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第一章第四节文化教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人类学第一章第四节文化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第一章第四节文化教育学
从狄尔泰学派中产生了一些带头人物。
他们在1918年后被任命担任绝大部分为新设立的教育学教授职位,并进一步确立了20年代德国教育学的面貌。
柏林的斯普兰格尔与哥廷根的H·诺尔是狄尔泰的嫡传弟子。
莱比锡的T·利特也紧紧地追随这个学派。
慕尼黑的凯兴斯泰纳晚年特别是在"教养理论"方面受斯普兰格尔及其文化哲学的影响很大。
稍后一些,W·弗李特纳与E·韦尼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我们可以把这个学派的倾向总结性地称为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它在当时与本世纪初更多地与以心理学为指导的教育学形成了对照。
【天涯人家:狄尔泰学派的人物,确立了20年代初(1918)的德国教育学的面貌。
思2,精神科学的教育学与以心理学为指导的教育学有什么不同?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
基本观点是:
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
第五,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辩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摘自:
】
我们把这个学派也称为文化教育学,这是切合其特点的,因为其代表人物认为,上述转变的关键是把成长着的青少年引向客观文化,以此帮助他们发展自己潜在的才能。
举例来说青年人可以从诗歌学习中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其感知能力随学习接受诗歌和理解诗歌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他将按照诗歌提供给他的理想人物作为榜样而去塑造生活。
他在接触诗歌的和过程中本身成了另一个人,他的能力也随之而增长(这些能力如果没有诗歌的影响也许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并使自己成为所接受的诗歌所塑造的那种人物形象,音乐、造型艺术以及一切文化领域都有同样的作用。
诺尔曾对此作过如下总结:"但是,教育人去理解、把握这种种客观文化艺术的内涵,这首先意味着要通过这种种客观文化艺术去教育人。
我们通过引导青年人进入超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和塑造他们的精神生活:在我的心灵长入结构分明的整个世界的过程中,自身也就形成某种结构并得到造就。
"【天涯人家:
思1,文化教育学思辨气息浓。
思2,"使自己成为所接受的诗歌所塑造的那种人物形象。
"说明让学生读人物传记有好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也说明要让学生接触优秀的作品。
这里面也有个悖论。
怎样发展学生辩证思维,或说,接触不好的作品,从不好的作品中接受教训?
思3,什么是不好的作品?淫秽作品?在成长的一个阶段也是需要的,完成"性"的教育。
反动作品?反社会,反人类?自杀的作品可以从反面珍惜生命。
希特勒等反动作品可以了解这类文化。
问题的关键应该是第一印象问题,价值观问
题,度的问题。
应该是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后在看,或在形成人生观的时候,给予"适量"的"知道",引起反思。
"性"的作品有个"度"的问题,别适得其反,
引起好奇心。
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又如何看待?不想了,止。
思4,诺尔的总结语深刻,再摘一次。
"但是,教育人去理解、把握这种种客观文化艺术的内涵,这首先意味着要通过这种种客观文化艺术去教育人。
我们通过引导青年人进入超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和塑造他们的精神生活:在我的心灵长入结构分明的整个世界的过程中,自身也就形成某种结构并得到造就"--诺尔。
思5,超人,尼采,德国,精神科学教育,希特勒。
…看来,德国挑起二战,有其历史和思想的背景。
假设,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经济利益的重新
洗牌,会是谁呢?根源于何处,酝酿多长时间,什么问题又是最后一根稻草?现
在的朝韩问题?美,欧,日,中,俄,印?但愿世界永远和平,一颗原子弹将给
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
】
在这后面存在着关于个人心灵结构与文化结构之间平行的深刻思想。
它基
本上是古老的柏拉图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决定个人心灵结构和由各阶层组成
的国家结构的是同一种层次。
诺尔也乐意把这种思想作为出发点。
特别是斯普
兰格尔更认真的贯彻了这一思想。
他也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的,即认为,如
同在整个文化中一样,在个人心灵中起作用的是同一种结构规律。
人的心灵的
一定思想倾向,总是与经济、国家、友好团体、科学、艺术和宗教等文化方面
相适应的,所有人都有这种思想倾向,只是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力度不同而已。
某一种倾向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当事人的整个价值系统就处于该倾向的影响之下。
斯普兰格尔把由此产生的思想类型的表现称之为"生活的形式",并在以此
为书名的书中对此作了详细阐述,而且后来通过他的《青年心理学》使之对教
育学作出了成功的影响。
【天涯人家:不太理解。
思2,"如同在整个文化中一样,个人心灵中起作用的是同一种结构规律"
是内而外,还是外而内?还是内外外内结合?(内指个人心灵,外指文化结构国家结构)
思3,斯普兰格尔把由此产生的思想类型的表现称之为"生活的形式",写
了《青年心理学》。
思4,"人的心灵的一定思想倾向,总是与经济、国家、友好团体、科学、
艺术和宗教等文化方面相适应的,所有人都有这种思想倾向,只是在每个人身
上表现的力度不同而已"。
这是必然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如何理解?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人的价值由什么来决定?通过什么来判断?
人是会死的,但是人类社会是永存的。
那么从人类社会的角度,人的本质,就是人的可以永恒的那一条属性,就是你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也就是人的价值。
而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你的社会贡献,其实可以等同于你对人们的
贡献。
有的时候不需要创造劳动价值,仅仅一句表达关怀的话,就能给别人带
来很大贡献。
那么这种贡献如何衡量呢?你对人们的贡献的大小,其实基本上可以通过人们对你的尊重程度来得到反映。
也就是说你的价值可以通过你的社会
关系来判断。
"价值""贡献"都是抽象的,而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能够切实
体会的到的,相对来说它是现实的。
所以说"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我所看到过的较好的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自:
思5,上面论述牵涉自然主义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问题。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
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
基本观点为:
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
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
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
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
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一起,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
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摘自:
】
凯兴斯泰纳首先将教学论作用写入他的《教育过程的基本原理》一书中。
按照这种原理,儿童只能接受那些与其心灵发展成熟程度所能接受的文化财富。
(今天我们也许得补充说)接受意愿不仅仅取决于由器官发育所促成的心灵发展
程度,而且也取决于历史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
同时得指出,兴趣和天赋并不
是固定不变的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历史状况以及有关人的特殊生
活状况,因此这种兴趣和天赋应当加以激发和培育。
【天涯人家:
想到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只能接受那些与其心灵发展程度所能接受的文化财富",赞同此语。
思2,"接受不仅取决于由器官发育所促成的心灵发展程度,而且也取决于
历史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不太理解。
"历史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指什么?社会
的需要而设置一些学科,为经济建设服务?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作品?当时的科技
发展水平?
思3,关于"兴趣和天赋"的问题,不太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历
史可能性"。
怎么理解?历史可能性影响了家长,家长影响儿童。
思4,什么是兴趣和天赋?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影响谁主导?假设,母亲喜欢音乐,在音乐世家,胎教听音乐,出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婴儿本身不知道什么兴趣,或说,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时间长了,有了兴趣?然后到4、5岁,母亲开始培养他去学琴。
思5,分析基因和后天环境谁主导?应该是后天环境主导。
假设儿童有先天兴趣天赋,如修车,但是在后天成长中,没有这个条件,错过了最佳发展期,结果有了其它兴趣。
思6,有没有最佳发展期?或想,在成人之后,又去追梦,值不值得?能不能成功?是不是花费的时间价值太大?而在当前的社会中,找工作都非常难找,何谈兴趣?
思7,理想的教育,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在工作中,可以自由换,随心所欲地去尝试。
在大学时,可以转系,在中学,小学,可以喜欢什么学什么。
这可能吗?选择了一样,必然舍弃另一样。
而一项技能的形成需要时间,有人提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悖论,在悖论中需要选择。
坚持,首先是方向,而方向谁又能告诉?所以,在行动中寻找,坚持,努力。
】
但是,文化教育学这个名称仅仅包括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并没有反映这个颇有影响的流派在德国教育学中的意义。
确切的说,我们必须看到整个教育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曾试图对改革教育学、幼儿教育、妇女运动、对犯罪青少年的教养和成人教育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并在理论上作出深入风的说明。
特别是诺尔,他看到了个别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变是他那个时代的任务,并以他的关于青年福利的各种讲演对此发挥有力的影响。
同样,斯普兰格尔也一再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看到了他那个时代的迫切问题。
同时,上述这些代表人物在当时建立师范学院的师范教育新章程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
1833年诺尔在其与L·帕拉特出版的《教育学手册》中(当时已处在纳粹开始统治的阴影下),发表的关于"教育学运动及其理论"的论述可以
作为这个运动的总结性论述。
【天涯人家:1833应该是1933吧?思2,当时的
问题,个别教育向社会教育转变,推动职业教育,师范教育。
】
自1925年以来出版的《教育》杂志是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机关刊物。
但是,恰恰是在这本杂志中反映了某种认识上的变化。
与对教育影响力的乐观信念相反,现在人们越来越痛心地感到通过教育启发觉悟的有限性。
这就是在生物学
上对天赋力量以及遗传的认识,在社会学上对环境压力的认识。
基督教的代表
人物对此作出的评论就更为强烈了。
针对只能发掘人之善的力量这种乐观憧憬,他们强调了人所具有的不可能克服的恶,并把通过持久的教育可以塑造人的信
念谴责为亵渎神灵,因为这种教育干涉了原则上自由的人的本质。
探索"教育局限性"的问题在这些年中成了特别重要的问题。
这里应当提到格里泽巴赫、德勒卡特、瓜尔迪尼等人物,他们在教育学中掀起了关于基本理论的新的讨论。
由K·巴特创立的辩证神学中所起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同时,精神科学学派的年轻代表人物弗李特纳和韦尼格明确地主张把神学的思考作为生活哲学更大程度上
赖以为方向的指南。
【天涯人家:
思1,1925年,《教育》杂志出版,是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机关刊物。
思2,"教育启发觉悟的有限性","生物学上对天赋力量以及遗传的认识,
社会学上对环境压力的认识"。
什么意思?他们不知道皮亚杰(1896-1980)吗?皮
亚杰在1925年只有31岁,还没有名。
思3,神学的思考。
不理解。
有神论?
】
但当时这场争论并没有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因为1933年纳粹统治攫夺了整个教育的全部权利,从而扼杀了这场讨论的进一步展开。
直到很久以后,在条
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的1945年后,这场讨论才得以重新开展。
【天涯人家:德国,1933-1945,纳粹统治的十二年。
中国,1966-1976,
文革十年,对一个人,十年,痛心。
而在历史长河中,仅为沧海一粟。
】【天涯人家:2011.1.1看完这一节,高兴。
】
2011年1月1日7:25:41看。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