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班级文化,打造班级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班级文化,打造班级灵魂
发布时间:2021-12-29T14:09:57.04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月作者:张晓微[导读] 高中阶段的班集体建设,多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智育发展、德育发展为主要任务,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我班实际情况,我倡导“软硬兼施”,打造和谐班级文化,力求关注班级文化建设,关注孩子的发展,打造班级灵魂。
张晓微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浙江温州 305000【摘要】高中阶段的班集体建设,多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智育发展、德育发展为主要任务,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我班实际
情况,我倡导“软硬兼施”,打造和谐班级文化,力求关注班级文化建设,关注孩子的发展,打造班级灵魂。
【关键词】班集体建设硬性文化软性文化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1-019-01
班级文化研究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刊登在《教学社会学》中关于学校文化的论述中提出的。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一个班级的灵魂。
按照沃勒的观点,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物质文化,比如名言警句、名人的画像、书画长廊、班训班风等图案和标语等等。
而软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以及行为文化。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从生理上快速趋于成熟,然而这时他们的心理成长却相对滞后。
在与人沟通方面,他们情智与思想等方面上还处于人格的不稳定时期。
但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多数强调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控制,来引导学生遵守纪律,维持班级的良好的学习秩序。
这种外铄型的班级管理模式难以发挥出班集体在学生德育教育上的优势,操作不慎反而会激发孩子逆反心理。
因此,“软硬兼施”,营造班级文化,借文化之力对孩子渗透教育尤为重要。
一、打造硬性文化,以环境影响个人
(一)建班之初,寓意美好——“普林斯班”的由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我与学生共同创造了适合自己的班级文化。
我告诉同学们要给班级取个名字。
我们在班会课上讨论【关键词】国王、孩子、王子、普林斯……平常再沉默的孩子,这时也很兴奋,最终我们给自己的班级取名为“普林斯班”。
孩子们还自己解释了寓意:普林斯班是英文名(PRINCE),对应的中文名是王子班。
孩子们自豪地解释:一是取普林斯顿大学的谐音,寓意三年努力能考上理想大学;二则是借用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名著《小王子》中王子的形象。
如此表达班级情感,学生觉得十分特别,这是营造集体荣誉感的第一步。
有了班名之后,接着顺势而为,制作了包含51张笑脸的班徽,让每位同学都有归属感。
(二)顺势而为,打造美好——“窗台文化”的生发
教室既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阵地。
因此,优化教室环境,打造“宜学”教室十分重要。
但是和谐教室的打造,又不仅仅停留在教室的美化绿化上。
开学不久,我引导学生:陶渊明有南山,苏东坡有东坡,不如我们也打造班级的“一亩三分地”!于是,我们班的“班花班草”实践活动开始了。
有的同学种兰花,有的养文竹,有的养多肉。
这样,教室里多了靓丽的风景。
在此基础上我又开展了“最美班花班草”评比活动,一是要关注到植物本身状态,二是在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了植物的精神内涵。
比如兰花,学生赋予它谦谦君子之风;比如多肉,易于养活,学生赞它“既来之,则安之”。
倾力打造的“窗台文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劳动的成就感,也使得学生从植物身上汲取了向上的力量,在一起养花养草的过程中,大家看到了对方身上的优点。
(三)借力新高考,打造“墙壁”文化
在新考改背景下,学生对于考试变革不甚了解,对于前途有憧憬,但是不少学生又忧心忡忡。
在此背景下,我坚持为学生推送文章,每周更新班级墙壁上高考信息相关文章,努力站在高地上,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通过“墙壁文化“的打造,孩子们更切实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帮助,也更信任
(四)借力新媒体,给家长一颗“定心丸”
与为孩子量身打造的“墙壁文化”相匹配的,是我在微信上不定期为家长推送的高考信息及育儿文章。
比如寒假里,为他们推送《寒假里,高中生每天在“假装”勤奋!》,让家长知道,思考力的重要性;开学初返校前,有学生会带手机来学校,这时候,我适时推送《新学期,请家长告诉孩子:无节制的玩手机,是毁掉成绩的最快方式!》.此外,还推送《2020浙江三位一体招生专业、计划、报名条件及报名时间汇总》等文章,让家长更新知识,掀开陌生的新高考的盖头。
而和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无疑也会促成教师和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产生。
二、打造软性文化,重构道德理想
(一)阅读经典,增添书香——“阅读文化”的营造
很多班级都会有一个书架,但如何真正利用好书架,开展阅读活动,而不是流于形式,却煞费心思。
我的做法是将活动和常规维护相结合,让学生阅读养成习惯。
九月:为班级图书角撰写标语活动;十月:好书推荐活动;十一月:摘抄评比活动;十二月:读后感撰写及评比活动;一月:在班级图书角标语评比中,最后我们敲定了“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作为读书标语。
阅读,在潜力默化中改变人,改变班级。
同时我让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制作班级名单签到表。
不同的寝室用上不同的标语,比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既来之,则安之”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每天早晚签到,孩子便能看到自己同学所做标语,利用同伴来鼓励自己,甚至有同学会注意到班级最近出现的问题,而告诉我要用哪张签到单。
(二)媒体助力,激发潜能——“道德理想”的建构
去年3月份,因为同学们在学校附近的公交站点设立了爱心零钱箱,引发了多家媒体的关注。
我趁机为他们深化榜样的力量,并借机谈了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样,班里的孩子发觉“道德模范”就在同学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每个孩子都受益匪浅。
这样,把握隐性文化建设契机,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并激励他们朝更理想的方向迈进,从而建构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信条。
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班集体建设,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建设并立而行,以学生为本、因势利导,必能别有洞天。
【参考书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吴立德.社会教育学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李文萍.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其特征.[J]教学管理200
4.
4.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下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