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击鼓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
这首诗是指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

合二国之好也”。

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

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

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

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

……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

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

……《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

”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

(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

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注释
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⑵其镗(tāng):犹言“镗镗”,形容鼓声。

古代敲鼓以召集民众。

⑶踊跃:犹言鼓舞。

一说跳跃,奋起,此为喜好的意思,是穷兵黩武的疯狂模样。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⑷土:挖土筑城。

国:城郭。

城:修城。

漕(cáo):城墙外的护城河。

一说卫国城邑,在今河南滑县境。

⑸南行:指出发到南方去打仗或服役。

⑹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出征的主将。

⑺平陈与宋:调停陈、宋两国敌对关系,使之和好。

平,和,讲和。

陈,春秋诸侯国,帝舜之后,都城在今河南淮阳。

与,于。

宋,春秋诸侯国,为殷商遗民国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⑻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以,在此有让、使、允许的意思;一说通“与”。

⑼有忡:犹言“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⑽爰(yuán):发声词,犹言“于是”,在这里。

一说“于何”的合音,在哪里。

⑾丧马:丢失战马,意味着难以逃离战场,有丧命之虞。

丧,丧失,此处谓跑失。

⑿于以:于何,在哪里。

⒀林之下:山麓树林之下。

⒁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

契,聚合。

阔,离散。

⒂子:指其妻。

成说(shuō):约定,发誓,订立誓约。

⒃偕老:一起到老。

⒄于嗟:吁嗟,叹词。

于,同“吁”。

阔:指远别。

⒅不我活:不和我相聚。

活,通“佸”,相会,聚会。

⒆洵:遥远,久远。

《韩诗》作“夐”,即迥远之义。

⒇信:守信,守约。

一说古“伸”字。

白话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与宋。

长期不让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入树林下。

一同生死不分离,咱们誓言立心里。

我曾紧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难以实现我誓言。

创作背景
《邶风·击鼓》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它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

关于此诗的时代背景有不同说法。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

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

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则认为:“此乃卫穆公背清丘之盟救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
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在卫穆公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