构。
机械式钟表创造的成功,不仅为现代文明所必需,也推动了精密零件的制造技术。
机械式钟表后来又得到全面改进,如单摆式时钟取代了原来的天平式时钟。
1676年,英国为格林威治天文台制作了摆长不同的两种精密时钟。
这时期的怀表采用双金属条,解决了平衡轮的温度补偿问题。
在流体机械方面,出现了下冲或上冲式水轮机(水磨),以及风磨和风轮机。
水平下冲式水轮机是由早期水磨改进而成的,到12、13世纪已用作采矿、粉碎、冶炼等作业的动力。
这种水轮机经过改进后,于14世纪又发展成为大型上冲式水轮机,用于提升矿石。
这一时期西欧在水力利用方面有很大进展,水轮机作坊迅速增加。
公元1500~1750年,机械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材料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用钢铁、特别是用生铁代替木材制造机器、仪器和工具。
同时,为了解决采矿中的运输问题,在1770年前后,英国发展了马拉有轨货车。
先是用木轨,后又换成铁轨。
这一时期工具机也获得了不少成就,比如制造出水力辗轧机械和几种机床,如齿轮切削机床、螺纹车床、小型脚踏砂轮磨床及研磨光学仪器镜片的抛光机等。
水泵在此时期也有了发展,它主要用于解决当时矿井排水和城市供水问题,包括矿井排水泵、正向旋转泵(1588)和离心泵(1689)等。
这时意大利发明了水压空气压缩机(俗称水风箱),它可用作熔炼钢铁的鼓风机,以取代旧式的皮老虎。
1759年又出现了大型鼓风机。
风力机械如风磨的应用也更广泛,数量增加,仅英国就已有数千台之多,用于磨粉、泵水和锯木。
在动力机械方面,1698年,英国的萨弗里制造的矿井蒸
汽水泵,被称为“矿工之友”,它开创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1705年,
英国的纽科门发明大气式蒸汽机,它虽然很不完善,但却是第一台工作比
较可靠的蒸汽机,主要用于提水,功率可达六马力,这种蒸汽机在1750
在前已在欧洲推广,后来又传到美国。
这一时期,在欧洲诞生了工
程科学。
许多科学家,如牛顿、伽利略、莱布尼兹、玻意耳、胡克等,他
们为新科学奠定了多方面的理论基础。
为了鼓励创造发明,意大利
和英国分别在1474和1561年建立了专利机构。
十七世纪60年代还建立
了科学学会,如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于1665年开始出版科学报告会文献,法国约于同时建立了法国科学院。
俄、德两国也分别于1725和1770年建
立了俄国科学院和柏林科学院。
这些学术机构冲破了当时教会的禁锢展开
自由讨论,交流学术观点和实验结果,因而极大的促进了科学技术以及机
械工程的发展。
中国的古代机械史
中国古代机械史(Ancient history of machinery in China)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
造,在动力的利用和机械结构的设计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许多专用机械的
设计和应用,如指南车、地动仪和被中香炉中国古代机械史(Ancient
history of machinery in China)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
家之一。
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动力的利用和机械结构
的设计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许多专用机械的设计和应用,如指南车、地动
仪和被中香炉等(见彩图[唐代银质被中香炉,1963年西安沙坡村出土。
半球体香炉因受重力作][用,不论球壳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
态]),均有独到之处,古代金属冶铸技术发明时间较早,且技术精湛。
如
商周青铜器朴质雄浑,春秋青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
特风格。
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
已有4800年左右。
春秋以前(公元前770年前)在中国大约40~50
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
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单
刃、双刃、凸刃、凹刃和圆刃之分。
28000年前出现弓箭,这是机械方面
最早的一项发明。
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间出现了陶轮(制陶用转台)。
农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
铲、石镰、蚌镰、骨镰和骨耜。
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
殷商和西
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见中国古代车辆)。
独木舟和筏等水上运输工
具早就相继出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能用石范和泥范铸造简陋的
工具和武器。
商殷时期,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
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青铜冶铸技术得到高度发展(见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
术),青铜铸件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千克,春秋时期的青铜铸件曾侯乙尊盘
已十分精细。
春秋至汉魏时期(公元前770~公元265) 这一时期是中国
古代机械开始较快发展的时期。
春秋时期铁器和生铁冶铸技术(见中
国古代铸铁技术)开始出现。
黑心可锻铸铁、白心可锻铸铁和锻钢的出现
加速了由铜器向铁器的过渡。
春秋中期以后发明了失蜡铸造法和低熔点合
金铸焊技术。
战国时期又有了叠铸和锚链铸造等工艺。
西汉中期已炼出灰
口铸铁,并出现了壁厚3~5毫米的薄壁铸铁件。
铸铁热处理技术也有所
发展。
春秋时期出现弩,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
到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汉弩有1
石至10石等八种规格,这些规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标准在汉代已初步
确立。
弩机上留下了作工、锻工、磨工等的名字(见弓和弩)。
战国
时期流传的《考工记》是现存最早的手工艺专著,其中记有车轮的制造工艺。
对弓的弹力、箭的射速和飞行的稳定性等都作了深入的探索。
汉代已有各类舰艇和大量的三四层舱室的楼船。
有些舰船已装备了艉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
西汉时的被中香炉构造精巧,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经常保持水平状态。
评论
原因是什么?那就是科学哲学的差异,西方的哲学倾向于科学,前220年,希腊的阿基米德创制螺旋提水工具。
希腊的阿基米德提出物体浮动理论——阿基米德原理。
而中国的哲学倾向于神学。
西方的科学哲学与炼金术紧密连结在一起,而东方的科学哲学则与炼丹术紧密联结在一起。
二者的神秘主义色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西方却要现实得多,并且这种哲学思维一开始是对于财富的追求,而后又转向对于动力的追求,即西方近代对于永动机的研究,最后引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中国的发明都是以自然为动力的,或者是人畜力为动力。
它的哲学思维一方面是维护自然与人的关系,畏惧自然带来的灾难,即所谓的法天敬祖;另一方面是对于永生的向往,对于自己生命的极端保护倾向,虽然它发明了齿轮、滑轮,并在明代军队中普及火铳、火炮(神机营),但是它始终作为一种技艺或工具,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哲学起到实质性影响。
公元1世纪,亚历山
大的希罗在其《气动力学》中记载利用蒸汽作用旋转的气转球(反动式汽
轮机雏形)。
《气动力学》的研究论著与阿基米德的原理为西方的发展指
出了哲学思维方向,而中国的哲学中似乎没有什么原理、定律之类的东西。
中国春秋末期的齐国编成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但是只是对工艺进行描述,对于其中的原理很少涉及。
明末清初由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
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一个巅峰,但是与国内其它的科学著作类似,对于机械原理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并没有太深入研究。
西方由于基督教的政教合一而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但是随着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贸易开始发展,文艺复兴揭开帷幕,神权开始衰落,科学哲学再一次成为主导,对于财富和资本的渴望驱使西方人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殖民地和市场。
终于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出版后50年,第一台蒸汽机在英国诞生了,经过纽
可门的改进,瓦特最终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世界大工业时代的朝阳升起了。
在明朝,纺织业日渐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徐光启
引进西方科学和宗教,并训练炮兵。
但是由于封建统治极其腐败,内部党争不断,宦官特务持政,农民起义空前猛烈,环顾南方的海洋,荷兰人已经占领了多个岛屿,台湾正等着郑成功收复。
在北方,长城以南的民族,空有大量的火铳、火炮,却始终没有抵挡住游牧民族的攻击,满族的统治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降临,禁海令即将由清政府颁布,一个保守封闭的王朝形成并开始了由外部力量将其摧毁的漫长等待。
详细的古代机械史
陆上交通运输工具不断发展。
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代表了当时铸造技术、金属加工和组装工艺的水平。
东汉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
指南车。
记里鼓车有一套减速齿轮系,通过鼓镯的音响分段报知里程。
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
自动离合装置的发明,说明传动机构齿轮系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东汉时已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齿轮和齿轮系。
有大量棘轮,也有人字齿轮。
特别是在天文仪器方面已有比较精密的齿轮系。
张衡利用漏壶的等时性制成水运浑象,以漏水为动力通过齿轮系使浑象每天等速旋转一周。
公元132年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即候风地动仪。
汉代纺织技术和纺织机械也不断发展,绫机已成为相当复杂的纺织机械。
到三国时期,马钧将50综(分组提放经线的综片)50蹑(踏具)和60综60
蹑的绫机都改成50综12蹑和60综12蹑,提高了生产效率。
马钧还创制了新式提水机具翻车,能连续提水,效率高又十分省力。
唐宋时期机械制造已有较高水平。
如西安出土的唐代银盒,其内孔与外圆的不同心度很小,子母口配合严紧,刀痕细密,说明当时机械加工精度已达到新的水平。
在运输工具方面,人力和水力并用,在技术上有进一步发展。
南朝齐祖冲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谓千里船和南朝梁侯景军中的160桨快艇,都是人力
推进的快速舰艇。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车船。
唐代的李皋对车船的改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水力机械也有新的进展,唐代已有筒车,从人力提
水发展为水力提水。
南宋末期又创造出先进的水转大纺车。
三、五(锭)
手摇(图2[三纺车复原模型]纺车复原模型"class=image>)纺车曾是当时
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人力纺纱机具。
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遗制》是木工名家总结亲身经验之作,并详细记述了当时通行的纺织机具和车辆,以古代著名的木制机械技术专著而留世。
机械式纪年
古代
公元前1300年,中国始用铜犁。
中国用研磨方法加工铜镜。
公元前1200年,叙利亚出现磨谷子用的手磨。
两河流域文明在建筑和装运物料过程中,已使用了杠杆、绳索滚棒和水平槽等简单工具。
滑轮技术流传到亚述,亚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机构。
埃及出现绞
盘,最初用在矿井中提取矿砂和从水井中提水。
埃及初步出现了水
钟、虹吸管、鼓风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体机械。
公元前1000年,铁器制作技术自印度传入中原邻近的少数民族,中国西部国家(南越,楚国)出现带铁犁铧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发明冶铸青铜用的鼓风机。
公元前770年,中国开始使用失蜡铸造方法铸造青铜器。
中原出现
可锻铸铁和铸钢。
中国已普遍采用漏壶计时西元纪年法(阳历)诞生(凯撒公元前48年,经凯撒修正后,这一历法称为凯撒历),罗马文
明确定太阳历与24节气。
公元前770年,中国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留存木制辘轳轴。
中国出现制造战船的工场。
公元前700年,中国出现滑轮。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进入古
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在古希腊诞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古代机械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学者希罗著书阐明关于五种简单机械(杠杆、尖劈、滑轮、轮与轴、螺纹)推动重物的理论,这是已知的最
早的机械理论书籍。
公元前513年,中国的《左传》记载中国最早的铸铁件——晋国铸刑鼎。
希腊罗马地区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
此时,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已开始广泛使用,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
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500年,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留存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和曾侯乙编钟,编钟由8组65枚组成,采用浑铸法铸造。
中国春秋末期的齐国编成手工艺专著《考工记》。
世界上第一枚冲制法制成的钱币在罗马诞生,这是金属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现代成批生产技术的萌芽。
公元前476年,中国出现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针—司南。
中国开始用叠铸法铸造青铜刀币。
中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留存的钢剑中有淬火组织,矛、箭铤中有正火组织。
中国河南洛阳留存经脱碳退火的白口铸锛,表面已脱碳成钢。
中国河南信阳留存汞齐鎏金器物。
公元前476年,中国山西永济县蘖家崖留存青铜棘齿轮(直径25毫米,40齿) 中国河北武安午汲古城遗址留存铁制棘齿轮。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公输班发明石磨。
公元前220年,希腊的阿基米德创制螺旋提水工具。
希腊的阿基米德提出物体浮动理论——阿基米德原理。
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轮磨。
中国西安兵马俑出土的青铜秦剑大约诞生于此时期。
公元前206年,中国西汉出现青铜铸件透光镜。
公元前206年,齿轮在欧洲出现,最早的应用是装在战车用来记录行车里程的里程计上。
中国四川成都市站东乡留存滑车。
罗马在单轮滑车的基础上发明复式滑车。
它最早应用是在建筑上起吊重物。
公元前113年,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留存经过渗碳处理的佩剑。
公元前110年前后,罗马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车使用范围扩大,涡形轮和诺斯水磨等新的流体机械出现,前者靠转动螺纹形杆,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主要用于罗马城市的供水。
后者用来磨谷物,靠水流推动方叶轮而转动,其功率不到半马力公元前100年,罗马功率较大的维特鲁维亚水磨出现,水轮靠下冲的水流推动,通过适当选择大小齿轮的齿数,就可调整水磨的转速,其功率约三马力,后来提高到五十马力,成为当时功率最大的原动机。
公元元年至1700年
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的西罗著有《气动力学》,其中记载利用蒸汽作用旋转的气转球(反动式汽轮机雏形)。
同时,西罗发明的汽转球(又叫风神轮)出现。
汽转球作为第一个把蒸汽压力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装置,它也是最早应用喷气反作用原理的装置。
公元9年,中国制出新莽卡尺。
25~221年,中国的毕岚发明翻车(龙骨水车)。
中国的杜诗发明冶铸鼓风用水排。
中国出现水轮车(水轮机雏形)。
78~139年,中国的张衡发明浑天仪(水运浑象),由漏水驱动,能指示星辰出没时间。
2世纪,中国用花纹钢制造宝刀、宝剑——类似大马士革刚。
105年,中国的蔡佗监造出良纸。
220~230年,中国出现
记里鼓车。
235年,中国的马钧发明由齿轮传动的指南车。
265—420年,中国的杜预发明由水轮驱动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
4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在酿酒压力机上应用螺拴和螺母。
西方机械技术的发展因古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处于消沉而陷于长期停顿。
黑死病等瘟疫的蔓延,是西方世界陷入长达400年的黑暗。
5~6世纪,中国发明磨车。
420~589年,中国出现车船。
550—580年,中国的綦母怀文发明灌钢技术。
618—907年,中国西安沙坡村留存银质被中香炉,结构奇巧。
700年,波斯开始使用风车。
953年,中国铸造大型铸铁件——沧州铁狮子(重5000千克以上)。
1041~1048年,中国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88年,中国的苏颂、韩公廉制成带有擒纵机构的水运仪象台。
1097年,中国在山西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宋代铁人。
1127~1279年,中国发明水转大纺车。
1131~1162年,中国记载走马灯(燃气轮机雏形)。
1263年,中国的薛景石完成木制机具专著《梓人遗制》。
1330年,中国的陈椿在《敖波图》中记载化铁炉(搀炉)。
1332年,中国用铜制造大炮。
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意、法,英等国相继兴办大学,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培养人才,西方机械技术开始恢复和发展。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成机械钟,以重锤下落为动力,用齿轮传动。
1395年,德国出现杆棒车床1439年,德国谷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凸版印刷机。
1608年,荷兰的李普希发明望远镜。
1629年,意大利的布兰卡设计出靠蒸汽冲击旋转的转轮(冲动式汽轮机的雏形)。
1637年,中国刊印了宋应星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书中对中国古代生产器具和技术有详细记载。
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标准大气压值为760毫米汞柱高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柱式压力测量仪表的基础。
1660年,法国的帕斯卡提出静止液体中压力传递的基本定律,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压传动的基础。
1650~1654年,德国的盖利克发明真空泵,1664年他在马德堡演示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首次显示了大气压的威力1656~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创制单摆机械钟。
1665年,荷兰的列文胡克和英国的胡克发明显微镜。
1698年,英国的萨弗里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矿工之友”。
它开创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公元1700年~1800年
1701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定律。
1705年,英国的纽科门发明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取代了萨弗里的蒸汽机。
功率可达六马力。
1709~1714年,德国的华佗海特先后发明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并创立以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华氏温标。
1713~1735年,英国的达比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方法。
1735年,达比之子将焦炭炼铁技术用于生产。
1733年,法国的卡米提出齿轮啮合基本定律。
1738年,瑞士的丹尼尔第一·贝努利建立无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贝努利方程。
1742~1745年,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创立以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为0度的温标。
1745年,瑞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